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二月十五,不是节日的节日

读友您好!今天带大家浏览《艺术博览》,寻找乡土文化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乡民俗,那就先聆听河南乡音,品读河南故事,更多精彩请点击“关注”品读【

故乡的二月十五,不是节日的节日

故乡的二月十五,不是节日的节日

我们大家有一句口头禅:“躲了初一,躲不过十五。”

故乡的二月十五,不是节日的节日

可见,农历的初一和十五在每个月中都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月有阴晴圆缺,每个月的初一叫“朔日”,十五叫“望日”,一晦一明自是一月之中的正反对比之时。故而,中国人给农历初一和十五都赋予了一种特殊的含义,对在这两天出生的人来说,有着不同的说法。“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说是女孩儿生在大年初一就是一生富贵。但话又说回来了,真正的皇后娘娘有几个富贵善终的呢?而生在十五的呢,月圆之日,一月之圆也将意味着一生圆满。那么,到底初一和十五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反正我爱人生于大年初一,孩子生于二月十五,我曾写过《躲了初一跑不了十五》的文章。其实,这也就是一个平常的日子,只不过赋予一些平淡日子不同的含义罢了。

故乡的二月十五,不是节日的节日

因为只有这样,岁月里的平平淡淡才会有趣味,才会有说法。不过,传说生在初十五的人命硬,妨人,老家都会给这些人认个干爹干妈的,有的还把干爹干妈认到山野之中独柏树或是山上的大石头上,以解心中安慰,以期平安和顺。

故乡的二月十五,不是节日的节日

农历二月十五本不是节日,而在我家的山村却是不凡的日子。其实,这一天不是所谓的传统节日,我查了一下资料,你还别说,这一天还真是有点说法。按佛教记载,农历的二月十五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涅槃日,这个释迦牟尼原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他觉世人悲苦,决定解除苦厄,放弃了王子的荣华生活,为人间众生寻求解脱。他29岁出家,35岁成道,说法45年,80岁圆寂涅槃(逝世)。人们把他涅槃的这一天,定为了佛教的一个节日,称佛灭日,大恶日。但是,南传和北传的记载不一,具体的时间好像也没有一个统一说法。我不知道我家乡山上小龙池山上二月十五的庙会,与此有无关系,还尚待考究。

故乡的二月十五,不是节日的节日

以上说的是西方圣人于二月十五有关的事,与此同时,比释迦牟尼时期更早的中国,一位圣者也与二月十五有着不解的缘分,其就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据有关史料记载,老子出生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卯时诞生。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因出世时就是白眉毛,白胡子,人称老小孩,故又称之为老子。说到老子似乎跟我本人及家乡还是有很大关系的,第一是我姓李,老子自然是俺的先祖了。第二呢,俺是洛阳人,而老子曾任东周国都洛邑,就在俺洛阳。他任守藏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博物馆馆长之职。在我现在洛阳住的北大街,就有一座老子纪念馆,是民间纪念老子的道教祖庙。老子在洛阳留下了很多遗迹和传说,比如说:孔子请教老子“问礼处”、老子讲学处等等。但我们家乡二月十五的习俗,应该和他老人家没有多大关系。不过,这一天是老子的生日,应当纪念才对,我倒希望能与他老人家扯上一点关系,那样这个日子就有了更丰富的含义。

还是说一下我们家乡的二月十五吧。

故乡的二月十五,不是节日的节日

在我们家乡农历的二月十五,让我的记忆还能一直深刻延续到现在的是上坟(也就是扫墓祭祖)和看戏(看戏是延续过去山上的庙会)。我们这一片人家是不过清明节的,或者说把二月十五当作了清明节,家家户户都会到田间山坡,为逝去的亲人挂纸烧香。到了这一天,在家的族长或是能回来的族人,都会相约到祖先的坟上去,而且一家无论多少人只能去一次,不能在一日再次重复,而且大部分是由家里的成年男子去的,妇女一般情况是不允许到坟上去的。除非家里户下没有男子,只有女儿,才能让女儿去上坟。所谓的上坟,也就是扫墓,不过,扫墓也就是这么“一说”。

故乡的二月十五,不是节日的节日

我们这里的人去世,都是选择在山坡或地堰,挖个窑洞把人放进去,封上一个土丘,没几年就会草木葱茏。怎么扫呢?还是说上坟比较具体一些。每到二月十五之前,家家户户都会到镇上买一些五色纸,还有一些纸铂和香烛,再割上斤把子肉,也会买一些水果配成供品。供品无论是什么内容,一般是五样,叫“五花供”。然后,再把白纸裁成1公分多宽20多公分长的条,放在竹篮子里面。当然别忘了带上鞭炮,有时也会带上铁锹和镰刀。二月十五上午吃过早饭,妈妈就会把供品准备好放在竹篮里,我们便同父亲哥哥去上坟。后来父亲不在了,就由叔叔带队,我们及堂兄一行到南坡山去扫墓上坟。每次去,我都会产生一些悲伤,以前父亲在的时候还没太多感觉,只听他说关于爷爷奶奶以及姥爷祖爷的故事,并把具体的坟头指给我们看,我们也只是知道而已。父亲不在了,也静静地躺在这里,我一下子觉得这片土地与我的关系不再是笼统的概念,而是自己亲人的归宿之地。每每至此,泪水止不住盈眶而下。

故乡的二月十五,不是节日的节日

我们到了坟上,先把白纸条挂在坟冢旁的草木上,然后依次摆好供品在坟地中央,把香点着。看着袅袅青烟,就会呢喃着把想说的话告知长眠于此的亲人。这些话语,无非是说我们过得还好不必挂念,全家人来看您了,一家如今这么多人,你们的在天之灵应该高兴,保佑家族的顺兴等等。看着香烧得整齐,大家心里也很平静,然后拿出事先弄好的纸钱,捏的元宝以及一些衣服之类的都倒到地上,一块用火点着。按长幼顺序,大家还要站在一起磕三个头。起身后,把鞭炮点燃,响声立刻传遍了整个山村。鞭炮燃放的青烟四起,有时也会用带来的铁楸把周边的土地象征性地往坟冢上拢撒几下,也会把一些长的不是地方的草,稍微修割一下,然后收拾好各自的供品依次回家,这“坟”也就算上完了。

故乡的二月十五,不是节日的节日

我近些年经常在外,少有专程回去扫墓上坟,只是碰上日子了就去坟上看看。在我的心里,这些形式虽然很有意义,但凡事不必刻意,只要铭记逝去的亲人,照顾好健在的老人,问心无愧就足够了。马上就又到二月十五了,因为今年疫情,我可能又不能回老家了,写这篇文章权当是对父亲以及爷爷奶奶的一种怀念吧!

故乡的二月十五,不是节日的节日

上完坟扫完墓,家乡的庙会就开始了。所谓的庙会,也不知道是从哪年哪月开始的。从我记事起,小龙池山上的庙宇早已荡然无存了,只能看见山坡上的残砖碎瓦。据说,我们上学的教室都是用庙上拆下来的材料盖的。而庙会呢,就是在枣园村的边上或村里,面对小龙池山方向,趁地势搭上一个土台子用帷幕布三面一围就成了一个戏台。之后,就是邀请附近的戏班子来唱三天大戏。说这戏是唱给山上的龙圣母、药王神、龙王神还有关老爷的(关公),以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故乡的二月十五,不是节日的节日

我记得每逢这时期,以大队(原农村的行政组织)为首,组织陈古洞、枣园、南场等几个自然村筹资,请梨园沟、马头、五头或是洛阳市周边的剧团来。一般我们都请的是曲剧团,偶尔有一年请来一个豫剧团,从二月十四晚上就开始演出,少则三天多则四天。演出的剧目多为《陈三两爬堂》《刘墉下南京》《程婴救孤》《包公案》《清风亭》等等的这些古装传统戏。每当演戏开始,台下都会集结附近三里五村的人,于是,一些小商小贩也趁机过来卖一些小食品、甘蔗和气球糖人什么的。这多是那个年代农村仅有的文化娱乐方式,而这种戏曲也是对农村宣教化、正人伦的艺术方式之一。也因此,我和同龄人便对戏曲有了更多的理解,或许从那时起,河南的曲剧、豫剧便成了我乡情的凭借。每每听到这种调子和唱腔,仿佛就有一种亲近,流淌一种慰藉。时间久了,我现在也会唱上一些剧目的唱段,同时,也促使我对戏剧、对应的历史进行了解,并对其服饰装扮和动作唱腔有了新的认识,这也是对我艺术认知的一种启蒙。

故乡的二月十五,不是节日的节日

作者书法作品

说到唱戏,我还真想起一件事,说来也真是奇怪,若非亲临其境我也不太相信。记得有一年唱戏,上午要选址搭戏台,不知谁选的,就在枣园河南河边的小砖场准备搭台。有人说不好吧,这样是背对龙池山庙。另有年轻人说,这地方趁这个台子,人坐对面河滩看戏,场面开阔,于是大家就开始立桩扯绳。谁知刚立好桩,西风骤起,有人说刮西风了,嗨,把西边用大棚堵上不就完了吗?西面堵好不久,风向又转成东风了,天也暗了下来。这时,又听大人说东边也堵上,总不能在刮北风吧。这样弄好不久,突然一阵旋风不知从何而来,吹得天昏地暗,把搭好的戏台一下扯得四分五裂。这时一位年龄大的人说,我说这不行吧,为庙上唱戏,你们却背对着神庙搭台,神能高兴吗?于是,大家立马收拾东西,又到往年唱戏的地方平场搭台。戏台搭好后,风和日丽,晚上的夜戏如期开演。你说,这种事是巧合还是有原因?信还是不信?我一直琢磨到今天。这些年,随着村里人居住的人越来越少,庙会唱戏的事也就没有人张罗了,有好多年看不到村里的庙戏了。小龙池山上也有信男信女好事者,盖了几间简陋的房子,为山上的神灵重塑圣身,每逢初一、十五之时,附近的人都到山上烧香祈愿。我来京多年,还记得小龙池山下长流不断的龙泉,只是好多年没有品味那种故土的甘冽和清澈,每每忆起,心向往之。

故乡的二月十五,不是节日的节日

回忆总是美好的。其实人生的每一个日子都是不可能再重复的,无论是节日还是平淡无奇的日子。虽然很多不经意的日子,但只要用心都会具有特殊的意义,产生着重要的人生记忆。这些内容,还会化成笔下的文字,汇聚成生活中的人文长河,走得越远,就愈加幽长。

故乡的二月十五,不是节日的节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