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權大於親情—淺析明孝宗巧妙拒絕皇叔探視祖母一事中的政治智慧

前言:明孝宗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的時候,由當時大明王朝身份最尊貴女人的一場大病,差點引起了一次輿情洶湧的軒然大波。這個女人就是當朝皇帝孝宗朱祐樘的祖母,聖慈仁壽太皇太后周氏。

周氏在朱祐樘的祖父明英宗朱祁鎮時代受封貴妃,為英宗誕育二子一女,分別為英宗長子憲宗朱見深、第六子崇王朱見澤和長女重慶公主。

皇權大於親情—淺析明孝宗巧妙拒絕皇叔探視祖母一事中的政治智慧

演員何賽飛扮演的聖慈仁壽太皇太后周氏

人吃五穀雜糧,生病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因此一般的小毛小病史官是不會記錄在正史之中的。但這次周太皇太后的病非同小可,從弘治七年七月發病,一直綿延到次年三月才完全康復。為此皇帝朱祐樘甚至取消了弘治八年新年的慶成宴。

(弘治八年春正月)丙申,以太皇太后聖體未安,免慶成宴,頒胙於文武官之該宴者,四夷朝使仍賜宴如例。(《明孝宗實錄卷九十六》)

進退兩難的皇帝

而太皇太后顯然也對於自己的病情並不樂觀,向皇帝提出想見一見親兒子崇王朱見澤。崇王的封國在河南汝寧府(今河南省汝南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就藩,算起來母子之間已經有二十年沒見面了。但對於孝宗來說,皇祖母的這個要求就是一個燙手的山芋,使他處於一個非常尷尬的兩難境地。

皇權大於親情—淺析明孝宗巧妙拒絕皇叔探視祖母一事中的政治智慧

明孝宗朱祐樘

  • 從感情上說,於情於理都難以拒絕。

明朝以“孝”治天下,母親病危想見兒子,從親情的角度出發無論如何都不該阻攔。更何況當年萬貴妃在後宮一手遮天的時候,正是彼時的周太后將孝宗接到自己的仁壽宮中保護撫養,可以說對孝宗有養育之恩、保全之功。

孝宗既立為皇太子,時孝肅皇太后(注:聖慈仁壽太皇太后周氏)居仁壽宮,語帝(注:憲宗朱見深)曰:“以兒付我。”太子遂居仁壽。(《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

皇權大於親情—淺析明孝宗巧妙拒絕皇叔探視祖母一事中的政治智慧

演員賈靜雯扮演的萬貴妃

  • 從政治上說,後患無窮。

但是當時的明朝天災橫行,國庫空虛。崇王進京的話,舟行有洪水之險,陸行有盜賊之虞。而且這個口子一開,以後各地藩王以此為例紛紛要求進京該怎麼辦?就算最後說服成功,朝廷總要給些賞賜意思之下,這天下數十位親王,又將造成多大的財政負擔?

因此孝宗思前想後,認為不能讓崇王進京。但是如何處理好輿情,那就是考驗其政治智慧的時候了。

巧用內閣,施加壓力

對於太皇太后的要求,孝宗第一時間表態支持,並且立刻派人到河南召崇王進京。隨即又讓司禮監太監韋泰到內閣傳旨,讓首輔徐溥查當年襄王入朝舊例。

從表面上看,皇帝的態度非常明確,但徐溥作為內閣首輔,他所看到的層面無疑要更深遠一些。作為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科舉考試的榜眼,徐溥親身經歷過英宗復辟之後三次召見襄憲王朱瞻墡的這段歷史。英宗和襄憲王是親叔侄的關係,當今天子朱祐樘和崇王也是親叔侄的關係,整個親王從封國啟程進京、到京拜見皇帝以及送別回國的禮儀都是現成的,直接套用就行。

皇權大於親情—淺析明孝宗巧妙拒絕皇叔探視祖母一事中的政治智慧

內閣首輔徐溥

但是皇帝心中到底是什麼想法呢?他真的想讓皇叔崇王進京麼?徐閣老埋頭在檔案房中苦苦搜索,直到找到下面這條記載,可以讓他最終確定皇帝本人的真實想法。

(正統七年十月)己亥,遣中官以敕符召襄、鄭、荊、淮四王赴京。以太皇太后不豫日久,思欲見親王也。(《明英宗實錄卷九十七》)

明英宗的祖母,明仁宗的皇后張氏當時也是病危想見兒子,有這樣現成的舊例在那裡,當今天子為何不叫自己去查?因此徐溥作出了自己的判斷,皇帝並不想讓崇王進京。但是如何幫皇帝把這個場圓回來,那就是自己這個內閣的發揮作用的時候了。

皇權大於親情—淺析明孝宗巧妙拒絕皇叔探視祖母一事中的政治智慧

演員吳越扮演的太皇太后張氏

因此徐溥在回覆的時候,把我們前面分析的皇帝心中所想但不能講出來的政治擔憂全都擺在了檯面上,最後給出一個和稀泥的解決方案,就是讓皇帝對崇王厚加賞賜,從而了結此事。

伏望皇上益積孝誠,婉容陳說。如太皇太后聖情切至,特遣內臣量齎賞賜,遠加慰問。則皇上睦族之仁,與朝廷定分之禮,兩盡而無遺矣。臣等惓惓為社稷生靈至計,偶有所見不敢不盡,伏乞聖明裁處。(《明孝宗實錄卷一百二》)

這個方案自然是在太皇太后那邊通不過的,不讓見兒子也就罷了,還要給賞賜,是把自己生病這件事當喜事麼?對於太皇太后踢回來的皮球,官員們很快發起了反擊。禮部尚書倪嶽著重指出當年英宗請襄王進京,“雖則篤親親之誼,實以釋其嫌疑,是非常例。”這裡的火藥味非常濃,已經有一些上綱上線的意思了。最後倪尚書給出的建議還是維持原定方案不變。

對此孝宗表態說:“卿等言是。但聖祖母之意,朕雖重違,業已召之矣。”意思就是之前說得還不夠狠,繼續努力。

於是言官們第三次上書,這次他們秉承皇帝意思,對崇王進京這件事情火力全開,作了嚴厲的批駁,甚至上升到和國家社稷來進行比較的地步。言官們近乎直白地質問太皇太后,你到底是愛崇王,還是愛陛下?是愛私情,還是愛江山?

太皇太后所以欲見崇王者,愛之也。崇王所以安富尊榮,實賴陛下紹祖宗而保有天下也。欲愛崇王,必自愛陛下始。若苟順一時之情,取王來京,人民騷擾,國勢動搖,則亦將有不利於王矣。且府部大臣陛下之股肱,六科十三道陛下之耳目。交章論列,陛下俱未俞允。雖所以曲順太皇太后之意,其如宗社生靈之計何?孰大孰小,陛下試為太皇太后懇懇言之,未必不釋然而悟也。(《明孝宗實錄卷一百二》

面對大臣們強烈的反對,最終聖慈仁壽太皇太后沒能頂住壓力,宣佈妥協,此事就此作罷。

結語:面對親情和皇權之間的兩難選擇,孝宗通過暗示內閣自己的真實想法,從而將輿論的主動權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上。最終在不損害自己聲譽的情況完美地解決了這次危機,顯示了孝宗高超的政治手腕,和明代內閣靈敏的政治嗅覺。

而太皇太后眼光過於偏執狹窄,如果她能像當年英宗朝太皇太后張氏一樣請所有在外的英宗系親王一起進京,那麼成例在前,孝宗如果強行駁斥的話,就會失去道德的制高點。

參考資料:《明史》、《明英宗實錄》、《明孝宗實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