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草衔环”发生在大荔西野村的故事……


“结草衔环”发生在大荔西野村的故事……


在双泉镇西南5公里处,有一个村庄叫野鹊村,这个村名的来历,原来起源于一个有趣的故事。

西汉时期,华山脚下有个秀才叫杨宝,天资聪颖,学问过人。重阳佳节,杨宝去郊外游玩,忽然空中坠下一只鸟来,不歪不斜正好落在杨宝面前,鸟儿“吱吱”鸣叫却飞不起来。杨宝向前拾起一看是只黄雀,不知被何人所伤,叫声十分哀楚。杨宝心中不忍,决定带回家养好放生。这时。一个白衣少年手执弹弓从树后转来说:“秀才,这黄雀是我打下来的,请还给我吧。”杨宝还言道:“禽鸟与人虽异,生命则有一次,你怎忍心戕害!况杀百鸟不足供君一膳,鬻万鸟不能致君之富,为何不选择别的职业,却要害雀儿一命?我今愿赎此雀一命。”说完便掏出钱来。少年顿时红了脸,说道:“我并不是为填饱肚子而打鸟,只不过是耍耍而已。秀才大哥既要此鸟,我就送给你了。”杨宝将黄雀带回家,每天采拾黄花蕊喂它,使其羽翼渐渐丰满,百日以后便能自由飞翔。养育日久,渐生情愫,杨宝十分珍重,直至有一天黄雀飞出后再也没有回来。这天杨宝正在生闷气,只见一个身穿黄衣、单眉细眼的童子走进家门,看见杨宝便磕头下拜。杨宝急忙扶起,童子拿出一双玉环递与杨宝说:“蒙君救命之恩,无以为报,聊以此物相奉,定当保佑后世犹如此环,代代洁白、位登三公。”杨宝道:“我与你素昧平生,救命之说从何谈起?”童子笑道:“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在前往蓬莱仙岛的途中被人用流弹所伤,蒙您箱中饲喂黄花蕊所救。”说完便化作黄雀飞走了。后来杨宝的子孙果然大有所为,儿子杨震誉称“关西夫子”。杨震的儿子杨赐封为临晋侯,杨赐的儿子杨彪官拜光禄大夫,果然应了黄雀“世世三公”的预言。后世把这个故事和春秋时辅氏古城守将魏颗青草坡大战秦将杜回的故事合称为成语“结草衔环”,意思是人行善事,定有好报。

元顺帝时,江南安抚使杨熞携家族迁居双泉一隅,“取杨宝放雀”的故事将居住地起名野雀,寓意学习杨宝慈悲为怀,学习黄雀知恩图报。随着时间的推移,“野雀村”演变为“野鹊村”,后因洪武时期移民住野鹊村东起名东野鹊,原野鹊村改名西野鹊。

西野鹊的杨家子孙谨遵祖训,耕读传家,世代多才俊。杨恭,西野鹊人,明洪武年间进士,初为刑科都给事。明宣宗宣德年间,他进京到吏部听候派遣谈论国事符合皇上意旨,朱瞻基当天召见,因为他才华横溢并有真知灼见,兼之容貌俊伟,便喻示吏部,授予左布政使之职。吏部尚书奏言:“左布政使并不缺职,只有陕西此职空缺,但杨恭籍贯在陕西不宜前去。”朱瞻基说:“朱买臣家在会稽,还不是做了会稽的官员吗?杨恭为什么就不能去陕西任职?”于是便以陕西左布政使授予杨恭。杨恭叩头苦苦辞谢。朱瞻基说:“我知道你苦辞的原因,你只是顾虑陕西家乡亲友干扰你公正执法罢了。”于是令杨恭以自认合宜的措施处理政务,并且赐给免死劵十道,又任用他的儿子杨刚为锦衣卫指挥。杨恭当初离开朝邑赴京时,去辞别知县,知县态度冷慢无礼。得选官职以后,便教随从不要说出任布政使,穿着原来的破旧衣服,把赴任的凭证文书装在破袋中,放在驴背上,骑驴前去与知县见面。知县不知杨恭已得布政使职位,又在陕西,便问道:“杨进士很是劳苦,得到什么官呢?”杨恭回答:“比知县大点罢了。”知县平时轻视杨恭,听了杨恭的话,便生气的说:“你官大,难道做了布政使吗?纵然是布政使,能把朝邑知县怎么样!”杨恭笑言:“你怎么知道不是布政使呢?而且恰巧能够管辖朝邑县!”于是慢慢地取出袋中的凭证文书,竟是陕西布政使。全县衙的人都很惊奇。知县知道得罪了杨恭,便知趣地主动离任而去。杨恭治陕期间,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政绩卓著,群众口碑甚好。

杨损斋,西野鹊人,清光绪年秀才,家道富豪,为人豪放,倜傥侠仁,仗义疏财。看到家乡子弟上学多有不便,便征得地方同意,自筹资金,在镰山半坡的圣寿寺设镰阳书院并自任山长,广招贫寒子弟,沉寂多年的镰山响起朗朗的读书声。

解放以后,野鹊人更是以热爱祖国、发奋学习、努力劳动而闻名。特别恢复高考后,每年都有五、六人考入高校。改革开放后,野鹊人乘上了经济发展的高铁,种葡萄、种哈密瓜、种冬枣,养猪养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学养殖、科学种植的奇迹。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发扬杨氏先祖勤奋学习、诚实守信、知恩图报,睦邻孝老的传统,人们的精神面貌更加纯洁高尚,受到了县、镇的表彰奖励。

“结草衔环”发生在大荔西野村的故事……


正是


黄花饲雀非图报,

一片慈悲利物心。

累世簪缨看盛美,

始知仁义值千金。



“结草衔环”发生在大荔西野村的故事……

周纪合,大荔县两宜镇人,生于1955年正月。自幼热爱写作,虽身世坎坷而奋斗不止。从政近40年,与人为善,与世无争。老来以舞文弄墨为乐,有百余篇报告文学、散文、小说在中、省、地报刊杂志刊出。愿做一丛路边小草,与世界增添一抹绿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