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小小香椿樹 增收好產業

近年來,新田縣依託富硒富鍶資源和青山綠水的自然生態優勢,立足本地農業資源,通過發展“一村一品”特色農業產業,逐漸實現農業發展提質增效,讓農民有了增收致富門路。龍泉鎮社門口村的香椿產業,就是春日裡百姓依託產業創收的縮影。

素有“樹上蔬菜”“空中菜園”之稱的香椿,是春日裡餐桌上常見的美味。4月1日,筆者走進龍泉鎮社門口村,一眼望去,房前屋後、田間地頭成片的香椿樹上,一根根嫩紅的椿芽迎風飄揚,香味散佈,煞是喜人。村裡的種植大戶程書金正帶領親戚採摘著新鮮的香椿芽頭。

從2月份開始採摘,這已經是老程銷售的第二波椿芽。程書金說:“把上面的嫩芽摘下來後,它還會長出新的,一般來說可以摘到五六月份。”

老程幾年前把村裡的十幾畝荒地流轉過來,幹起了紅紅火火的香椿種植事業。每到椿味飄香的季節,就請人將椿芽摘下,行市好的時候每斤能賣到38元,一年下來有近5萬元的收入。“田地荒著,太可惜了,還能給家裡創些收入,挺好的。”

社門口村有569戶2114人,由於人多地少,自然條件差,村裡很多年輕人都選擇外出務工,60歲以上老人和外出務工有困難的勞動力創收問題成了該村的一大難題。後盾單位和村兩委經過多方考察,發現香椿市場需求較為廣泛,只要香椿一出芽,就有商家上門收購,種植香椿樹成為該村發展特色產業的不錯選擇。從一戶嚐到了甜頭開始,越來越多的群眾栽種下了脫貧致富的香椿樹。

“像我們年紀大了,去外面打工很難找到工作。在家裡,重的農活也幹不了。所以,種香椿還是比較划算的。”陳小英一家此前一直都以種植大豆等傳統農作物為主,這些年傳統農作物的種植產量低、利潤小,外出打工又找不到合適的崗位。6年前,陳小英把荒廢的土地全部種上了香椿樹,雖然前期要經過施肥、剪枝、除草等系列精心管護,但每一道工序都力所能及,而且每年可以增收兩到3萬元。

陳小英說:“香椿一旦種起來,可以保好幾年。而且樹不高,採摘也輕鬆,六七十歲的老人都做得來。”

目前,社門口村7個自然村,有120多戶種植了香椿,全村總面積達200餘畝,每年預計可為椿農和村集體經濟增收近70萬元。香椿樹逐漸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香餑餑。(通訊員 蔣軍君 肖亞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