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博带你看世界”知识小课堂第五期——魏碑的由来


众所周知,书法在我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文化传播的工具,同时也陶冶人们的情操。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在南北朝时期非常典型的一种书体,那就是魏碑。

公元398年,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平城,从此开始了北魏在平城(今山西大同)的历史。北魏帝王推崇汉化,重用汉族知识分子,自觉推动与汉族文化的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介于隶书与唐楷间的新书体——魏碑体产生了。魏碑体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其风格多样,为我们现代汉字的结体、笔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南北朝时期,佛、道之学兴盛,佛、道的宣传方法是以写经为一大功德。尤其是佛学,凡新建寺塔、塑造佛像必定会邀请文学之士,撰写文章以纪事。这些文字被书写在天然岩壁或石碑上,魏碑就这样应运而生了,这些北魏碑刻也成为魏碑书法体的存在方式。魏碑书法笔划严谨、朴厚灵动,古今书家也给予它很高的评价:上承汉隶,下启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

现在,我们以收藏在大同市博物馆的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墓铭为例,来一起领略魏碑的独特魅力吧!北魏司马金龙墓中出土的木版漆画屏风、石雕棺床、石雕帐座以及陶质兵马俑阵等都是国宝级文物。司马金龙墓其墓铭,1965年出土于大同市城东六公里的石家寨村,据碑上石刻显示于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书刻。墓铭高0.45米,宽0.55米,楷书九行,每行八字。书体为魏碑,用笔以方笔直势为主,兼以圆笔曲势,字体略呈扁方,横画两端方粗,直笔方起藏锋,掠笔大胆开张,捺脚用笔收敛,折笔取隶书圆势,钩笔一律圆转出锋,作点多为方笔斜势,这些用笔特点,形成了高古典雅,气势雄浑的气度,反映了北魏早期书法所具有的楷隶风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书法艺术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同博带你看世界”知识小课堂第五期——魏碑的由来

这块墓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魏碑书法,还可以了解司马金龙的主要生平经历、成就业绩及其社会价值。其语言特色、艺术手法、文体结构也成为后人研究历史文化变革的重要依据。

“同博带你看世界”知识小课堂第五期——魏碑的由来

那我们要怎样才能完整地、准确地、真实地再现魏碑书法艺术的神韵呢?要怎样才能将它“原汁原味”的复刻下来加以研究呢?请大家关注下一期知识小课堂,带你去探究魏碑拓片的神奇世界!


总策划:赵凯丽

配音:李志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