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的戰區,歷經多次劃分!至1945年增至十二個戰區

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後,中華民國政府為了有力地打擊日軍勢力,便在中國境內劃分了對抗日軍的作戰區域。

“戰區”的編制原為軍事委員會為抗日所作的軍事作戰部署,抗戰初期為五個戰區,至1945年增至十二個戰區。這些戰區分別受到各地行營指導作戰。


抗日戰爭時期的戰區,歷經多次劃分!至1945年增至十二個戰區

首次劃分

1937年8月7日,國民政府在南京召開了最高國防會議,制定了抗日戰略,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的戰區劃分。根據抗日以“持久戰為作戰指導之基本主旨”的作戰指導方針,抗戰最高統帥部軍事委員會以蔣介石為委員長,程潛為參謀總長,將南北戰場劃分為五個戰區。

第一戰區為河北及魯北地區,司令長官由蔣介石兼,下轄第一、二、十四集團軍;

第二戰區為晉察綏地區,司令長官為閻錫山,下轄第六、七、十八集團軍(八路軍);

第三戰區為京滬杭地區,司令長官為馮玉祥(後改由蔣介石兼),下轄第八、九、十、十五、十九集團軍;

第四戰區為閩粵地區,司令長官為何應欽,下轄第四、十二集團軍;

第五戰區為魯南及蘇北地區,司令長官由蔣介石兼(後改為李宗仁),下轄第三、五集團軍;另將西南各省部隊編為一、二、三、四四個預備軍,隨時聽候調遣;

第五戰區為連接南北兩戰場而設,具有“中樞”地位,作戰區域為蘇北及山東,司令長官為李宗仁;

1937年9月17日,軍事委員會劃津浦路北段為第六戰區,以馮玉祥為司令長官;

1937年10月26日,增設第七戰區,以劉湘為司令長官,下轄第八、十五、二十三集團軍,在長江下游沿岸佈防。


抗日戰爭時期的戰區,歷經多次劃分!至1945年增至十二個戰區

第二次劃分

1938年1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進行第二次大規模的戰區劃分。此時華北幾乎全部淪陷,華東的上海、南京及長江下游幾乎全部失守,中國軍隊主力集中於華中地區。氣勢洶洶的日軍企圖進一步南北對進,合擊徐州,打通津浦路,然後沿隴海線西上,切斷平漢線,佔領武漢。 隨著戰役中心向華中地區轉移,1938年1月17日,國民政府決定改組後的軍委會(蔣介石為委員長,何應欽任參謀總長)統率全國陸海空三軍,重新劃分了戰區。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為程潛,在平漢路作戰;

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為閻錫山,在山西作戰;

第三戰區,司令長官為顧祝同,在蘇浙作戰;

第四戰區,司令長官為何應欽,在粵桂作戰;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為李宗仁,在津浦路作戰;

第六戰區、第七戰區撤銷。

第八戰區新增設,司令長官由蔣介石兼,守備甘寧青地區。

1938年6月14日,增設第九戰區,以陳誠為司令長官,組織武漢保衛戰。


抗日戰爭時期的戰區,歷經多次劃分!至1945年增至十二個戰區

第三次劃分

蔣介石於1938年至1939年先後在長沙、南嶽、西安等地召開軍事會議,檢討了第一期作戰的得失,制定了第二期作戰的戰略指導方針。方針指出:“國軍連續發動有限度之攻勢與反擊,以牽制消耗敵人,策應敵後之遊擊隊,加強敵後方之控制與襲擾,化敵後方為前方,迫敵侷限於點線,阻止其全面統制與物資掠奪,粉碎其以華制華,以戰養戰之企圖,同時抽調部隊輪流整訓,準備總反攻。”根據這一方針,軍委會以蔣介石為委員長,何應欽為參謀總長,以陝、甘、青、川、湘、桂、黔、滇、康等省為抗戰基地,重新劃分了戰區並任命了司令長官。

第一戰區,轄河南及安徽一部,司令長官為衛立煌(1947年3月改編為西安綏靖公署);

第二戰區,轄山西及陝西一部,司令長官為閻錫山(1948年改製為太原綏靖公署);

第三戰區,轄蘇南、皖南及浙閩兩省,司令長官為顧祝同;

第四戰區,轄廣東、廣西兩省,司令長官為張發奎;

第五戰區,轄皖西、鄂北及豫南,司令長官為李宗仁;

第八戰區,轄甘寧青及綏遠一部,司令長官為朱紹良(後改製為西北軍政長官公署);

第九戰區,轄鄂南及湘贛兩省,司令長官為陳誠(由薛嶽代理);

第十戰區,轄陝西省,司令長官為蔣鼎文;另設魯蘇戰區、冀察戰區兩個游擊戰區,分別以于學忠、鹿鍾麟為總司令。因南北戰區相距數千裡,難於統一指揮。 1938年12月,軍事委員會設立桂林行營、天水行營,分任西南、西北各戰區的作戰指揮。 桂林行營統轄第三、四、九戰區,天水行營統轄第一、二、五、八、十戰區及魯蘇、冀察戰區。 1939年2月,撤銷重慶行營,改在成都及西昌分別設立成都行轅和西昌行轅。10月,恢復設置第六戰區,以陳誠為司令長官。12月,增設昆明行營。 1940年4月,撤銷桂林行營、天水行營。5月15日,撤銷第十戰區。


抗日戰爭時期的戰區,歷經多次劃分!至1945年增至十二個戰區

第四次劃分

1945年4月,為了進一步適應對日反攻作戰的需要,最高統帥部調整了戰區的劃分,並公佈了三大行轅、十大戰區及六個綏靖區的戰鬥序列:軍委會委員長贛州行轅主任為顧祝同(轄第三、七、九戰區),漢中行轅主任為李宗仁(轄第一、五、十戰區及冀察戰區),昆明行轅主任為龍雲(轄23師等) 。

第一戰區胡宗南代,轄陝甘寧及豫西,計6個集團軍;

第二戰區閻錫山,轄晉西,計5個集團軍;

第三戰區顧祝同,轄浙南、贛東、閩北,計3個集團軍;

第四戰區張發奎部,改編為第二方面軍;

第五戰區劉峙,計2個集團軍;

第六戰區孫連仲,轄鄂西和湘西,計3個集團軍及長江上游江防總司令吳奇偉部、湘鄂川黔邊區清剿總指揮傅仲芳部;

第七戰區餘漢謀,轄贛南粵北,計1個集團軍及閩粵贛邊區總司令香漢屏部;

第八戰區朱紹良,轄陝甘寧青綏,計4個集團軍;

第九戰區薛嶽,轄贛西南,計2個集團軍又4個軍(含新四軍);

第十戰區李品仙,轄鄂豫皖邊界,共3個集團軍。

1945年6月26日,增設第十一戰區(後來的保定綏靖公署)、第十二戰區(後來的張垣綏靖公署),分別以孫連仲、傅作義為司令長官,準備接收華北。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9日,蔣介石劃中國戰區為15個受降區,由中國國民黨所屬部隊分別接收侵華日軍128萬餘人投降。其中,第十一戰區接收平津和冀魯,第十二戰區接收熱河、綏遠和察哈爾。


抗日戰爭時期的戰區,歷經多次劃分!至1945年增至十二個戰區

從1931年爆發的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那麼截止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期間歷時十四年,所以又稱十四年抗戰。

盧溝橋事變爆發意味著中國開始全面抗戰。此後,中國為了將日本逐出領土,先後與日本侵略軍進行了很多次大規模的會戰。通過記載得知,整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共同進行二十二次大規模會戰,狠狠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軍的勢力。

除此之外,重要戰役共計200多次,大小戰爭共計二十多萬次。共殲滅日本侵略軍150多萬人。中國戰場作為世界反法西斯的主要戰場,中國在抗日戰爭中取得的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向偉大的中華民族和先烈致敬!願世界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