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看别人不爽,觉得别人的说法、做法是错的?其实错的人是你

总是看别人不爽,觉得别人的说法、做法是错的?其实错的人是你

正在看文章的你是否愿意做这样一件事:

身上挂着一块"来Joe's饭店吃饭"的牌子,在路上逛30分钟。


有人可能会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只能说:如果你愿意这么干,你可以学习到一些你以前不知道的,有用的东西。

所以,

你愿意么?

你觉得有多少人百分比的人会愿意呢?

总是看别人不爽,觉得别人的说法、做法是错的?其实错的人是你

其实这是心理学家1977年做的一个实验,实验的结果很有意思。


在那些同意挂广告牌的人中,62%认为其他人也会同意这么做。在那些拒绝这么做的人中,只有33%的人认为别人会同意挂广告牌。


这个实验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虚假同感偏差"。这个名字乍一听很陌生,但它其实指的是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它是人们坚信自己信念、判断正确性的一种方式。


总是看别人不爽,觉得别人的说法、做法是错的?其实错的人是你

在挂广告牌的这个实验中。人们也存在着对于自己信念的执着,觉得自己的看法一定是对的,而且大多数人一定与我有一样的看法。


比如那些同意挂广告牌的人可能会说:"那些拒绝的人是怎么回事?这有什么不好?假正经!"而那些拒绝挂广告牌的人会说:"那些同意挂广告牌的人都是怪咖"。

总是看别人不爽,觉得别人的说法、做法是错的?其实错的人是你


世界并不是你以为的样子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鲁豫的一次采访。当时采访的对象是山区里的孩子们。


鲁豫:会有肉什么的吗?

女孩:没有!

鲁豫:为什么不吃肉呢?肉容易坏是吗?

女孩:…………

总是看别人不爽,觉得别人的说法、做法是错的?其实错的人是你

总是看别人不爽,觉得别人的说法、做法是错的?其实错的人是你

这段采访把鲁豫又一次推向舆论热潮,她也又一次被誉为"情商最低女主持"。


鲁豫科班出身,毕业后就进入央视工作,并且被选为"中央电视台最受欢迎的十大节目主持人",她还参加主持了香港回归、戴安娜王妃葬礼、美国总统大选等新闻直播节目,这明明是一位很优秀的主持才对,为什么频频被说"情商低"呢?

总是看别人不爽,觉得别人的说法、做法是错的?其实错的人是你

因为她也存在了虚假同感偏差。鲁豫出生在上海,长大在北京,无论怎么看,她的父母都是国际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怎么看鲁豫和"贫穷"都不可能搭上边。


因此,当提到不吃肉时,她当下的第一反应是:肉容易坏。因为这是她对肉的认知,也是她以为所有人对于肉类食品都固有的认知。

总是看别人不爽,觉得别人的说法、做法是错的?其实错的人是你

无独有偶,古代也有一样的故事。


相传晋朝时,有一年发生了饥荒,老百姓没有粮食吃,只能靠挖草根、啃观音土度日,因此饿死了很多人。


很快消息传到了宫中,坐在皇位上的晋惠帝听完以后,经过苦思冥想终于冒出来一句"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饿没米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


这句话一出,可想而知,满朝文武只能对他"翻白眼"。

总是看别人不爽,觉得别人的说法、做法是错的?其实错的人是你

晋惠帝并不是不体恤百姓,只是她跟鲁豫一样,有着"虚假同感偏差",他无法想象饥荒到底是怎么回事,在他心中,可能只是吃不了山珍海味,只是吃的简单点,如此而已。


很多人可能觉得怎么可能,这也太荒谬了。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虚假同感偏差"常常发生在你我的生活之中……


总是看别人不爽,觉得别人的说法、做法是错的?其实错的人是你

比如当你玩某个游戏的时候,你很容会觉得,这应该是一款很红的游戏,大家都在玩;


当降温了,你穿上秋衣秋裤时,你很容易会觉得,大家应该也都穿了,如果你有孩子,你极有可能会把他裹得严严实实;


再比如,当你和同事聚餐,一起吃火锅,回家你拉肚子了,你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今天的火锅不干净",而不是"是不是我的肠胃有问题"。

总是看别人不爽,觉得别人的说法、做法是错的?其实错的人是你

这种例子在生活中数不胜数,而且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在这几种情况下,"虚假同感偏差"尤为明显:

(1)当外部的归因强于内部归因时;

(2)当前的行为或事件对某人非常重要时;

(3)当你对自己的观点非常确定或坚信时;

(4)当你的地位或正常生活和学习受到某种威胁时;

(5)当涉及到某种积极的品质或个性时;

(6)当你将其他人看成与自己是相似时;

总是看别人不爽,觉得别人的说法、做法是错的?其实错的人是你

我们不能说有"虚假同感偏差"的人是好的或是不好的习惯,因为它是一种我们每个处于社会中的人都会有的心态,人们总是无意间夸大自己意见的普遍性,给自己的意见套上"合理化"的外套。我们要做的是诚实地面对它的存在,并且尽量避免它产生的负面效果。

总是看别人不爽,觉得别人的说法、做法是错的?其实错的人是你

如果一味地容忍自己的"虚假同感偏差",甚至毫无理由的坚定的相信自己的所有判断,很有可能会对身边的人带来困扰,甚至危害身边的人。


曾经有个寓言故事,是这么说的: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有一个木匠带着孩子在地主家干活,木匠因为干活干得大汗淋漓,就把自己的衣服都脱掉了。这时他想起了孩子,生怕他热着,也一件一件把孩子的衣服给脱掉了。后来孩子被冻死了。


减少"虚假同感偏差",你需要常存同理心

我们之所以存在"虚假同感偏差"是因为我们以为我们以为的就是大家以为的,而要减少"虚假同感偏差",我们要做的是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也就是同理心。

总是看别人不爽,觉得别人的说法、做法是错的?其实错的人是你

当我们要发表某个观点、做某些事情的时候,不应该理所当然的觉得大家都跟我一样,而应该想一想,我如果是ta,我会怎么想。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理解别人,减少认知上的偏差。


简单来说,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

1.学会理解别人,将心比心;

2.学会以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3.想成功地与人相处,让别人尊重自己的想法,惟有先改变自己。

总是看别人不爽,觉得别人的说法、做法是错的?其实错的人是你

想要减少"虚假认同偏差",避免再发生"因为肉会变质"这样的"低级"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真正理解别人,在发表意见时,多想想别人。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改变"我是世界中心"的这种错觉,不要有过高的自我认知。

改变,从自我开始。




总是看别人不爽,觉得别人的说法、做法是错的?其实错的人是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