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告訴你只有3個月生命,你是離家出走還是留下治病?

圓桌派文森特


只要有一天活著,就要好好的活。離家出走或自行了斷都不取,雖然患者是為了不想拖累家人,但其實是不尊重生命的表現,同時這種方式也會使家人的更加擔心悲痛。


火花雲彩


如果沒有隻剩下3個月生命了,我不選擇治療!我要充分利用剩下的時間,把我想要完成的心願完成!把我一直想去的景點都去一遍,然後平靜的接受離去!


祿祿霞光


如果是我,在悲痛之餘,我會思考接下來三個月的生命安排:首先我會放棄治療原因很簡單就是不想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醫院裡。其次,我會用前一半的時間陪家人度過,儘量來彌補我以前想做但因為忙於工作而沒有做的事情,為家人做做飯、打掃打掃衛生、澆澆花、洗洗衣服....多陪伴陪伴家人。然後我會用後一半的時間陪著愛人一起去旅遊,可以的話儘量自駕遊,也可能的此時身體狀況已經很差,但只要有一點可能我都會強忍著病痛,..陪愛人一路向北...直至到達我生命的終點。謹以此文獻給那些忙於工作,忙於生活的人,請珍惜自己的身體,珍惜你所愛的家人!謝謝!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6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ebf48f25c1d64418a0c1628c3e0a2e60\

九墩塘


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這兩種方法都不是最好的選擇。

只剩三個月的生命在世時,醫生一般就會暗示醫治已經沒有康復治癒的可能。會告訴家屬儘量滿足病人的未了心願,或者是說最大程度的讓病人在不多的時日裡過得舒服和快樂一些。唉,這個話題說得的確有點傷感。

繼續接受治療,這顯然是一種很無奈的選擇,多數是為了安慰病人的求生慾望,和寬慰家屬對親人即將逝去的一種悲憫哀思。花費鉅額的維持生命的醫療費用,不能起到讓病人的生命得以延續的作用,反而加重了因醫學治療產生的身體痛苦。讓病人在這所剩不多的生命時間中,都不能享受一點自由和快樂。雖然能了卻家屬對病人不捨的情緣,但卻不是明智之舉。

為了逃避現實而選擇離家出走更是一種失策。這裡說的逃避有兩種心路歷程。

一種是因愧對而表現出來的悲觀情緒。

這種人表現出的是對自己生命不再繼續的失望,對親人為治療自己而付出、忙碌,幾近崩潰的愧疚,再加上整個家庭為了自己的病情耗盡了本就拮据的財富,而可能變得家徒四壁的窘迫。因產生巨大的悲觀意識,無法面對現實而選擇離家出走。不曾想這種錯誤的衝動,只能增添家庭的精神負擔與壓力。

另一種是因恐懼表現出來的憤怒情緒。

這種人在知曉自己的生命即將結束的時候,表現出的是極大的驚恐和畏懼。他們突然變得暴躁、自私起來,不能感受到親人的痛苦其實數倍於他的現實境遇。為了轉移和發洩自己的恐懼,表現出了極端心態。指責、怒罵、破壞,甚至到離家出走,都是對生命的無望掙扎和無法挽留的懦弱表現。是對親人的最大傷害。

最好的選擇方式是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和最親的家人一起共享快樂時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和家人去旅旅遊,盡力走遍這美好的世界。給自己、給親人都帶來心靈的愉悅和幸福。緩解親人和自己長期以來的心裡負擔,和能平心接受即將隔世的剜心痛苦。

不給自己添堵,不給親人留憾。


李說lsaiin


既然只有三個月了,那就好好珍惜人生最後的幾十天。來一趟人間不容易,年輕時打拼,沒有好好瀏覽路途風光,那就抓緊這幾十天,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見自己想見的人。也不枉自紅塵走一遭。


作家蝶兒飛


醫生判斷只能是大的時間,是根據多年治病經驗判定,不是絕對準確。作為參考,有經濟能力再去省級以上,國內頂級醫院確診繼續治療,要有良好心態面對,家人要做好,生活,飲食,後勤方便條理。根據各人體質應對,會有延長一段時間,或多年在世生活。

不能輕易選擇,外出,脫離治療,條理,會加速病情惡化。


追好夢


這是一個痛,一個大痛。我想大部分人會留在子女或家人身邊。

詩和遠方來不得親情重要,既然快死了,外面的世界還放不下?那就在親人的懷裡死去也是一種幸福。何必滿身傷痕滿身汙垢的去填埋溝壑呢

人生都要面對死亡,有的人希望轟轟烈烈的去死,但臨到頭上,大部分選擇了退縮,其實,退縮也不是罪過。死就死了,在死前那段時間是非常痛苦的,死了的瞬間也是一種解脫。人人如此,不必虛偽。

如果我還有三月,我會靜靜的把一生寫完,留給自己的兒女去知道,人生的得失與真正的幸福在哪裡。

何必這麼自私,自以為是的亂跑,一個將死之人,何必折騰了自己還要折騰家人,讓他們良心上受折磨,最後階段就靜靜的躺在床上煎熬,或許,這就是還一生的債,曾經你浪費的糟蹋的幸福的債。

我的爸爸今年3月1日在醫院確診胃癌晚期,我問他還有什麼遺願,他虛弱的強笑著和我說:70多歲了,死也死得了,孫子孫女也都看到了,一輩子也沒什麼大作為,有那麼陪著

已經很幸福了。聽到這話我們淚眼模糊,我爸看到,勸我們道:人生難免一死,活到一百歲還是一死。人啊,要越活越明白,明白也就沒什麼痛和難過了。你們做好你們自己的事,一輩子不要欠別人的就很好啦。唉,平凡而偉大的父親,這就是我的爸爸。




非洲穿梭


人生有很多選擇是很難的,比如這個問題就有點難度。但若看淡了生死,也就無所謂了。三個月的生命,這是醫生下的判決書。留下來接受治療,那麼這九十天,會很痛苦,也許會在親人的揪心中,很沒尊嚴的面對死亡。設若是我斷不會為這三個月的生命苟延殘喘。選擇離開,也許活不過三個月,但要讓每一天都過得有意義。這樣,生命才充實,才美滿。每個人在生命結束之前都會有遺憾,儘量把遺憾減到最少,這樣才是正確的選擇。


蒼梧本草


生命只剩下3個月

每個人對於活著,定義不一樣,每個人面對自己最後的生命所做的決定也不會一樣。

年輕人患了腦瘤,或者老年人得了呼吸衰竭,這些人都沒有錯,造化弄人罷了。

放棄還是積極?

作為一名醫生,我見過很多生老病死,對待生命的態度,也可能比一般人要從容很多,但是,我真正意識到生命的不同,是在我奶奶去世的時候。

我小時候是跟奶奶一塊生活的,在我上大學的時候,老人家開始出現老年痴呆,往後,身體一年不如一年。

我畢業參加工作之後,奶奶已經衰老到生活不能自理,認不出我伯父、認不出我父親,但是會依稀叫著我的小名,叫我帶她出去玩。

2018年的時候,奶奶走到了生命的最後關頭,她連續1周不怎麼吃喝了,只喝一點點米湯,其他一概不吃,骨瘦如柴。

家裡每天熙熙攘攘的,討論年邁的老人要不要上醫院去住院。

輸能量、鼻飼營養液,即使不願意吃喝的老人,也能再撐上幾周,我站在屋中,是這樣提的建議。最後卻是我父親不同意。

我感到很意外。

我父親絕對是個孝子。大伯父從來不贍養我奶奶,自我懂事起,奶奶一直是跟著我家住的。奶奶患了老年痴呆後,也是我的父母,毫無怨言,護理了7、8年。

父親說,奶奶什麼都不知道了,去醫院打針留胃管,勉強撐幾周,確是讓老人活受罪,他說,如果我娘(父親都是這樣稱呼奶奶)什麼都清楚,每天笑笑跳跳,說什麼也是要積極搶救的,現在瘦成這樣還去醫院折騰,你們不心疼,我心疼。

那是我第一次聽到父親說那麼的話,印象中他一直是個沉默寡言,不喜表達的人。

最後,奶奶沒有上醫院,每天屋子裡兒孫滿堂,老人家在半個月後,安詳離世了。

這也是我,從醫了很多年,第一次明白了生命的意義,我明白了,有時候放手,不是不尊重生命,而是更尊重生命。

人是個社會性的動物

人是個社會性的動物,這是我們區別於其他哺乳動物的,根本性質。

我們群居,用盡一生去尋找愛人,拼盡全力去維護家庭,上至高官顯貴,下至貧民乞丐,能夠真正讓自己內心溫暖的,不過是無助時身邊親人愛人的陪伴。

這便是大多數人生命的意義。

我們成不了比爾蓋茨,成不了馬雲,成不了鍾南山,平凡的我們的人生的意義,大概就在於生活中的,和親人愛人的點點滴滴之中。

生命或許會結束,但是曾經真誠的陪伴,那歡聲笑語的回憶,是生命來過,並且永恆存在的印記。

無論做什麼選擇,旁人都該理解

作為一個醫生,其實很少去真正深入地討論死亡,我們會經常討論病人的死因,卻很少去思考病人的心理。

直到去年,無意中我看了一本書,《惡醫》,我終於能夠理解病人了。

主人公小仲辰郎胃癌晚期,多處轉移,他一直就診的醫生無能迴天,跟他說生命只剩下大約三個月了,建議他去做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必要在醫院繼續繼續折騰自己。

小仲辰郎認為醫生十分不負責任,覺得醫生是在詛咒他,他離開這個醫生後,輾轉了好幾家醫院,嘗試過了各種各樣“先進”的辦法,他還有錢,他希望換命。

小仲辰郎是一個獨居的小老頭,年輕時有過家庭,後來因為生活習慣的不同離婚,再未婚娶,心裡也極其不信任別人。在他生命的後期,有好心的義工組織免費上門給他做護理,他卻始終惡言相向,內心抗拒。

小仲辰郎在三個月後的某一天,他還是走了,但是他走的很安詳。

在生命的最後關頭,他骨瘦如柴,卻明白了一直無償給他做護理的護工,理解了他年幼時跟他分開去了國外的妹妹,也原諒了當時勸說他“放棄治療”的那個醫生。

他在生命的最後一分鐘,給以前那個“不負責任”的醫生錄了音:

“我不恨你了,我曾經憎恨你,覺得你是世上最狠毒的醫生,居然勸一個病人放棄生命,那種被判了死刑卻無法營救辯解的滋味,實在讓人難受。你勸我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去做有意義的事情,我做了,我嘗試了各種辦法,我竭盡全力,雖然顯然我還是失敗了,但是我覺得開心,我也不後悔,我拼盡全力了,這是我給我的生命,最後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生命的最後3個月到底該如何度過,應該尊重他們各自做出的選擇。


中醫內科Doctor張


大家好,我是來自江蘇南京的攝影師圓周率,慢慢回答這個比較傷感的問題。

如果生命確定只剩下最後三個月,我才不要躺在病床上,全身上下插滿管子等死呢。

這除了讓自己更痛苦以外毫無意義,甚至可以說死的毫無價值,所以生命最後三個月我會選擇外出旅行。

我會先選擇去自己的母校,回憶那段最美好的時光,畢竟校園的生活是最無憂無慮的地方,也是人生起步的階段。不可不去。

其次我會去附近的公園走走,看一看鳥語花香,讓自己再感受一下年輕真好!

最後我會多陪陪家人,尤其是孩子們,看著他們健康快樂的長大,心裡也很欣慰。

就這樣平靜的選擇離開,不帶有任何遺憾。

人生很長,我們都是時光裡的一個縹緲的過客,慢慢走,不要麻煩別人,我想是極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