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入局电商?真的!

3月30日消息,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娃哈哈于3月24日成立了杭州娃哈哈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该公司由娃哈哈商业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控股。


杭州娃哈哈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2亿元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宗庆后。同时宗庆后也是该公司的执行董事兼总经理,郭虹则担任该公司的监事。


杭州娃哈哈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食品经营;食品互联网销售;货物进出口;进出口代理;互联网信息服务;第一类增值电信业务;保健食品销售;婴幼儿配方乳粉销售;电子产品销售;化妆品批发;化妆品零售等。


据了解,娃哈哈创建于1987年,在这三十多年中,娃哈哈建立了80个生产基地、180多家子公司,拥有员工3万名,产品涵盖蛋白饮料、包装饮用水等十余类190多个品种,销量一直位居中国前列。2010年宗庆后还放出豪言,说娃哈哈营收将突破千亿大关。


实际上,娃哈哈的发家来自独步天下的“联销体”模式:联销体把经销商分为:总部-经销商-二批商-终端多个环节,每个经销商独占一片区域,不许串货,必须遵照娃哈哈的定价系统。因此即使在全国网络的毛细血管内,娃哈哈依然对经销商维持控制。


此外,之所以叫联销体,其实是联合了“生产”和“销售”。经销商拿货时,要先向娃哈哈付出保证金。等销售完,同时拿回保证金和返利,保证金还有利息结算。因此,娃哈哈维持了经销商忠诚,也能迅速回流资金。


在物流和信息不发达的时代,联销体很有效。但等到电商出现,一家电商上货,全国都能凭借高效的物流买到,真正必要的只有接触消费者的终端环节。在联销体时代,娃哈哈以一款爆品打天下,但电商时代以多取胜。此时,联销体的冗长链条,反而成了拖累:铺货慢、撤货慢、反馈更慢。


并且当饮料界进入“快速迭代”时代,娃哈哈却不善研发,直接成了品牌老化的原因。据了解,从2010年开始,娃哈哈就已经尝试转型,闹心的是,娃哈哈每一次转型都是以失败告终。


2010年,娃哈哈宣布进军奶粉行业,推出产品高端婴幼儿奶粉“爱迪生”,但市场占有率不足1%。同年涉足商业地产,以中产阶级消费为主要目标,销售较低知名度的欧洲品牌,红红火火的开了首家娃欧商场。2013年,在白酒行业红利期结束之后,娃哈哈却高调推出领酱国酒,半年就音讯全无。


随后娃哈哈的产品销量就开始严重下滑,公司营收受此影响逐年降低,从782.8亿跌到了2016年的455.9亿,几乎回到了2009年的水平。

娃哈哈入局电商?真的!


可即便是这样,2016年宗庆后在央视访谈节目《对话》中表示,马云说的“五新”,唯有新技术最值得实体经济去借鉴,除了新技术以外,其他都是胡说八道。他还放话:“电商再强大,也冲击不了娃哈哈。”


但随着这两年娃哈哈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并且在2018年3月,有多家媒体报道,娃哈哈开始清退员工股份,每股2.6元,在这样的困境下,宗庆后决定聚焦微商渠道。这也许是创业30年以来,宗庆后为数不多的妥协。


在娃哈哈之前,国内乳制品巨头蒙牛推出了一款瘦身奶昔——慢燃,在朋友圈售卖十分火爆。2017年9月,洋河股份推出“洋河无忌”微分子酒宣布进军微商,起盘阶段创造了2017年招商多个奇迹,20天招商破2000多人的亮眼成绩,回款千万。


而娃哈哈试水微商实际上也是看中了前人试水的成功,于是在2018年,娃哈哈在拼多多低调上线了一款名为“呦呦君”的乳酸菌饮料。这款饮料是与拼多多联名定制的,并且只在拼多多上独家销售。当时的拼多多在三四线城市大放异彩,用户群体与娃哈哈相当符合,娃哈哈迈出这一步,也在情理之中。


同年5月,娃哈哈与动漫《天眼》联动,又打造了一款名为“娃哈哈天眼晶睛”保健饮料,在销售方式上有别于娃哈哈传统的铺货模式,改走社交电商渠道。根据它的规则,任何人只需要花238元购买一件产品就可以成为代理会员,有点类似于微商。


娃哈哈入局电商?真的!


不过,当时宗庆后并不把这种模式称为社交电商,而是以“社交零售”代之。不管称呼如何,它的内在逻辑是一样的,都要依靠线上社交平台产生裂变,从而拓宽销售渠道。


如今受疫情影响,在传统零售企业“末日降临”时,电商就成了救命稻草。纷纷试水新渠道的品牌商中,也有不少折戟沉沙,其中滋味有待入局者细细品尝,慢慢摸索。我们期待娃哈哈的表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