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儒學佛解之《大學》

儒學佛解之《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解析,儒學佛解之《大學》

止,一是止息攀緣外境之心;二是心止於一處,也就是制心一處。這樣無論對於外境還是內心,都不再紛紛擾擾。這是修學的第一步,也是入手方便之處。如此修學漸久,心不馳逸,由止而入定。

定而後能靜。從初禪的念住、二禪的氣住、三禪的脈住,到第九滅受想定之前,前四禪為“禪那”,即“靜慮”,後面才是四定: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佛陀曾經開示,這些都仍然是以生滅妄心為因,屬於色界和無色界,不得究竟。真正的靜定是:妄念不起。而通過有生滅妄心的四禪八定,才能漸至於妄念不起。

靜而後能安。安,既是禪定過程中的“輕安”,即入定前的一種方便覺受,也是心性上的不再執著,是身心無礙自在的表現。

安而後能慮。這句話說的是定慧均等、止觀雙運,此處的“慮”,意為“慧”,與有造作的“思慮”、“靜慮”是異義的。定能發慧、定慧均等,這是修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定不能枯定,慧不能狂慧,而是要定慧結合,也就是藏密中“三摩地”和“三摩缽底”的問題。

慮而後能得。由禪定而顯發的般若智慧,就是開悟,是對宇宙人生、諸法實相的覺悟。用《大學》的話講,就是“豁然貫通”,“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