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漲46%背後,國際原油價格機制:OPEC及卡特爾模型

大漲46%背後,國際原油價格機制:OPEC及卡特爾模型

週四22:20左右,沙特通訊社稱沙特王儲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就油市問題進行了電話通話,原油開始暴漲。


週四22:32,特朗普表示,剛剛與我的朋友沙特阿拉伯王儲MBS交談過,王儲已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談過,我期待並希望他們將削減大約1000萬桶產量,甚至更多,如果真的如此,這將對石油和天然氣行業大有裨益!隨後他又補充寫道:減產規模最高可達1500萬桶,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個好消息!


週四22:38,布倫特原油期貨漲幅快速擴大至46%,突破36美元/桶。


週四22:42左右,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表示,普京尚未與沙特王儲通電話


週四23:30左右,

國際油價大幅回落,布倫特原油期貨漲幅收窄至14%,跌破30美元/桶。


週四23:38左右,歐佩克代表表示,俄羅斯和沙特尚未就任何減產規模達成協議,但已經呼籲產油國開展會議以“最終達成”同意減產的目的,沙特希望非OPEC+的產油國也能加入會議。


週五01:31左右,沙特官員表示,特朗普關於減產1000萬桶/日及以上幅度的言論是誇張的說法。


週五02:30,WTI5月原油期貨收漲5.01美元,漲幅24.67%,報25.32美元/桶,創歷史最大單日百分比漲幅。布倫特原油上漲17.8%,或4.40美元,收於29.14美元/桶。


  • 二戰後OPEC組織的成立


大漲46%背後,國際原油價格機制:OPEC及卡特爾模型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石油在冷戰期間成為備戰和戰爭必需品,世界工業從軍需轉為民用服務,汽車的興起和石油化工業的大力發展,導致了對石油的需求大增。由於石油比煤炭發熱量高,又相對乾淨,美國等西方國家在能源消耗中逐步以石油代替煤炭,世界對石油需求逐年上升。


二戰結束標誌美國結束了十幾年來在石油供應上的統治地位,1948年,美國從一個石油淨出口國變成淨進口國,當年美國開始從中東進口石油,美國石油產量佔世界石油產量比重迅速下降,而此時中東的石油開始發揮作用,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儲量佔世界第一位,波斯灣的石油儲量佔世界石油儲量的600%以上,從而取代了墨西哥灣的石油出口中心地位。


此時美國的跨國石油公司也迅速取代了英國在中東的石油霸主地位。在美國政府的壓力下,1954年英伊石油公司和美國跨國石油公司、英荷殼牌石油公司在倫敦開會,達成了壟斷和瓜分伊朗石油資源的協議,其中美國分得了最多的利益,此外美國跨國石油公司還在中東其他國家排擠英國實力,到1954年,中東已經沒有一個產油國不受美國跨國石油公司的控制。


由於世界石油需求的迅速上升,美國和歐洲地區嚴重依賴中東石油供應,雖在20世紀50年代最初幾年油價普遍上漲,但隨著伊朗石油的大量供應,再加上其它新油源出現,石油過剩加劇,到50年代末油價開始下跌,使產油國的收入大大降低,這促使他們採取聯合行動。1960年9月,委內瑞拉、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伊朗和伊拉克發起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簡稱OPEC。其後,卡塔爾、利比亞、印尼、阿聯酋、尼日利亞、阿爾及利亞、厄瓜多爾和加蓬也先後加入厄瓜多爾和加蓬年又退出了該組織,目前有十一個成員國。


OPEC成立的背景是長期以來,西方石油壟斷公司控制了亞、非、拉產油國石油的生產、儲運、煉製、銷售以及油價的決定權,對產油國進行殘酷的剝削與掠奪激起了產油國不斷的抗爭。


二戰後,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湧,許多產油國取得了政治上的獨立,它們反抗外國石油公司剝削,捍衛自己合法權益的鬥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1959年和1960年兩年,國際大石油公司藉口國際石油市場價格下降,兩次壓低石油標價,從1957年的2.12美元/桶降至1960年的1.84美元/桶,使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收入大幅減少,引起產油國的強烈反抗。


為了加強團結,共同鬥爭,產油國於年月在巴格達召開會議,決定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當時,OPEC5個創始國的石油出口量是世界總出口量的,的主要宗旨是“協調和統一各成員國的石油政策和確定最有效的手段,單獨地、集體地維護成員國的利益”。成立後,與跨國石油公司展開了長期的鬥爭,多次迫使跨國石油公司同意提高石油稅率和調整石油政策,實現礦區使用費經費化,收回了大片租讓地,使得石油資源國有化,逐步取得了對世界石油市場和本國石油資源的控制權。


OPEC為維持石油價格的穩定,使石油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利益都得到保證,採取由各成員國代表主要是代表團團長在大會上對其石油政策加以協調、統一,以促進石油市場的穩定與繁榮,成員國對當前形勢和市場走向加以分析預測,明確經濟增長速率和石油供求狀況等多項基本因素,然後據此磋商在其石油政策中進行何種調整。


儘管並不能完全控制國際石油市場,但實行的石油生產配額制如果石油需求上升,或者某些產油國減少了石油產量,將增加其石油產量,以阻止石油價格的飄升同樣為阻止石油價格下滑,OPEC也有可能依據市場形勢減少石油產量,對於石油市場的穩定與繁榮貢獻不小,有效防止了發達國家不公平交易的狀況。


  • 石油輸出國壟斷組織—卡特爾模型


大漲46%背後,國際原油價格機制:OPEC及卡特爾模型

經濟學中,寡頭壟斷市場是指包含壟斷和競爭因素,但更接近於純粹壟斷的一種市場結構。卡特爾就是行業中各企業就價格、產量和其他事項達成的一種正式的、公開的勾結型寡頭壟斷。卡特爾模型屬於相互勾結的寡頭壟斷市場模型。簡單的說,當一項串謀協議合法並且公開時,它一般就被稱為卡特爾。一個卡特爾一般是同一行業的一群廠商為了提高它們各自的利潤,而通過採取固定價格及限制產量或阻止行業其他廠商進入此行業等一些不很明顯的勾結來實現。


世界上最有名、最成功的卡特爾之一是OPEC。石油既然是一種商品,那麼價格就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在國際市場上石油價格往往是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其實,石油市場可以看作為一個寡頭市場,而佔有大部分石油產量的OPEC組織就是一個國際卡特爾。如果行業中的廠商們有條件聯合成卡特爾,按照利潤最大化的原則,卡特爾作為一個壟斷者會盡量使其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在壟斷條件下的價格高於競爭條件下的價格,壟斷條件下的產量卻低於競爭條件下的產量。


組成卡特爾可以使廠商獲得超額利潤,但是一個成功的卡特爾的形成必須具備幾個最基本的特徵:必須按照整體利益來確定卡特爾最優的價格和生產水平產出;要在成員國之間進行分配;建立監督機制來監督各成員國配額執行情況,及時發現欺騙行為;建立懲罰機制,有效懲罰欺騙者佔有較大的市場份額等等。


由於原油需求國與消費國在空間上的分離,使得原油市場結構呈現出高度的賣方壟斷特徵,而OPEC之外的其他產油國往往又具備競爭性市場特點,定價機制也由此而變得複雜。1986年之後,本身的壟斷機制也在不斷髮生演化。


1960年剛成立時的OPEC最初只是一個旨在幫助石油出口國家的國際性組織,當時石油供給持續超過消費,OPEC的成效有限,而1973年中東戰爭的爆發,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一些其它阿拉伯國家一致同意大幅度削減他們的原油生產,使價格大大增加,可以看出在純粹壟斷條件下,提價的唯一途徑只能是削減產量和銷售,因此在部分或全部成員國削減他們的生產和銷售時,OPEC的卡特爾協議就生效了。這場戰爭以後石油輸出國的總利潤也大大增加。OPEC卡特爾化活動對當時世界石油價格的影響很大。


從石油商品需求的價格彈性和收入彈性入手分析,經濟學中的彈性是指一個變量變動百分比相應於另一變量變動百分比,表明了反應變量之間變動的敏感程度,如價格變動1%,需求量所變動的百分比。彈性的大小可用彈性係數來衡量。需求價格彈性是表示在一定時期內價格的變動所引起的需求量變動的程度,我們通常用價格彈性係數加以表示需求收入彈性表示在一定時期內相對於消費者收入變動,商品需求量的相對變動的反應程度。


所謂石油價格彈性就是石油需求量變動對於其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當石油商品缺乏彈性時,價格上升就會導致石油商品市場的卡特爾收入增加,一般來說,需求價格彈性越小,組成卡特爾所獲收益就越大。石油是非再生資源,當然石油的替代品是存在的,如天然氣,風能,太陽能等,其價格昂貴而且新技術的完善與使用成本也很高,而煤雖便宜但會造成環境汙染,所以石油的需求價格彈性比較小,因此,卡特爾可以提高石油價格來增加其收益。


再看石油需求收入彈性,一般價格不變時,需求是與收入成正比的,所以它的重要性體現在石油需求對世界經濟發展的敏感程度。較高的石油收入彈性是有利於石油卡特爾的,由於石油替代品使用的艱難性,若其它條件不變,需求的收入彈性越高,使需求降為零所要求的價格也越高,這就使得石油卡特爾可以一定程度抬高價格。


需求收入彈性的另一個重要性體現在它對經濟週期的敏感程度,收入彈性越高,需求對經濟變化就越敏感。這也是卡特爾實力衰弱的一大原因,若干年以來,世界石油價格多次動盪,引發人們對經濟革命的研發與探討,從能源革命到信息經濟、知識經濟的崛起,第三次產業革命漸次發生,世界經濟發生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最大的質變,質變的開始是對常規能源的超越,成為能源革命的起點,並最終導致新能源概念的出現,物質經濟開始向知識經濟轉變,使規模經濟成為可能。遵循規模經濟遞增原理,從而人們都在製造或追尋可持續發展,石油也是這樣,知識經濟時代的迅速發展,使得石油需求對經濟變化更加變得敏感。


在自然資源市場上,影響卡特爾擁有潛力的另一個決定因素是成員國內部團結問題,當市場上只有一個供應商,達到自己的目標不用考慮其他供應商的行為,但是擁有眾多成員的卡特爾組織,其每個成員的動機與整體動機有存在偏離的可能性,卡特爾成員國會做出具有欺騙性的決定。一般來講,在沒有其他成員國發現的情況下某成員國暗自降低其石油價格來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而這卻是其他成員失去的份額,石油市場因此卡特爾必須建立一個監督機制來有效預防這種欺騙行為,否則卡特爾的共同利益就會造成損失。


另外,新供應商的進入會搶佔石油市場份額,引起的石油價格下降會削弱卡特爾的市場控制能力。因而,卡特爾獲取高利潤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阻止新供應商進入市場的能力。組織成員常常為爭取石油市場份額相互談判和爭論,來自內部的挑戰有增無減,特別是進入上世紀80年代,由於當時英國北海油田採油量增加和世界石油需求量減少,OPEC控制世界石油市場的局面開始瓦解,非OPEC成員石油輸出國不斷降低油價,結果,石油價格從上世紀70年代每桶30多美元一直下降到80年代中期的10美元左右,就當時來說,歐佩克作為一個對石油價格嚴格控制的組織形象不復存在。


二十一世紀以來,伊戰過後,國際石油格局出現新的分化組合,OPEC地位當然受到一定衝擊,俄羅斯、非洲、拉美等非國家石油產量和份額上升較快。儘管OPEC仍是國際石油市場的重要因素,但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不可同日而語,世界石油供應多元化趨勢明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