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筆一畫皆文章——孫伯翔筆下的“鉤”


魏碑書體的筆法比其他書體突出,所謂突出是指方筆方雄,圓筆圓渾,兩者相比較起來反差極大。以方筆為代表的《龍門二十品》起筆方峻,收筆筆勢下捩衄收;以圓筆為代表的《雲峰山論經書詩》,起筆無跡,止筆無痕,渾穆中寓方雄。所謂方筆多主方,但並非筆筆皆方;圓筆多主圓,也並非筆筆皆圓。


一筆一畫皆文章——孫伯翔筆下的“鉤”


但是,由於經典碑帖的創作年代都較為久遠,多有殘缺汙損,加之大多由金石傳拓而來,無論是點畫的起筆、行筆或是收筆,還是結構的穿插組合,用毛筆較難展現出來。因此對於初學者而言,往往不得其門而入。


現年85歲的當代北碑巨匠孫伯翔先生認為,想學好魏碑書法,首先要對基本筆畫的書寫方法做到遊刃有餘。並就魏碑書法中的基本筆畫之——“鉤”的寫作技巧進行講解。


一筆一畫皆文章——孫伯翔筆下的“鉤”


鉤法有很多,它不能單獨成為筆畫,依附於豎的左右。左挑的叫“左趯”,右挑的叫“搭鉤”。依附於橫向下挑的叫“寶蓋鉤",向上挑的叫“龍尾鉤”。鉤附於豎弧線右挑出的叫“直戈”,橫而上挑出的叫“橫戈鉤”。以《始平公》為例,列舉幾種鉤的寫法:


豎左挑鉤:《始平公》方筆豎鉤要寫出方雄的氣勢來,這氣勢似武士之軀,健將之足。起筆橫擎人畫後澀筆用力下行,使其豎線有左傾之向,如健將欲起腳先向後撤足,其力更大,然後頓筆蓄力、翻管,指腕齊力挑出。


豎搭鉤:搭鉤不是獨立的筆畫,或有右上點,或有右長磔(捺),起筆後駐筆,然後抽筆逆左,再方切向右下成雄峻之勢,最後用力挫向右上方向澀行挑出。《始平公》的“以”“比”“震”皆如此法。


一筆一畫皆文章——孫伯翔筆下的“鉤”


寶蓋鉤:寫寶蓋的橫,勒筆力求於慢,有起伏澀行之氣,至轉折處駐筆,然後翻筆右下有逆轉之勢,如鷹隼折翅轉飛,有力量又要果斷準確,不拖泥帶水,最後指腕齊力逆挫拖出。《始平公》的“窟”“崇”“靈””雲”勒畫俯仰各異,翻折挑法相同。


豎折鉤:這種鉤法也是翻折的鉤法。入紙筆勢左偃,有雄強之氣,然後略駐筆,有節奏感,屏氣著力,筆勢右行,由縱變橫。橫線行筆宜慢不宜快,使墨跡有方雄厚度轉折處加力,筆至轉折處駐筆,最後翻毫衄上,衄鋒的翻鉤力量在於腕指,動轉略快要果斷。


一筆一畫皆文章——孫伯翔筆下的“鉤”


直戈鉤:寫直戈鉤與寫垂露豎取線相同,其勢向下傾斜,行筆方厚有力,筆至長短恰當處駐筆,轉折處翻管拓偃,腕指齊力,轉毫向上呈衄勢。《始平公》的“威”“義”“代”字皆用此法。


橫折豎彎鉤:這類鉤法往往是上(橫面)下(豎面)轉翻的,收筆橫向內轉至此處駐筆,轉折處筆用力翻折,然後向內轉下行,轉折處轉筆又橫向內環,至折筆處駐筆,最後翻管方折呈衄勢。《始平公》的“飛”“九”字皆用此法。


一筆一畫皆文章——孫伯翔筆下的“鉤”


總之,鉤形似人的腳,腳有力則身健。在魏碑書法中鉤有一個共性,方筆鉤都是裡圓外方,包括魏碑其他方筆的趯鉤,突出了雄健方厚的特點。寫出它的效果,一是靠腕力,駕馭筆果斷而靈動,二是筆法要得當,從豎筆開始下行著力要有後傾之勢,為衄挫力轉作準備。至底部略駐繼而向左上轉,腕部力挫,指實而捻管,腕力指力合一,其裡圓外方的效果自出。


一筆一畫皆文章——孫伯翔筆下的“鉤”


一筆一畫皆文章——孫伯翔筆下的“鉤”

掃碼關注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