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牢之的失敗,劉裕成為一代開國皇帝

因為後來劉裕的歷史地位太高了,所以關於劉牢之的這段歷史,自然而然的被徹底扭曲了。因為劉裕後來成為一代開國皇帝,所以與他相關的歷史,自然得突出他的一貫正確偉大。任何與此有衝突的歷史,都得經過藝術加工。

  關於劉牢之這段歷史,不論御用文人怎樣去藝術加工,也不論歷史說得如何委婉,有一個事實卻是不可以改變的。那就是劉裕是劉牢之的下屬,但在劉牢之最需要劉裕的時候,劉裕卻投降了桓玄。

劉牢之的失敗,劉裕成為一代開國皇帝

  所以御用文人就只能通過另一條途徑粉飾這段歷史了。那就是無限的醜化劉牢之,總而言之,劉裕之所以在劉牢之最需要他的時候背叛他,絕不是因為劉裕不忠、不義,而是因為劉牢之自己鬼迷心竅非要往死路上走,劉裕攔也攔不住,自然不會陪他去往死路上走了。

  因為政治的選擇本身就是充滿功利性的,所淚痕無意從道德的角度苛責劉裕背叛劉牢之。但是,不加粉飾的記錄這段歷史,本身就會讓劉裕的英雄形象受損。在桓玄進攻司馬元顯時,劉牢之的選擇真的不可理喻嗎?顯然不是的。淚痕前面分析過,決定當時幾大實力派成敗得失的主要原因,是貴族社會的何去何從,並不是那幾大實力派本身的力量。

劉牢之的失敗,劉裕成為一代開國皇帝

  貴族社會並不需要積極的、公開的去做什麼,他們只要在關鍵時候不與你合作,你就會變成光桿司令。關於這一點,我們只要看看司馬元顯面對桓玄進攻時,連一點像樣的阻擊都無法組織起來,就可以知道了。關於這一點,我們只要看看桓玄在面對劉裕等人的進攻時,稍作抵抗就狼狽西竄可以看出來。

  貴族社會並不需要積極的、公開的去做什麼,他們只要在關鍵時候默許、縱容你,你所過之處就會暢通無阻。關於這一點,我們只要看看桓玄是多麼容易就成為帝國執政官就可以看出來。關於這一點,我們只要看看劉裕是多麼容易把桓玄趕回荊州就可以看出來。

  不要說在司馬元顯與桓玄相爭之時了,就是在劉裕稱帝后,江南還依然是貴族社會。雖然貴族社會已屈服於皇權之下了,但絕沒有一個皇帝敢無視貴族社會的既得利益。換而言之,某個貴族代表如果進了皇帝的眼中,通常都會死得很難看;但皇帝如果進入了整個貴族社會的眼,那皇帝恐怕也會無法維持自己的統治了。當時的劉牢之,顯然還不可能成為貴族社會支持的對象。因為這畢竟是個貴族社會,在有選擇的背景下,貴族社會就絕不會去選擇一個寒人子弟當帝國領銜主角的。

劉牢之的失敗,劉裕成為一代開國皇帝

  在這種背景下,劉牢之只有兩條路走。一條路就是支持司馬元顯,另一條路就是支持桓玄。但這兩條路,實際上都也看不到前途。因為就算劉牢之幫助司馬元顯打敗了桓玄(且不說這種可能性,本身就很低),當他與司馬元顯相爭時,貴族社會也不會支持他的。

  司馬元顯與桓玄相爭時不堪一擊,並不是因為司馬元顯所代表的力量不夠強大; 而是因為他代表的力量都在關鍵時候不積極支持他了。但這並不意味著,當司馬元顯與劉牢之相爭時,也會出現這種結果。所以當人們勸劉牢之應該支持司馬元顯時,劉牢之說了:“你們所說的一切,我都知道。我現在只想知道,打敗桓玄後,我應該怎樣對付司馬元顯? ”面對劉牢之的這種疑問,史書上沒有留下任何回答。也許這個問題,根本就沒有答案,即使有答案,它的答案也很難讓人滿意。

  因為桓玄輕而易舉的就打敗了司馬元顯,而劉裕後來率領北府兵的一部分就打敗了桓玄。所以人們總有一種錯覺,似乎劉牢之當時如果願意率北府兵參戰,就可以打敗桓玄,更能輕易制服司馬元顯。

劉牢之的失敗,劉裕成為一代開國皇帝

  但北府兵顯然沒有這樣了不起,如果北府兵如果真有這樣了不起,那北府兵大佬劉牢之、高素、竺謙之、竺朗之、劉襲、劉季武就不會毫無反抗的先後被殺了,那北府兵的大佬劉敬宣、高雅之、劉軌、袁虔之、劉壽、高長慶、郭恭等人就不必逃亡敵國了。當然了,北府兵如果真有那樣了不起,劉裕等人在關鍵時候就不會投降桓玄了;劉裕當時選擇投降桓玄,本身也存在著巨大的風險。最簡單而言,在清洗北府兵大佬時,桓玄的刀壓得再低些,劉裕恐怕也只有死路一條。

  為了醜化劉牢之,歷史借劉襲之口說了:“你劉牢之一身三反,何以立足?”。好像劉牢之支持司馬元顯,就不會落得這種下場了。好像劉裕在關鍵時候背叛劉牢之,只是劉牢之的錯。最具諷刺意味的是,當劉襲用如此冠冕堂皇的理由與劉牢之劃清界限後,還是免不了被桓玄殺掉的命運。如果這位老兄當時知道是這種結局,他當時還會這樣譏諷劉牢之,背叛劉牢之嗎?顯然是不會了。

  為了醜化劉牢之,歷史又借劉裕之口說了:“你劉牢之以數萬精銳之兵,不戰而降。現在桓玄想殺你,這純粹是你自找的。所以我們現在不想和你坐在同一條船上了。”對於劉裕的結果,我們只能說劉裕挺幸運。因為在桓玄清洗北府兵大佬時,把刀壓得再低點,劉裕恐怕也是死路一條。如果真的出現這種結果,我們再看這段歷史時,又會怎樣說呢?顯然就會這樣說了:假如當時劉裕支持劉牢之,那他們就不會敗得如此窩囊了。

劉牢之的失敗,劉裕成為一代開國皇帝

  劉牢之選擇支持桓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認為桓玄並沒有凌駕於貴族社會之上的實力。甚至而言,當時的貴族社會選擇支持桓玄,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換而言之,貴族社會(包括劉牢之等北府兵大佬)都認為桓玄攻入帝國都城後,最多隻是殺掉司馬元顯等人,然後就與各大豪門貴族代表、軍政大佬共同統治東晉帝國。因為桓玄實在缺乏凌駕於貴族社會之上的能力。但是桓玄自己卻不這樣認為!

  劉牢之的判斷是正確的,桓玄並不具備殺他的實力。問題是桓玄非要這樣做,劉牢之有什麼辦法呢?

  就好像劉襲等人都認為,桓玄不敢把屠刀指向整個北府兵上層,所以在關鍵時候,他們都與劉牢之劃清了界限。問題是,桓玄非要這麼做,劉襲有什麼辦法呢?當然了,劉裕等人認為,桓玄不敢把屠刀指向自己(因為這樣一來,打擊面會太大),所以在關鍵時候,他們都與劉牢之劃清了界限。問題是,如果桓玄非要這樣做,恐怕劉裕也只有自認倒黴。

劉牢之的失敗,劉裕成為一代開國皇帝

  從這層意義上,在這次歷史事件上,不是劉牢之選擇錯了,而是桓玄選擇錯誤了。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桓玄最不可一世時,突然走向失敗可以看出來。

  俗話說,捨得一身剮,能把皇帝拉下馬。桓玄願意拿自己全家人的腦袋走向一條不歸路,劉牢之等人自然無法與他對抗了。就好像下象棋時,一個人不計代價的要吃掉對方的“車”(幼稚的以為,吃掉對方的“車”,他就可以贏棋了),那對方的“車”恐怕只有死路一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