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意政变还是正当防卫?从细节里看一个真实的玄武门之变

在任何历史时期,在任何国家和社会,核心只能有一个,不能同时有几个,这是最起码的历史常识和社会常识。

所以,以李建成为核心的集团便和以李世民为核心的另一集团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斗争的双方都想方设法打击、分化和瓦解对方,以壮大自己的力 量,最后消灭对方。

作为封建国家皇帝和家长的李渊,便成了双方争取支持的主要对象,

因为斗争的双方都清楚,李渊的态度对他们的胜败是个关键。


蓄意政变还是正当防卫?从细节里看一个真实的玄武门之变


首先,双方都在李渊面前诋毁对方。

如李元吉对李渊说:“秦王常违诏救。初平东都之日。堰赛顾望,不急还京,分散钱帛,以树私惠。违庚如此,岂非反逆?”

李世民也在政变前夕对李渊说:“臣于兄弟无丝毫所负,今欲杀 臣,似为世充、建德报仇。臣今枉死,永违君亲,魂归地下,实无耻见诸贼”。


蓄意政变还是正当防卫?从细节里看一个真实的玄武门之变


其次,双方都通过李渊的妃殡向李渊诋毁对方,特别是李渊的爱宠张婕妤和尹德妃,因同李世民有矛盾,所以到处为李建成游说。

她们对李渊说:“至尊万岁后,秦王得志,母子定无孑遗。”“东宫慈厚,必 能养育妾母子。”

李世民也从妃殡中寻找支持力量,“秦王且遍见诸妃,彼金宝多,有 以赂遗之也。”

他的妻子长孙氏,更是亲自出面活动,“孝事高祖,恭顺妃嫔,尽 力弥缝,以存内助”,努力争取高祖和某些妃嫔的同情和谅解。


蓄意政变还是正当防卫?从细节里看一个真实的玄武门之变


第三,双方都利用李渊身边的近臣在李渊面前诋毁对方,颂扬自己。裴寂和封德彝站在李建成一边,萧璃和陈叔达则站在李世民一边。

如杨文干兵变后,李渊一怒之下想废掉太子李建成,对李世民说: “文千事连李建成,恐应之者众,汝宜自行,还,立汝为太子。”

李世民出征后,封德彝和张婕妤、尹德妃等人劝说李渊,使李渊改变了主意,仍以建成为太子。李渊要李世民还行台,居于洛阳时,建 成密令数人上封事日“秦王左右多是东人,闻往洛阳,非常欣跃,观其情状,自今一去,不作来意。”

李渊便改变了要李世民去洛阳居住的主意。玄武门之变临近尾声时,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向李渊告报情况后,萧璃、陈叔达日:“李建成、李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 讨而诛之,秦王功盖毕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事,无复事矣!”

李渊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总是偏向建成,但他又不愿看到,全肉相残的悲景,极力采取平衡的办法,力求使三个儿子各安其。他既不允许李世民夺取皇位继承权,也不支持李建成同李元吉谋杀李世民的阴谋。他对李世民说:“且李建成年长,为嗣日久,吾不忍夺也。”李元吉密请杀李世民时,他又说:“彼有定天下功,罪状未著,何以 为辞?”李元吉又说,“秦王初平东都,顾望不还,散钱帛以树私思,又违敕命,非反而何!但应速杀,何患无辞!”李渊不应。


蓄意政变还是正当防卫?从细节里看一个真实的玄武门之变


历史的发展总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李渊不愿看到的骨肉相残的惨剧最后还是发生了。

李建成和李世民双方都为了削弱对方的力量,排挤和收买对方的人员,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如武德七年,李建成通过李渊,把秦府猛将程知节 调为康州刺史,但知节以不去。

武德九年,李建成用金银器帛收买秦府将领附迟敬德、段志玄、李安远等。敬 德曰:“实荷秦王惠以生命,今又隶名藩邸,唯当以奢报恩。于殿下无功,不敢谬当重赐。若私许殿下,便是二心,彻利忘忠,殿下亦何所用?遭到了他们的拒绝。李元吉又派人刺杀敬德,也未达到目的。


蓄意政变还是正当防卫?从细节里看一个真实的玄武门之变


最后“李元吉乃增敬德于高祖,下诏狱讯验,将杀之,太宗固谏得释。”李建成又在李渊面前诋毁秦府主要谋士房玄龄和杜如晦,房、杜被逐出 秦王府。

李世民也积极地在东官属中、进行策反工作,李建成手下将领、负责 玄武门门卫工作的常何、玄武门屯管将领敬君弘、吕世衡等都被收买过 来。

政变的双方也都积极地在地方上培植自己的势力,拉拢地方军 事首领支持自己。如李建成拉拢庆州总管杨文干,文干被诛后,又拉拢 燕王李艺 (罗艺)和幽州都督李玻,并通过他们在河北发展自己的势 力。李世民也通过张亮和温大雅巩固自己在河南的势力。

总之,政变的双方都在积极地进行政变的准备工作,政变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了。


蓄意政变还是正当防卫?从细节里看一个真实的玄武门之变


政治斗争的最高和最后方式是武装斗争,即用战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是政治斗争的一条基本原理。

在秦府力量日益被削弱的情况下,李世民及其僚属都深怀忧惧。房 玄龄、杜如晦和长孙无忌等为,有果断地先发制人,才能转危为安。房、杜被逐出秦府后,长孙无忌、高士廉、侯君集、尉迟敬德等旧部建议李世民果断诛杀李建成、李元吉。

武德九年夏,突厥万余骑兵入塞侵边,李建成荐李元吉和李艺出征。李元吉不但要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秦叔宝等秦府将领跟随出征,乘机坑杀之,并将乘李世民来昆阳池饯行时杀害李世民。


蓄意政变还是正当防卫?从细节里看一个真实的玄武门之变

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这个密谋被太子率更承王旺密告李世民。长孙无忌、高士廉、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等都主张立即发动政变,先发制 人,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敬德日:“人情畏死,众人以死奉王,此天授也。若天与不取,反受其咎。虽存仁爱之小情,忘社稷之大计,祸至而不恐,将亡而自安,失人臣临难不避之节,乏先贤大义灭亲之事,非所闻也。以臣愚诚,请先诛之。王若不从敬德言,请奔逃亡命,不能交受戮。且因败功,明贤之高见;转祸为福,智士之先机。敬德今若逃亡,无忌亦欲同去。”并说:“王今处事有疑,非智,临难不决,非勇。王纵不从敬德言,请自决计,其如国家何?其如身命何?且在外勇士八百余人,今悉入宫,控弦被甲,事势已就,王何得辞!”

双方都磨刀霍霍,做好了厮杀的一切准备工作。六月三日,李世民完成了政变的部署后,密告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后宫,谋 害 自 己,李渊决定第二天问个清 楚。六月四日,李渊召集裴寂、萧璃、陈 叔达、封德彝、宇文士及、窦 诞、颜师古等大臣商量,并等候三个儿 子的到来,但李世民早已通过常何的关系,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 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 等 十人伏兵于玄武门。李建成同李元吉行至临湖,“觉变,即迥马,将东归宫府。太宗随而呼之,李元吉马上张弓,再三不教。太宗乃射之,李建成应弦而毙。李元吉中流矢而走,尉迟敬德杀之。”

东宫和齐府将士二千余人闻讯后赶来猛攻玄武门,未能攻下,又 转攻秦王府。尉迟敬德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展现 在东宫和齐府将士的面前,这些兵将看到自己的主子已死,便纷纷溃散。最后李渊只得 写了“手救”,命令所有的军队一律听秦王的处置,并派黄门侍郎裴 矩到东宫晓谕诸兵将,事变最终平息来。

玄武门之变便以李建成、李元吉被杀,李世民胜利而告终。


蓄意政变还是正当防卫?从细节里看一个真实的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为什么能够在玄武门之变中取得胜利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因为李世民有一个人才济济的心腹集团,他们团结一致,效 忠李世民,故 而取 胜。如程知节以死不愿离开李世民而去当康州刺史,尉 迟敬德等人不为李建成重金所买房、杜在政变前夕化装冒险进入秦府 参加政变等。李建成虽也有一个心腹集团,但人才没有秦府多,内部也不团结,如常何等被李世民收买,为李世民服务。

二是因为李世民采取了先发制人的策略,并牢牢地控制了玄武门 这个战略要地。而李建成则是在事变中处于被动挨打地位,事前既无充 分的准备,事变后又立即“应弦而毙”,

他的二千兵将处于群龙无首的境地,怎么能不败呢?所以,玄武 门之变,充分地说明了李世民在斗争策略上高于李建成,李建成不是他的 敌 手。

古往今来,不少人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评论玄武门之变,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对玄武门之变中的主角李世民,有的褒,有 的 贬,有的颂,有的咒。,


蓄意政变还是正当防卫?从细节里看一个真实的玄武门之变


就我个人看法而言,玄武门之变对唐初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 积极作用。由于李世民在长期的征战中,深入民间,接触下层,比较了 解民间疾苦和人民的愿望,加上他那雄心奋发、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使他具备了当好皇帝的条件。

他的皇位又是通过长期准备、精心策划得来的,是来之不易的,所 以他当了皇帝后,能经常同群臣总结隋亡的教训,勤政纳谏,廉洁吏治,轻摇薄赋,去奢省刑,使唐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出 现了历 上著名的“贞观治”。

李世民的纳谏之风,对后代影响颇大,他本人也以好皇帝被载入史册。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哪来历史上的“贞观之治”呢?从实际出发,玄武门之变是应该肯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