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器形你過關了嗎?


這些器形你過關了嗎?

在瓷器中仿青銅器造型和紋飾的瓷器甚多。從古到今都有。據文獻記載,古人要用一些瓷器做祭祀品,所以就大量仿製青銅祭祀禮器的造型,這種情形以明代最盛行。當時朱元璋當皇帝之後,下過一道命令,就是:今後祭祀的器皿都使用瓷器。據說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代替原來的青銅禮器,減少費用。後來這種現象一直延續下去。所以伴隨著這些器皿的名字也就成了生僻字。

這些器形你過關了嗎?

盉[hé](音和),盛酒器和盛水器,大腹斂口﹑前有長流,後有鋬[pàn],有蓋,下多為三足。盛行於殷代及西周初期。“盉,調味也。”——《說文》,即是用於調和酒味濃淡的器物,為酒器。

這些器形你過關了嗎?

[zú](音族),箭頭,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漢·賈誼《過秦論》。


這些器形你過關了嗎?

[guǐ] (音鬼),古代盛食物的器具,自商代開始出現,延續到戰國時期。“簋,黍[shǔ]稷[jì]方器也”――《說文》。


這些器形你過關了嗎?

[yǎn](音演),是蒸食器,分上下兩部分甑[zèng]和鬲[lì],有的是連體,有的分開。



這些器形你過關了嗎?

[léi](音雷),大型盛酒器和禮器。流行於商晚期至春秋中期。

這些器形你過關了嗎?

[lì](音力),古代煮飯用的炊器。商代前期的鬲多無耳,後期口沿上一般兩個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為高領,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後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數為折沿折足弧襠,無耳;有的在腹部飾以觚稜。

這些器形你過關了嗎?

[zèng](音贈),古代炊具,多為陶器,底部有許多透蒸汽的小孔,放在鬲上蒸煮。

這些器形你過關了嗎?

[yí](音儀),最早出現於西周中期後段,流行於西周晚期和春秋時期。其形制有點類似於現在的瓢,前有流,後有鋬。為了防止置放時傾倒,在匜的底部常接鑄有三足、四足,底部平緩一些的無足。

這些器形你過關了嗎?

[gōng](音工),真正器名尚不可知,觥是約定俗成之名。最早出現在商代中晚期,一直沿至西周中期,西周後期逐漸消失。有圈足和三足、四足鳥獸形之類。

這些器形你過關了嗎?

[zhì](音只),古時飲酒用的器皿,形似尊而小,或有蓋,盛行於中國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

這些器形你過關了嗎?

[yǒu](音有),古代一種盛酒的器具,口小腹大,有蓋和提樑。

這些器形你過關了嗎?

[zhī](音只),古代盛酒的器皿。

這些器形你過關了嗎?

[fǒu](音府),古代一種大肚子小口兒的盛酒瓦器。

這些器形你過關了嗎?

[hú](音胡),中國舊量器名,亦是容量單位,一斛本為十鬥,後來改為五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