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地問題:關於“劣幣驅逐良幣”的案例

關於躬耕地問題的千古論戰,我在前面的文章已經解釋了“不能用主觀來印證主觀”,意思就是,關於諸葛躬耕地,歷朝歷代有很多文人墨客去在各自立場上,去為之引經據典,搖旗吶喊,吟詩作畫,他們本身就已經有了立場,本身就是主觀的,如果用他們的主觀去印證主觀的判斷,那是肯定得不到真理的!

在這種“主觀驗證主觀”的惡性循環中,不講核心問題,迴避關鍵問題,無所不用其極的一方就會佔據上風,我稱之為“劣幣驅逐良幣”,無論解釋多少遍,總能迴環往復給你打太極,會很累,現在我舉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例子如下:

躬耕地問題:關於“劣幣驅逐良幣”的案例

我的回答:

你所說的這句“躬耕於南陽”也是最根本最核心的問題,如果地方不在南陽郡範圍內,那麼你說多少證據都是蒼白無力的,因為“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則是諸葛亮親口說的,屬於最為密切相關的,所以你不要左右讓顧而言他,真的是毫無道理。還拿什麼三國演義,你知道什麼叫歷史小說嗎?如果寫小說的人,他的立場是襄陽,那麼他就會寫襄陽,他的立場是南陽,他就會寫南陽,你用主觀去驗證主觀,總主觀人的主觀判斷去當成事實證據,根本得不出什麼正確的結論!平心而論,哪怕是毛主席在南陽去講這個躬耕地的講話,也是不能被南陽一方面當成事實證據的!如果南陽方面尊重了這些客觀原則,結果襄陽方面不尊重客觀規則,反而被無所不用其極的人贏了上風,真是可笑,後來逼得南陽甚至要證明“南陽就是南陽”……呵呵,貽笑大方!

南陽襄陽之爭,源於中國南北朝對立下的文化話語權之爭,正統之爭,南陽原本是躬耕地,作為北方政權佔領的部分,自然贏不了上風,畢竟偏南南方的政權擁有了文化的話語權,所以將南方政權地盤上的襄陽城外的武侯祠奉為正統,後來每逢歷史上南北割據,南方政權都要反覆去維護南方地盤上的隆中的正統地位,以凝聚人心。同樣的例子不僅僅是武侯祠了,還有伴隨著衣冠南渡的泉州的南少林寺,還有伴隨著南宋君臣偏安江南而到衢州的孔氏後人的孔廟,這些南方的建築雖然仿照北方而建,但是並不是正宗,只是紀念地罷了!

而襄陽和南陽正是由於地緣接近,地處最前線,所以以及南北文人政客紛紛引經據典,著書立說,造成問題的複雜性!但是無論是寫詩詞還是寫史書還是寫小說,詩人本身伴隨著時代已經有了立場性,已經站了隊,怎麼可以拿來當你說的證據?就比如襄陽方面外90年代改泥鎮為臥龍鎮,改阿頭山為隆中山,還有拍攝的歷史電視劇,寫的歷史小說……是不是在百年之後都可以被你當既定事實的證據了??可笑不可笑?

不要用主觀去印證主觀,無論是襄陽還是南陽,證據都很多,都有很多詩句。都有很多南北方的名人為之搖旗吶喊,歷朝歷代也有很多文人墨客為之發聲,你不要覺得哪一方證據會少,如果少,就不可能爭論千年!

諸位網友,我的判斷就是,不用主觀區印證主觀,而要從諸葛亮當事人的第一手信息資料出發,那就是“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這個南陽郡的範圍,是最根本的問題!

好了問題說到這裡,如果看不懂請再看一遍,總不能解釋一百遍,某些人還要拿著主觀去驗證主觀!因為千百年來,雙方都已經積累了太多的主觀資料,如果繼續各自講曾經支持自己的人們的語錄證據,真是一點意義都沒有,陷入自說自話的圈子!

而且還要強調一點,“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不是說“古代南陽和今天南陽完全一樣”,但是仍然可以說“古之南陽就是今之南陽”,原因有二:1,今之南陽依然佔據古之南陽版圖主體,2,行政中心不變。

說到這裡就清晰了,請不要再逼南陽去證明“南陽是南陽”的問題了!

核心問題就是一個:諸葛亮的南陽到底範圍在哪裡。

如果要爭論,前提資格是“必須在南陽郡範圍內”

這個可以理解吧?!

然後:有一點就是南陽郡的治所也就是南陽城,也就是宛城,肯定在南陽郡範圍吧?

別再這時候又開始轉移話題,偷換概念,“古代南陽是今天南陽嗎”,已經解釋過了,對於不講理無所不用其極的人,估計這個時候能累死你!

而隆中,很明確,漢江以南,根本不屬於南陽郡,所以他根本沒有辯論的資格的!

這時候就應該很明確了!

如果還要支持襄陽隆中,那麼肯定必須證明“古隆中在南陽郡範圍內”

這時候你千萬別再拿“習鑿齒說的鄧州了”,太主觀了,他是東晉人,本身就已經陷入了南北話語權爭奪得漩渦,各事其主,各說各話,根本證明不了什麼!用主觀驗證主觀,得不到客觀真理!

如果你再說“南郡隆中不是,那麼南陽郡的宛城就一定是嗎”,我只能說不知道,但是你只是有資格懷疑,而沒有資格用“宛城有可能是有可能不是”來印證“因為宛城有可能不是,所以我是躬耕地”,你連最基本的問題都沒解決,連自己是在南陽郡還是南郡都沒弄清,連進場門票都沒有,還在這裡跟我打太極?

問題說到這裡太清晰了!希望各位看到的網友,也心中有把稱,回覆一次真的很累,但是有的人就喜歡跟你打太極,這種不守規則的人,能把守規則的人逼到證明“我是我”的荒謬地步,不要再搞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行徑了!能把守規則的人累死!


最後附南陽郡南郡地圖2份,以供參考。

躬耕地問題:關於“劣幣驅逐良幣”的案例


躬耕地問題:關於“劣幣驅逐良幣”的案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