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地方怎樣找地下水源?

無敵大大酋長


所謂的地形就是人們常說的地貌外形。不同的地貌形態,反映了不同的地質構造和巖性特徵,因而地下水的形成條件和分佈規律也不—樣。在古代,我國勞動人民就在找水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水性向下,無孔不入”、“水由高處向低流,找水先要看山頭”等找水諺語,就足以說明人們很早就懂得利用地形地貌特徵來找水的事實。

(1)撮箕地,找水最有利。三面環山的撮箕地,地下水集中流向撮箕口,所以在撮箕口附近打井,出水量會較多

圖中帶十字的圓圈,是打井最易出水的地方

(2)兩山夾一溝,溝巖有水流。兩山之間夾一溝谷,在河谷下游兩岸的岩層中容易找到水源


(3)兩溝相交,泉水滔滔。在兩溝交匯之處的山嘴下,可能有泉水流露,在這裡打井,水源較為可靠



(4)山嘴對山嘴,嘴下有好水。兩個山嘴相對、距離相近,兩個山嘴之下地勢平坦,在鎖口之處打井容易打出水來


覓鄉音


問:在丘陵地帶如何尋找地下水呢?

用丘陵地帶等高線組成的地形圖也能直觀清晰地說明地下水的分佈。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刺楸】,瞭解更多農村趣聞趣事。

不少丘陵地帶缺水,在乾旱天常造成莊稼受旱、人畜飲水困難,因此尋找地下水在丘陵地帶和缺水地區顯得尤為重要。地下水和山泉水是農村地區最主要的水源,飲用的山泉水不好找,所以汲水最多的是地下水。地下水儲藏在地下含水層中,與地質構造有關係。通過地形地貌是判斷地下水分佈的一個方法。



在丘陵地帶農村,山坡和山丘多,山的形態各異,水雖向低處流,但山頂並非就絕對沒有地下水,有些山頂甚至還會往外冒出泉水來,這多存在於林深茂密的山頂。

以地形地貌製作等高線地形圖,最後疊加在一起,如下圖所示。


圖中同一條線代表高度相同,但有凹有凸 ,凹的地方是山坳,刺楸這邊多稱為「灣」。山坳形成溝,兩旁地勢較高,溝為兩山之溝壑,水自然往此處彙集,此處的地下水也較為集中,所以農村有不少水井都是在這種地形處打挖的。

相反,凸出的地方在刺楸這邊稱為「塝」和「咀」,塝就如同山的嘴巴,凸出的地方陽光更充足,水分相較於山坳要少些。別說打井了,農民修房子也很少選擇這種地勢。

當然,如果是兩山之塝對塝,即山咀對著山咀,在山底兩咀連接的線上可能有較為豐富的地下水。

除了地形地貌,還要結合地表植被來觀察,比如苔蘚植物多表明改處長期很溼潤,極可能有較豐富的地下水。

以上就是刺楸對在丘陵地帶尋找地下水的看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就點個贊,如果覺得回答得還行就點個贊,並順便關注一下吧,謝謝。

刺楸


要想找地下水首先要觀山勢,在高山地區,地下水的主要來源是自然儲存的水源。也就是在平時下雨的時候滲入地下而儲存起來的水。然而,這樣的地方是有特徵的,比如頂部環形的山勢,那麼在這山下或半山腰必然會有泉水溢出,當然,在遇到大旱時也會流量變小或乾涸。如果,那個地方還有一絲絲的流水或者潮溼,就有辦法讓儲存在山裡的水從裡面流出來。如果我只說用火能夠讓流出來,大家一定不會相信,而且還會說我是個瘋子。雖然,自古水火不相容,水火總是相剋的。但有些時候他們還真的可以湊到一塊兒來。我曾經見過山裡人燒炭時在新建的炭窯旁邊總會有水流出來。如果選擇的地方不是比較爽水的地方,就會一直有水從炭窯的旁邊流出來。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況下慢慢悟出了道理。

因為燒炭時,炭窯產生大量的熱,因而就會吸收周圍大量的水變成水蒸氣。因為它在不斷地吸收和蒸發,因此在地裡面的水就形成了流向狀態,漸漸地就搜通了眼前的通道。因此裡面的水就流出來了。這也是古代巫師求雨的原理。因為眾香客總在泉水的出口處燒紙和焚香從而導致地裡面的水的流向


海豹秀


把握地下水分佈的一般規律和特點一些地方廢井多、不出水或出水少,主要原因之一是井址不準,深淺不適.因而把握地形水系的一般規律十分重要.按含水層的巖性組成,可劃分為基岩破碎帶或風化帶含水層、碳酸岩岩溶含水層和第四系鬆散巖系孔隙含水層3種;含水層貯水量大小主要取決於含水層的厚度和巖性組成.含水層的厚度愈大,組成的岩土顆粒愈粗大,其貯水量也就愈大.比如川中丘陵地區,風化裂隙水的含水層一般在20-30米的深度.對於井址的確定主要是找準"泉眼\

小妖孽


山有系,水有脈。地上水為河,地下水為脈。聚山為聳,聚脈為湧。丘陵低處有河道,聚沙處必有水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