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坎坷,一生饱受苦难却始终心系天下苍生的伟大诗人——杜甫

说起唐朝的诗人,大多数人第一印象可能是活得自在、生性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代表者李白。但是同为唐朝另一位优秀的诗人杜甫却有着和李白完全不同的人生和经历。虽两人的性格里同有着豪迈不羁的一面,但是杜甫作为我国现实主义代表诗人,不同于李白的虚无缥缈,他更关注天下苍生的祸福疾难,忧心朝堂内外是否安定团结。当然这一切都和杜甫这一生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仕途坎坷,一生饱受苦难却始终心系天下苍生的伟大诗人——杜甫

1、 年少时天资聪慧,就开始享负盛名,十九岁出门游学,度过了人生中相对轻松快乐的时光

杜甫生于玄宗先天元年。祖父杜审言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父亲也善写诗著文,母亲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崔家之女,所以杜甫幼时的家庭环境优越,对他也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且杜甫自幼敏而好学,到了七岁的时候就开始能够自己写诗,诵读经典。而且富足的家庭生活环境也有机会让他接触社会上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这些经历不断地丰富着他的思想和眼界,使他对社会有着更深刻的认识,这也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杜甫十九岁的时候,有着超群脱俗的才华的他发现偏安一隅不足够激起自己创作的激情,他开始了自己离乡远游的生活。希望借此不断开拓自己的眼界,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仕途坎坷,一生饱受苦难却始终心系天下苍生的伟大诗人——杜甫

杜甫先后游览了山东和江南地区,历时数年。于开元二十三年回乡参加乡试,并于次年前去洛阳参加当年的进士考试,但是没有考上。于是他继续了自己的游历生活,并且在当时他父亲任职的兖州一带度过了非常轻松活跃的四五年时间。由于自幼生活环境相对富足,而且有着良好的家教家学,这个时期的杜甫对政治和自己的仕途有着远大的抱负和相对乐观的态度。此时他的诗作也大都在表达自己的凌云壮志和对日后能够一展抱负的乐观态度。比如他那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起来铿锵有力,充满着豪迈之情。

杜甫在游历的这段时间结识了众多好友,他们在一起饮酒赋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在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给杜甫带来了巨大思想上的碰撞的和李白的相遇。

天宝三载,杜甫和李白在洛阳相遇。此时李白已经久负盛名,在宫中陪伴玄宗作诗解惑两三年的时光,受到万众敬仰。但是两人并没有因为身份差别错失彼此这个挚友,相反的是两人放下身份之差,谈古论今,饮酒赋诗,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甚至后来还相约同游,互赠诗篇。但是在次年约见分别之后,两人此生并没有机会再见到面。尽管如此,两个人在思想上和文学上的讨论、切磋依然对彼此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仕途坎坷,一生饱受苦难却始终心系天下苍生的伟大诗人——杜甫

2、 待到决心结束游历生活,参科举入朝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之时,杜甫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天宝六载,唐玄宗号召天下只要有一项精通的技艺就可以到长安参加当年的科举考试,这对诗才过人又空有一身抱负还未实现的杜甫来说,简直是个天大的好消息。他和众人一样满腔热血的参加了当年的考试,但是等到结果公布"无一人录取"的时候,所有人都震惊了。这是因为当时不学无术、毫无才能的李林甫凭借自己极度谄媚只会拍马屁的能力获得了唐玄宗的信任,而他害怕朝中新进才能之人会揭穿自己丑陋又无才能的本性,就用一套天花乱坠的说辞告诉唐玄宗说"天下所有有才能之人都已经收归朝廷了,没有一个遗漏的",玄宗深以为然,于是那年的科举考试没有一人入选。

仕途坎坷,一生饱受苦难却始终心系天下苍生的伟大诗人——杜甫

看到眼下李林甫得宠,走科举考试入仕已经无望,杜甫选择了和李白一样的献赋谋仕的道路。于是也开启了自己困于长安,不断向权贵们投赠诗篇介绍自己的志向抱负以求得引荐的贫苦生活。其中天宝十四载时,杜甫因为四年前在玄宗举行祭祀大典的时候献诗受到玄宗赏识(但是当时仍旧因为李林甫未被授予官职)被授予了一个看守兵甲武器的官职。迫于生计,杜甫接受了这个无用的官职。就在同年,杜甫回家的时候得知小儿子饿死了,心中万分悲痛。这个时期的杜甫诗的风格已经同年少优游的时候大有不同,他认识到了政治黑暗和百姓生活的疾苦,诗已经具有现实主义色彩。代表的有他将自己十年困居长安和回乡路途中的见闻写成了著名的那首《自京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 历经战乱流离之苦以后难得受到了重用,却因营救房琯被贬,此生再无缘朝堂之事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以后,唐玄宗逃出长安西行,而后李亨在灵武自行即位。杜甫听闻此事,就只身投奔肃宗,希望能尽自己的才能为其排忧解难,但不幸途中被俘虏。所幸由于官阶太低没有被囚禁。这个时期的杜甫看到战乱之下百姓流离失所,国家陷于危难之中,忧国忧民之情涌在心头,也都转化成了诗文,借此表达自己浓浓的爱国之情。

至德二载,杜甫再次冒险前去投奔肃宗。在见到肃宗以后,肃宗欣赏杜甫的才华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授命他为左拾遗。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不久后,杜甫就因为营救房琯之事,使得肃宗大怒而被贬。此后,杜甫再没受到过重用,无缘施展自己内心的抱负。

此时的杜甫在创作上主要抒发自己仕途不顺,世态炎凉,心中的苦闷和烦忧。还有就是看到战乱中的国家生灵涂炭,百姓忍辱负重之时内心的愁叹和悲愤。出名的有流传千古的"三吏"和"三别"。

仕途坎坷,一生饱受苦难却始终心系天下苍生的伟大诗人——杜甫

乾元二年,杜甫感慨旱灾对百姓的沉重打击,以及对官中贪官污吏的无奈和痛恨,放弃了职务,弃官而去。几经奔波和辗转,最终来到了成都。并且在友人的帮助下建了一所简陋的草堂。这就是后世著名的"杜甫草堂"。此时的杜甫已经放弃了要入朝为官施展自己伟大抱负的理想。多年的漂泊动荡、流离失所的经历和对官场贪官污吏的痛心疾首使得杜甫最终放弃了挣扎,即便后来还有人举荐他一官半职,心灰意冷的他已经不再能够接受官场生活了,所以皆以辞职告终。

后来的五六年间杜甫带着妻儿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贫苦生活,写出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也是他们真实的生活写照。后来永泰元年严武去世,杜甫举家搬去奉节,得到茂林的照顾。也许是经历了太多漂泊困苦的生活,看透了人情冷暖和国家兴衰,在这里不到两年的时间,杜甫达到创作的高潮期,写出了几百首诗。

大历五年,终年漂泊在外的杜甫逝世于北归的小舟上。

仕途坎坷,一生饱受苦难却始终心系天下苍生的伟大诗人——杜甫

结语

杜甫这一生是漂泊的一生、孤苦的一生,他空有一身才华和想要为国效力的一腔热血。即便他"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始终忧国忧民,盼着国家早日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到最后也只是对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感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抒发自己壮志难酬,韶光易逝的感怆。也许是命运弄人,一代奇才杜甫最终还是寂寂无名的陨落了。

参考文献:《旧唐书》

《新唐书》

《钱注杜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