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生命真正的快乐是一种什么体验?哪些人最接近这种愉悦?

如果勉强划分,人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少年期,自三到二十岁;青年期,自二十到四十岁;

中年期,自四十到六十岁;老年期,则是六十岁以上了。

岁月如流,年华似水,每个人在走过少年、青年、中年期之后,终将步入老年阶段。

人生走到老年阶段,意味着什么?

怎样才能善度老年时光呢?

1 奇特的人生规划

关于这一点,印度教的人生规划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印度教将人的生命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学徒期(8-20岁)。

学生住在老师家中,接受老师的言传身教,学习如何做人处事。

第二,家居期(20-40岁)。

人要成家立业,养儿育女,进入社会奋斗。

处于家居期的人是一个社会的中坚力量,表现出三种特色:

首先,有能力在社会上立足,取得成就;其二,结婚生子,得享天伦之乐;其三,承担社会责任。

第三,林栖期(40-60岁)。

待孩子成熟后,要把家让给孩子,自己住进树林里,认真思考:

我是谁?人生有何意义?

印度文化同犹太文化和中国文化一样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印度重视对人生的规划,人一过40岁就开始思考人生意义的问题。

第四,云游期(60-80岁)。

人到老年,要云游四方。

关键要设法让自己从somebody回归到nobody。

Somebody指有名有姓、有头有脸的人物,nobody指无名小卒。

这种回归,可谓是返老还童,或返璞归真。

总结印度教的人生规划,非常令人感动:

年轻时努力拼搏,争取各种成就;

年老后放下一切,返回生命最原始的阶段。

世界上不同文化都希望人能够实现自我超越;

而超越的关键在于从身、心层次走向灵的境界,化解自我的执着。

2 年老自有优势

西塞罗(Marcus TulliusCicero,106-43 B.C.)是罗马著名的文学家,在他生活的年代,基督宗教尚未出现。

西塞罗在《论老年》一文中,指出老年人的四点优势:

第一,成熟稳健。

很多人认为老年人很可怜,不能再从事重要的工作。

但西塞罗认为,伟大的工作不是靠体力和速度完成的,而要靠思想、性格和判断。

老年人思想更成熟、性格更圆融、判断更精准,更富有远见。

年轻人做事,很可能出现“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局面,而老年人出谋划策则会更加稳健。

第二,经验老到。

很多人认为老年人体力衰弱,不能再参与竞争和斗争;

但此时,正好可以发挥内在的力量。

老年人适合当顾问,指导后生晚辈从事实际的工作。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老年人的建议往往非常可贵,如果置若罔闻,将来很可能追悔莫及。

所以年轻人对老年人应该保持尊重。

第三,摆脱束缚。

还有人说,老年人无法享受身体的快乐。

所谓“身体的快乐”,指食、色方面的享受。

不过,别忘了还有“纵欲伤身”一词。

食和色给人带来快乐的同时,往往也伴随着痛苦和后遗症。

老年阶段,虽然食欲和性欲会下降,但人正好得以摆脱身体欲望对自己的束缚,从而获享心灵的自由,发挥心灵的力量。

第四,复归平淡。

很多人认为,老年人接近生命的终点,来日无多,会感到死神的威胁。

西塞罗则认为,对于死亡不用太担心,他引用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对死亡的看法。

苏格拉底在接受审判时说,死亡只有两种可能:

要么死亡意味着生命完全消失,人不再感到痛苦,既然这是所有人甚至所有生命的最后结局,就无所谓好坏;

要么死后灵魂存在,灵魂摆脱身体的束缚而重获自由,可以抵达另外的境界,则说不定可以得到更大的快乐。

这样的观点提醒我们,人不必对老年太过担心。

走到老年期,反而会让人从身走向心、从心走向灵的层次,生命最后复归于平淡。

正可谓“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放松自己,慢慢感觉到生命的每一刹那、每个当下都很开心,更容易体会到“高峰经验”。

3 生命的高峰经验

高峰经验(Peak Experience)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提出的概念。

马斯洛曾经提出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自我实现”分为若干层次。

需要注意的是,晚年时,马斯洛对“需求层次理论”做了补充。

他在“自我实现”之上,又增加了“自我超越”的层次。

傅佩荣:生命真正的快乐是一种什么体验?哪些人最接近这种愉悦?

所谓的“高峰经验”,是指人在某一刹那,忽然觉得天地无限美好,存在的一切都恰到好处,无论多么辛苦劳累,看着眼前这平静的刹那,当下就好似永恒。

这种感觉,就像人来到了一望无际的高原,视线不再受到任何阻碍,很容易体会到生命的真正乐趣。

人生走到老年阶段,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自我超越”。

不妨问问自己:一路走来可有遗憾?

若有遗憾,就要提醒后生晚辈不要重蹈覆辙,如果自己有能力补救,则尽力弥补缺憾;

若没有任何遗憾,就要充满感恩之心,完整地走完此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