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覺得楊廣和李世民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卡洛斯董


我覺得區別不大,首先在奪取皇位這一點上,兩人如出一轍。

楊廣奪了哥哥楊勇的太子位,又讓爹地死因不明,自己名正言順當了皇帝。

李世民呢,搞了個宣武門之變,射死了太子李建成,又讓粑粑把皇位禪讓給他。

所以在登上皇位的經歷中,兩人如出一轍,手握兵權,文武雙全,從歷史的角度看,也驗證了確實這兩個人當皇帝才是最好的選擇,課本里也把他們的統治時期稱為隋唐盛世。

下面我想重點說下被後人黑化的隋煬帝楊廣,其實楊廣在位期間,政績出色,之所以王朝短命,主要原因還是他推動的手段過於暴力和迅速,勞民傷財,底層人民的節奏有點跟不上,經常996加班勞動誰受的了,最終導致群眾的不滿走上反抗的道路。

荒淫無度,這是大多數人對楊廣的評價。楊廣要在,肯定會哀嚎:好傷心。我不是這樣的,我只是建立繁華盛世的心急切了點。

諡號是對一個皇帝一生功過的總結。《諡法》有曰: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好大殆政曰煬,離德荒國曰煬。

“煬”這麼惡的諡號,歷史上很少見。很不幸的是,楊廣成了煬帝的代言人,史稱:隋煬帝!楊廣不平,拍案而起,我是:隋世祖明皇帝!稱我隋世祖或隋明帝都可的呀。幹嘛非要如此黑我?

這個問題,估計得問後來撰寫他的李唐王朝了。

談及楊廣,人們總帶著憤怒的情緒,把他罵得一無是處。說他是一個沉迷女色、殘暴的昏君。反正電視劇裡都是這麼演的。其實這樣真是冤枉楊廣了,他不是一無是處的昏君。相反,他的功績,對後世影響還是非常深遠的。

首先,楊廣可是一個少年虎將,勇猛善戰。他親自率領大軍南下,攻克南陳。當時大家認為長江天塹無法逾越,滅陳朝是比較困難的事,在楊廣的指揮下,隋軍軍紀嚴明、英勇殺敵,消滅陳朝。他為拉攏江南學子,親自學習江南方言,娶江南女子為妻,重用學子整理典籍。完成國家統一大業,結束幾百年來的紛爭局面。

再者,他開鑿大運河。為加強南北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他命人先後開鑿疏浚永濟渠、廣通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將這五段共五千多里鏈接貫通,連成了大運河。加強了隋王朝對南方的軍事與政治統治,而且使南方的物資能夠順利的到達當時的洛陽和長安,在有利於軍事和政治的同時,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有力的發展。運輸方便了,帶動經濟發展,更是日日增進。

其三,他還是推進科舉制度的第一人,這是人類文明歷史上,意義非凡的重大進步。舉制度打破了原來貴族對官職的壟斷,並且能夠讓有才華的人找到一個平臺,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雖然科舉有一定的弊端,但是總體來說它很科學也很公平,為出身卑微的人才提供了一個發揮才能的地方。科舉制度在中國的流傳了長達兩千多年,這麼偉大的功績也只有秦始皇的長城能夠相比了。他這一措舉,至今仍在襲用。

第四個功績是定都洛陽,定都洛陽可以有效的脫離隴西貴族對國家的控制和影響,而且洛陽位置靠南,能更有效的平定戰亂,維護國家穩定性。楊廣在定都洛陽的過程中,無形的加強了中央對地方得控制,讓南北文化更好的融合。

第五個是開通絲綢之路,這裡有人會說這不是唐太宗、漢武帝的功績嗎?我要講的是,絲綢之路是太宗和漢武帝發揚光大的,而開通的卻是楊廣。絲綢之路讓中國和西域各國有了經濟、文化交融,豐富了中國的內涵。

第六個是三徵高麗,這一舉措對隋煬帝來說也是偉大的功績,因為高句麗當時是一個非常發達的國家對於我們威脅極大,有它的存在,極大的削弱了朝廷對遼東的控制力,如果隋煬帝一舉拿下高句麗,那真是天下太平了,也沒唐太宗李世民什麼事了,話說回來,唐太宗在晚年也頭疼高句麗,不然不會御駕親征高句麗了。

功在後世,利在千秋。正因為楊廣建功立業的熱情太澎湃了,以致於勞民傷財,讓百姓苦不堪言,怨聲載道。繁華盛世怎麼能一蹶而就呢?得民心者得天下,李淵的機會來了,楊廣慘了。

一善固然不能遮百惡,但一罪也不能廢百功。

評論隋煬帝楊廣,功就是功,過就是過,功不折罪,瑕不掩瑜,歸根結底隋煬帝不失為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我覺得楊廣可以成為千古一帝,因為他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建樹最多的皇帝之一。


懸疑飛翼


今天我們許多人都在替楊廣翻案,認為歷史對其評價有失公允,比如非要把楊廣說成是功虧一簣的聖君,時也命也!同時認為對李世民過於拔高,非要把李世民說成是站在隋朝功勞簿上的摘桃子,揪著他殺兄逼父娶嫂的私德不放。這就是犯了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脫離了歷史去研究歷史!

許多人都說唐朝的基業是站在隋朝的功勞簿上,說李世民的為人和楊廣的作風差不多,我們可要來好好分析一下了,隋朝究竟給李世民留下了什麼樣的基業?

首先,楊廣統治之下,直接讓突厥坐大:“隋末亂離,中國人歸之者無數,(突厥)遂大強盛,勢陵中夏——《隋書》。堂堂大一統王朝,繼承北周的豐厚基業,卻玩成了這個樣子,還好意思說什麼“功績和遺產”?

當年楊廣開運河,徵遼東,徵發了近七百萬民夫,這些人死亡大半,這直接導致了中原人口劇減、隋末大亂,叛亂四起,突厥寇邊,烽煙四起,民不聊生,楊廣堪稱歷史上最坑爹的敗家子,幾年時間就把一個強大的隋帝國搞得四分五裂。到了李氏父子收拾爛攤子的時候,中原人口早已十不存一,大量漢人在戰亂中顛沛流離,甚至被賣到突厥做努力,後來為了恢復人口和生產力,李世民甚至許多年都一直在花錢贖回成為奴隸的漢人。

再論楊廣和李世民的軍事能力,楊廣也完全不能和李世民相比,許多人總喜歡拿楊廣南征滅陳的功績說事兒,然而他只不過是掛個名,真正居中策應的是他父親楊堅,決斷戰機的是高熲,出謀劃策的是楊素,前方作戰的名將賀若弼和韓擒虎,楊廣這個掛名,說得難聽點,其實就是鍍金。

而李世民做出了多大的事業?我們且看他22歲之前做了什麼?他在統一戰爭中,經常披堅執銳,帶著玄甲軍衝陣殺敵,在對薛氏父子的戰爭中,統兵三萬滅了號稱擁兵二十萬的西秦,以八千追擊殲滅宋金剛數萬之眾,虎牢關之戰以三千精銳大破竇建德十萬大軍,順手滅了王世充,直接為唐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五隴阪之戰百騎衝虜陣,驚破突厥數萬大軍,看李世民的軍事生涯,簡直就是神兵天降,所向披靡!

稱帝之後的李世民繼續開創著他的偉大功業,在他的決策和治理下,中華文明從四分五裂的險境中浴火重生,再度成為東亞最輝煌燦爛的世界中心,他本人也成為了中原王朝和諸多草原部族的天下共主,也就是“天可汗”,各族在回紇以南、突厥以北建立了一條“參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驛,各有馬及酒肉,以供過使”。從此以後,“以璽書賜西域、北荒之君長,皆稱‘皇帝天可汗’。諸蕃渠帥死亡者,必詔冊立其後嗣焉”,形成了少數民族政權首領例由唐廷冊封的制度。貞觀後期,“四夷大小君長,爭遣使入獻見,道路不絕,每元正朝賀,常數百千人”。

大唐武功之盛,直追強漢,李世民自稱:“今中華強盛,徒兵一千可敵夷狄數萬,夷雖眾,有何懼哉!”歷史上的中原王朝,除了漢唐,還有誰有如此的底氣?






九千一生14


 楊廣與李世民真的很像,他們天生就有著很多相像的優勢,他們都是出身貴且富有才學;他們都是少年立功且稱王稱帝。但是他們又有著太多的不同,楊廣恣情揮灑,最終葬送了強大的大隋王朝;李世民卻勵精圖治,最終開創了大唐盛世。  歷史總會時不時的來一點黑色幽默。  相同點  1、楊廣與李世民倆人文學修養很深。  2、楊廣完成了隋朝江山的一統。李世民完成了唐朝江山的一統。  3、面對邊疆異族侵擾,楊廣與李世民都曾積極反擊。楊廣也因此為了歷史上到達過西北最遠地區的中國皇帝。  4、他們最初都不是太子,並不具有皇位繼承人的合法地位,他們都是通過發動政變,殺掉他們的嫡親兄長後才成為一代帝王。  區別在納諫。  楊廣一生拒絕納諫,寵信奸佞,最後卻是因奸佞而死。而李世民則是主張君臣和諧關係,這是建立在臣子坦誠進諫而皇帝虛心納諫的基礎上。  兩人最根本的不同,是對他們的相同做了完全不同的使用,當楊廣在浪費自己優勢的時候,李世民卻很好地發揮了自己的優勢。


賈大智


隋煬帝:小名楊廣(公元569-618年),隋文帝次子,他殺死文帝及兄長楊勇後繼位。隋煬帝楊廣,本名楊英,字阿,是隋朝第二位皇帝。楊廣自幼英俊聰慧,初封雁門郡公,後升上國柱。開元8年,楊廣率軍消滅陳朝,因功進封太尉,後謀奪嫡。開皇12年年,在楊廣等人的陷害下楊勇被廢,楊廣被封為太子。

優點:1. 設置科舉制度。2. 保護藏書。

缺點:隋煬帝楊廣是一個暴君但他不是昏君,雖然他對百姓殘暴的統治手段讓人詬病,隋煬帝在歷史上一直被帶著暴君的帽子,說他荒淫無度說他窮奢極欲,說正是他的殘暴無度才最終將大隋帝國打入深淵。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優點:1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律樂道,頌揚備至。2.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並開疆拓土,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並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缺點:1掩蓋歷史,縱容許敬宗惡意編寫史事,試圖掩蓋自己非真正太子事實。

2 玄五門之變,殺害自己的親兄弟,並誅其家眷,並逼迫其父親讓位。弒兄逼父。

以歷史顯示了隋煬帝楊廣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兩位皇帝的簡歷和優缺點,區別就是李世民的智商智謀在線,知道怎樣去為國家強盛的開拓疆域和有著雄厚的能力和資資源,唐朝時代的繁盛文化;經濟領域活躍與外交流頻繁,唐朝是最好的時代。李世民除了在皇室戰爭奪權登基之後這一缺點,始終一路走來對唐代發展功不可沒。

反觀隋煬帝楊廣家與李世民家一樣的,都是家中屬二的兒子,楊廣父親隋文帝楊堅五個兒子,但是俱內。長子楊勇聰明好學,心術正直,家中母親喜歡長子楊勇,二兒子楊廣也是利用母親這一點,楊廣的小聰明利用母親喜歡哥哥這一點反過了洗白了自己讓母親誤以為哥哥是不學無術的人,母親就說服父皇隋文帝楊堅,楊廣皇帝是隋煬帝了。當了皇帝之後真的是與唐太宗李世民皇帝有著天壤之別,隨煬帝楊廣這一個暴君;還荒淫無度著,把隨朝引入到必輸的境地,以至李淵父子們奪權當皇帝開始唐朝時代~。(圖片Cr瀏覽器)


Eleazarchen


拿這兩個人來做比較很有意思,兩人一個是亡國之君,一個是盛世開創者,看起來毫無相干,再說兩人最大的區別前,先要說說兩人的相同相似之處。

首先兩人都是大一統王朝的第二位皇帝,起著承上啟下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次兩人都是年少有為,年紀輕輕就都展示出優於常人的軍事政治能力。最後兩人的登基之路都有“逼宮”的嫌疑,楊廣的仁壽宮之變,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當然史書對這兩個事件說的並沒有很清楚,可以理解,但大家只要設身處地把自己放在那個時候面對同樣的境地,應該怎麼做也就不言而喻了。而且兩人在登基後都積極剷除異己及潛在隱患,殺兄弒弟的事都做了,侄子也一個個處死,剪除了對帝國的潛在威脅。最後一點相似之處,兩人的文治武功都有很大的貢獻,大家在關注貞觀之治的時候可能忽略了我們楊廣在這方面的努力,光是開鑿“弊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一條京杭大運河就足以讓後世敬仰,當然,有人說楊廣的京杭大運河是為了自己更好的去揚州遊玩,我認為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但絕對不是最主要原因,主要還是為了促進南北經濟的發展。教育上更是開創了科舉制度,徹底改變了士族階級壟斷仕途的局面,並且這個制度我們延續至今仍在使用。

兩人最大的區別,楊廣窮奢極欲,李世民休養生息。王朝的第二個皇帝,政府的積蓄還不能夠支撐太大的消耗,而楊廣同志營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建龍舟,三徵高句麗,著實把這個王朝徹底掏空致使民變四起。而李世民同志也征伐過高句麗,但征伐一次不成就停止了。經濟上李世民實行均田制,使農民可以安定生產,並減輕農民賦稅徭役,“戒奢從簡”

節制自己的慾望。這一點是導致一個亡國一個盛世的最主要區別。


喬治大叔9527


二人都是奪位登基為帝,楊廣世人皆知是昏君,李世民世人皆知是明君。兩人乃是鮮明對比。楊廣有才而無德,不知愛惜民力,讓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遂造成隋末農民大起義,被宇文化及殺死;李世民深知百姓疾苦,尋求與百姓修養生息,終成貞觀之治。


郭龍鳳呈祥


要想看到他們最大的區別,先看看他們的相似之處

一 兩人軍事才能都可以

楊廣在年輕的時候也是文武雙全,軍政全能,在公元581年年僅22歲的楊廣,被立為晉王,隨後帶領軍隊南下消滅了陳國,使得他的父親楊堅統一天下。而李世民在年輕的時候也是能征善戰,作戰勇猛手下有一批誓死追隨的將領,可以說唐朝能統一天下,李世民功勞最大。

二 兩個人都是嫡次子出身

李世民與隋煬帝同為次子,由於嫡長子繼承製的緣故,註定了二者無法按正常程序即位,但也不是沒有可能。楊廣為了做皇帝,首先在所有人,尤其是母親獨孤皇后面前樹立起一個正直善良,勤儉節約的形象,背地裡又討好庶母宣華夫人,用金銀財寶收買她在父皇面前多次詆譭太子楊勇,最終,楊廣被改立為太子,理所應當的當上了皇帝。

而李世民也是如此,也是家中老二,大哥李建成才是李淵昭告天下立得太子,而李世民也手中掌握大權,在玄武門製造了兵變,他射殺太子李建成和兄弟李元吉,弒兄篡位,成為皇太子,之後把持朝政,直到公元626年,李淵退位禪讓李世民,李世民終於如願以償得到了天下。

三 兩個人的功勞相比

前期兩個人還沒有登基的時候,兩個人可以說是平分秋色。在楊廣登基後,隋煬帝楊廣有著成為想要超越秦始皇的高遠志向,在神州大地的版圖上肆意書寫他的志向。他開始典定科舉制度,建進士科,恢復國子監、太學以及州縣學,削奪高門士族權勢,提拔平民人才;又營造東都洛陽,東方成為政治中心,把權利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李世民稱帝之後,更加虛心納諫,聽取群臣意見,文治天下,發展農業,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休養生息,而且李世民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大敗高句麗,而且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李世民的這些功勞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我們比較了兩個人的一些重要才能,可以說兩個人旗鼓相當,都是特別厲害的領導人,但是為什麼兩人最終的結局卻是天壤之別,楊廣身死國滅,留下千古罵名,李世民卻流芳千古,成為一代明君,這是為何呢?

而他們的最大的區別之處:

楊廣太自負,玩崩的。

南北朝時期形成的門閥士族很強大。

楊廣三徵高句麗失敗。

征伐高句麗損失巨大,軍中不僅有從普通百姓中徵召的士兵,也有從門閥士族中徵召前去鍍金的子弟,但沒想到很多都折在那邊了

所以楊廣不僅民怨極大,士族門閥也不待見他。

二徵高句麗期間,楊素之子楊玄感在楊素被猜忌病逝後起兵造反,內部戰亂對百姓,經濟造成的損失更大(因為是在繁華地帶,自己的地盤打仗)。

後期農民起義,各地造反,其中不乏門閥士族,如唐高祖李淵。

天下重新歸唐之後,門閥士族雖然還是很強大,但比隋朝時弱多了。

李世民雖然驕傲但不自負,有楊廣這個教訓在,他也可以避免很多錯誤。

楊廣明顯是想畢其功於一役的典型啊,只不過玩崩了而已。

大運河,科舉制,三徵高麗。這三個隨便哪個搞定了,都是中國十大帝王的水平,可惜他丫的非要在一代人的時間裡面完成,結果手法不達標,玩死了自己(話說這三件事情,能在一代人內完成,還玩不崩的,中國千年以來,我還真想不出誰能勝任)

李世民就聰明多了,科舉制他只是開了個頭,門閥的徹底沒落還是在他死之後了。高麗是被李世民打的元氣大傷,但是高麗的滅亡,是在高宗的時期。高宗時期也是對門閥持續打擊的,而且也沒徹底打死門閥。門閥完蛋那基本要到宋朝去了。

從對比楊廣和李世民的相同之處,我們更能看出他們最大的區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