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一下现在的格律诗词应该怎么写?

深圳郑海洲


格律诗和古体诗的分界点在唐朝。我们现在所说的格律诗,其实就是从唐朝开始的诗词。古诗分为绝句和律诗,有五字和七字之分。

关于格律诗的创作,讲究平仄和押韵,有着严格的格律。平仄中的平指现代汉语拼音的一二声,仄指汉语拼音的三四声。

绝句,第三句不押韵,二四句押韵,或一二四句押韵;律诗则是一韵到底。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在对句中是对立。对仗出句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律诗限定八句,押平声韵,必须有对仗,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除尾联或除首尾两联外,其余一律用对仗,故又叫排律。

还有一种七言古体诗每句都押韵,我们称为柏梁体。


若忆阁


我的个人创作就是,尊重大律,可以适当地在词穷或者从属意境时,小律为变格。这样,才是对律诗的文学体裁的一个起码的尊重。


一墨决


问题定位在"格律诗词“,也就是格式和韵律的要求。前人己经在千百年来筛选出了诗有绝律,词有牌子的格式和韵律。有了格律一是工整好看,读起来朗朗上口。如若诗词平仄无序,韵脚错乱就不能冠为格律诗词,充其量是打油或现代诗。

至于怎么写,个人觉得还是要尊从格律,诗依起承转合,平仄对仗:词依词牌,要不会将祖国的经典弄得不伦不类。

格式容易掌握,意境就不好说了,就是诗词大家也不一定首首意境精美,一首情景相彰的诗或词,那是知识,情感,技巧的综合体现,并非那么容易。

要说三年级的学生就可以作诗,这个要看怎么说。应该是能组织文字的人都能组成诗,诗不就是字和句组成的吗?只有掌握了诗的格式和写作技巧才可能写出正儿八经的诗,能背诗不等于能写诗,顺口溜也不等于真正的诗。作为诗词爱好者,可能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才会令自己的爱好出彩,没有捷径可走。


让水河山人


都说唐诗宋词,其实,诗歌早在春秋初页都已经成熟了。“诗三百”、风雅颂、赋比兴。而楚国的屈原的楚辞,更是把诗词歌赋推向文人诗词歌赋的顶峰。而到了唐宋只不过是群雄逐鹿而已,诗词歌赋可以说已经大众化了。大众化的特点就是写的诗词歌赋的人越来越多,好的作品越来越多,只要是读书人都会做几首。

小学三年级,有九岁了,九岁按照古代也上了四五年私塾,古人启蒙早,诗词歌赋韵文也读了不少,古时候有很对神童就是从小吟诗作对的,比如神童王勃。但是,今天的小学生别说三年级,就是六年级就是九年级甚至大学(除中文系以外的学生)写一首古诗恐怕也十分困难。因为古诗词讲究格律。对于平仄音韵他们很多人都是一窍不通。没有说的那么容易。

至于现在的格律诗应该如何写,我觉得不必拘泥于古代的格律,当然诗歌的基本要求还是要遵守的。押韵和基本格式要保留。其实古代诗歌也是一样的既有保留,也有出新。如果死搬硬套,那永远停留在也无法创新。


方園之声


既然说到格律诗了,那就没有现代(现在)和古代之分。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格律诗定型、成熟于唐,它是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的,如:平仄相间,结尾押韵,五言七言的字数要求等。

其次,格律诗虽然有这么多规定,但格律诗并不是死板不变的。在几万首唐诗里,只有一首是按格律的严格标准来的——那就是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全诗如下: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另如大诗人杜牧的《清明》(今天是清明节),就举这个个例子。这首诗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但它真的符合格律吗?我们先看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我们可以看到,诗中第一句的““纷””和第二句、第四句的“魂”“村”并不押韵。“纷”属于平水韵的“十二文”,“魂”和“村”属“十三元”。另,“纷”为平音,故《清明》这首诗是不规范的七言绝句,但一点也不影响它广为流传的文学艺术价值!

简要说了这么多,现代人写格律诗,应该在遵从格律的基础上,适当的做出改变,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要一味拘泥于格律而不可自拔,但最起码的“平仄相间”和“韵律”是一定要有的——汉语的魅力就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辙有韵。


士别十日


社会制度不同、语言环境不同、写作习惯的差异等等…导致现在很难看到隽永回味的格律诗与长短句了…

想写也是能写出来的,但是总有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做作…

以前国学大热,我也风雅了一把……

个人感觉,想写格律诗与长短句总体要有三个方面的经验…

首先,继承先贤经典,长期诵读,不仅能感受平仄、自然押韵,还能在不断的诵读中找到自己擅长和喜欢的风格…

其次,推敲字眼。格律诗和长短句以篇幅精炼短小、表达的意义却隽永悠长流传千古。所以,抠字、推敲,是不可缺少的。就我的经验,古代的国学经典都可以读一下,特别推荐《龙纹鞭影》,里面的典故超多,全篇押韵,好读……

最后,就是有感而发了,真情实感是最容易写的,所以,没有经历和感触,难写格律诗。个人觉得,在生活中可以适当减少说话,多观察身边人物,多想、多看、多思…


蛮风


诗词曲赋是我国灿烂文化中一颗绚丽的明珠,炎黄子孙有责任将其继承与发展,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吟诗填词的人越来越少。偶然看到有人填写的某某词,只是字数与其选的词牌要求相符,但平仄大多“不拘小节”,有的甚至连韵脚都没有,我认为这根本就不是在填写格律诗词。如果想自由挥发,不受格律诗词的限制,干脆就写自由体诗,那会宽舒得多。

格律诗词也需要继承与发展,有的人认为既然是填写格律诗词就应该按照以前的发音,其中还包括了入声字。而我认为这恰恰是格律诗词需要改革的主要方面,格律诗词的填写应该以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音为标准,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不需要再采用入声字。格律诗词之所以有如此强的生命力,一是因为语言的精练,二是因为韵律的魅力,不同的律绝、词牌有不同的格律要求,就像一首首美妙动听的音乐。试想如果不按照规定的平仄要求去填写,读起来将会是什么感觉?

一首好的诗词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百读不厌,不仅仅是因为诗词本身韵律的美,离不开诗词的妙语、意境与内涵的完美结合。下面以词牌《如梦令》为例,做一个简要的说明。《如梦令》为单调,七句,押五仄韵,一叠句,三十三字。

谱:〔平〕仄〔平〕平平仄(韵),〔仄〕仄〔仄〕平平仄(韵)。〔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韵)。平仄(韵),平仄(叠句),〔平〕仄〔仄〕平平仄(韵)。

注:〔〕中的表示可平可仄,而没有〔〕的必须按照平仄要求去填。(韵)表示要用韵,没有要求转韵的,在同一首诗词里用韵要统一。例1: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例2:本人作《如梦令》:“触网如痴如醉,忘却何为疲惫。光电送佳音,岂顾月初收费。伊妹,伊妹,令我等得心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