兩個中國人的亂世抉擇:不作惡,且苟活

兩個中國人的亂世抉擇:不作惡,且苟活

普川 今天



兩個中國人的亂世抉擇:不作惡,且苟活


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巨大落差往往是讓人難以逾越的鴻溝。每一個或無法沉默、或慷慨激昂的正常人,難免都會經歷這樣的奚落:你總是在批評那個不會下蛋的母雞,你下個蛋來看看?有本事你滾出雞籠?


我們是人,不會滾,顯然也無蛋可下。拋開我們左或者右的面目,在殘酷而瑣碎的生活裡,我們不過是一個又一個為了一日三餐奔波的血肉之軀。但並不精彩甚或卑微的生活,並不是追求理想、評價正義的累贅,而是一種基礎。身處的階層也許會妨害我們獲取利益的可能,但是絕不會妨害我們正確的認識這個世界。


那麼,當你面對悲憤卻又無力改變的局面,陷入焦灼而又不能熟視無睹的折磨,你能做的是什麼?


這裡我先講一個故事。


兩個中國人的亂世抉擇:不作惡,且苟活

歸國前的徐璋本


兩個中國人的亂世抉擇:不作惡,且苟活

兩個中國人的亂世抉擇:不作惡,且苟活

徐璋本和錢學森


兩個中國人的亂世抉擇:不作惡,且苟活

徐璋本的青年時代正逢現代物理學涅槃與革命的時代。愛因斯坦、普朗克、波爾、狄拉克、費米等一代物理學巨匠用智慧和天分開拓著物理學新天地,曾吸引了一批中國的青年智者。 費米在中子誘導核反應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獲得1938年物理學諾貝爾獎。


1940年,徐璋本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可以想象,29歲的徐璋本已經跨入科學殿堂,在當時的中國人中,懂得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的人只能是以數十人計,絕對是鳳毛麟角。20世紀40年代的中國,一個沒有民主和科學傳統的國度,多麼需要這樣的人啊。


那時的徐璋本先生一定有著飛揚的神采和遠大志向。他本可以為自己的祖國貢獻出自己的才華,也為自己建功立業。但是1957年的突變改變了一切,命運讓他和多災多難祖國一道去承受苦難。而他對物理學的迷戀和對科學的追求,只能到夢幻中去尋覓了。


1988年,徐璋本去世。相對於張志新們殉道的壯烈,他給了另一種同樣堅韌的示範。我相信,歷史不會忘記他。

  

這是苟活的故事。

  

我要接著講另一個故事。不作惡的故事。


兩個中國人的亂世抉擇:不作惡,且苟活

何鳳山和他的“生命簽證”

  

民國外交家何鳳山先生在1938年納粹德國吞併奧地利的時候,任民國駐奧地利總領事。

  

當時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正在逐步升級,大批猶太人已被送入集中營。而留下的猶太人想要離開,又苦於拿不到簽證。因為在1938年的國際難民會議上,國際社會尚未認識到納粹種族滅絕政策的惡毒,普遍拒絕接受猶太難民。在這種艱難的形勢下,無論是從考慮自身安危的角度,還是從服從職業要求的角度,何鳳山都可以選擇當一個旁觀者。

  

但不願意見死不救的何鳳山思慮再三,不顧上司的反對,在維也納領事館向數以千計的猶太人發放了前往上海的簽證。一個簽證就可以拯救一條人命,因此這些簽證也被稱為“生命簽證”。根據目前已發現的檔案,僅僅在1938年6月至10月之間,何鳳山就向猶太人發放了1700多張“生命簽證”。


17歲的猶太青年艾瑞克在被五十多個領事館拒籤後,找到何鳳山碰運氣,結果何鳳山一次性給了他整個家族二十多張簽證……經他拯救的猶太人,有後來成為愛樂樂團首席小提琴演奏家的海因茨、有美國前財政部長布魯蒙賽爾、現任猶太人組織秘書長的億萬富翁伊斯雷爾……

  

他的行為當然逃不過納粹的眼睛,納粹以維也納領事館是猶太人房產的理由,將領事館沒收。在民國政府拒絕出資租房的情況下,何鳳山自掏腰包,租了一套小公寓繼續辦公,堅持發放“生命簽證”,直到被民國外交部記過警告。

  

2000年,已經去世的何鳳山被以色列政府追授最高榮譽:國際義人,並在耶路撒冷為其建紀念碑,上書:永遠不能忘記的中國人。


兩個中國人的亂世抉擇:不作惡,且苟活

何鳳山


兩個故事講完了。事實上,我相信我們大多數人的情況,要比這兩個故事中的主角在當時面臨的絕境要好得多。雖然我們也難免會誠惶誠恐,會不知所措,會沉默以對。但是,我們還可以選擇有限的表達,那些躲在背後的暗槍,斷然不敢發射。因為,有人比我們還要恐懼。歷史的長河中,輝煌會有重複,會有遺忘,但是,人性無聲的堅持、良知的光輝,越是黑暗,越能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不要因為多數人跪著,就要彎下自己的膝蓋;不要因為同情有危險,就要走向違背良知的方向;不要讓利益遮蓋我們的眼睛,不要因為無法改變而同流合汙。那些懷疑光明,譏笑追求光明的聲音,從古至今,多如牛毛,光明仍在,懷疑與譏笑卻無一例外的消失了。

  

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如果不能山呼海嘯,那我們就只需等待。用一言一行為踐行正義者、為保持良知者壯膽助威,總有那麼一天,貌似強大的會倒下,貌似永恆的會湮滅。你看歷史饒過誰。


不作惡,且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