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以西南联大为背景的小说,作者90岁还坚持写完

西南联大永远是学子心中的一方圣土。

无数的文人在之后的时光里怀念那动荡岁月里的西南联大。

一本以西南联大为背景的小说,作者90岁还坚持写完

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西南联大授课时,他的女儿冯钟璞去了昆明读中学,这段独特的日子也被她写进了文学作品中。

她以宗璞为笔名,写下的《野葫芦引》以西南联大为原型,讲述了北平明仑大学被迫南迁云南办学的艰苦历程,还有那一段抗战时期修建滇缅公路的历史。

其中的《西征记》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卷。

遥远而苍茫的滇西上,曾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或是远征军,或是翻译官,或是农夫,或是农家妇孺,芸芸众生,不能一一道尽他们的名字,却在上个世纪书写时代的史诗!

当时的昆明,学校不仅只是一方安乐园,还为战场输送人才,呼吁大学生去参军。

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大会,也是一次动员大会,秦校长在会上宣布了教育部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的决定。

战火起,青年投笔从戎,以一个时代难以忘却的书生剑气牺牲自我。

在书中,教授孟樾的女儿孟灵己、国民政府官员之子澹台玮、学生冷若安等纷纷入伍。

一本以西南联大为背景的小说,作者90岁还坚持写完

他们用青年的热情投入战争,见证战场上的悲欢离合和人生百态,无疑,他们在成长。

但在前线上拼命时,也有人疑惑:“会有人记得我们吗?”他们是在疑惑自己行为的价值。然而,他们并不是个体,作为整体,后世会缅怀他们的“昂然含笑赴沙场”。

在滇西修建公路时,共有三百多万人次农夫的参与,而当时滇西整人口才一千二百多万。他们将这条公路定为“大动脉”,是为了提供新鲜血液的。

当男人们修路时,女人就做起了运送给养的活。

然而这活并不轻松,妇女们的鞋早已千疮百孔。她们缠着布的脚仍然有血迹,却以瘦弱之躯,将沉重的包裹一步步地送向前线。

她们是不同民族的普通妇女,没有过人的学识,但那份赤胆丹心,如梅之傲令人起敬。

君不见,汗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一本以西南联大为背景的小说,作者90岁还坚持写完

作者宗璞在完成《野葫芦引》的其中三卷后,终于在90岁时完成了最后一卷《北归记》。

“北平!我看见了!”

其实离乡多年,宗璞一直思念北平。

西南联大的教授们难道不思念吗?

不,他们被迫南迁是为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保存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为祖国输送更多的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