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狂追殯儀車爆哭:疫情之下,我們都欠孩子一場“死亡教育”!

不知道你們是否跟媽隊一樣,從開年以來,每天固定做的事就是,抱著手機關注疫情的發展。

每當看見增加的數字,媽隊的心就咯噔一下,看似冰冷的數字背後,有多少家庭正經歷著生死離別啊。

前幾天媽隊在家陪孩子看電視,就看到這樣一幕:

2月2日深夜,在蕭條的街頭,一個女孩追著殯儀車,撕心裂肺地哭喊著:“媽媽,媽媽......”

原來,這位女孩的母親因感染新冠病毒,搶救無效不幸離世。

根據規定,為避免病情傳播,女孩不能和母親的遺體有接觸,甚至不能舉行任何哀悼儀式,母親只能被直接拉走火化。

畫面裡,殯儀車緩緩地開走,女孩的哭喊聲響徹著整個街道……

女孩狂追殯儀車爆哭:疫情之下,我們都欠孩子一場“死亡教育”!

女孩狂追殯儀車爆哭:疫情之下,我們都欠孩子一場“死亡教育”!

一場病情,竟讓母女至此天人永隔,連最後一面都不能相見……實在是讓人揪心!

看著這一幕,躺在懷裡的孩子,早已哭成了個淚人,“媽媽你會死嗎?”

聽到這,我怔了怔。

無數次,已經想好了如何給孩子上一堂真正“死亡教育的課。

沒想到,當孩子真的問出口,卻不知從何答起。

或許是因為死亡像洋蔥,一層層剝到最後還是辛辣。

但想到總有一天孩子也會接觸死亡,在這件事到來之前,我只希望能儘可能為她解答,讓她對死亡能多一點點認識。

女孩狂追殯儀車爆哭:疫情之下,我們都欠孩子一場“死亡教育”!

為什麼要跟孩子談死亡?

看過《妻子的浪漫旅行》的朋友或許記得,霍思燕特別討厭香蕉,甚至看見香蕉就會流鼻涕、無法呼吸。

女孩狂追殯儀車爆哭:疫情之下,我們都欠孩子一場“死亡教育”!

不知情的網友吐槽她“犯矯情”,但其實這和她童年經歷的一段創傷有關。

在霍思燕19歲的時候,母親因病去世。

她沒來得及見母親最後一面,等到她推開家門那一刻,看到的已經是母親的遺像,遺像前正是擺放著香蕉。

這一幕成為她一輩子都無法釋懷的傷痛。

從此之後,她就患上了對香蕉的恐懼症,聞不得、見不得。

女孩狂追殯儀車爆哭:疫情之下,我們都欠孩子一場“死亡教育”!

我十分理解霍思燕的感受。

在遭遇親人離世的打擊,留下了深深地心理陰影,這在心理學上稱為“創傷後應激障礙”。

記得我第一次接觸死亡,是爺爺去世。

那時候我才5歲多,尚不懂得什麼是“死”,以為大人會陪伴至永遠。

有一天,爺爺喊他全身疼,幾天之後,就病倒在病榻上,再也沒起來過。

女孩狂追殯儀車爆哭:疫情之下,我們都欠孩子一場“死亡教育”!

那時間,我回到家,照例會大聲找爺爺,“爺爺!爺爺上哪了?”

大人們的回答總是,“去了很遠的地方了”、“睡著了”,要麼就是默不作答……

有一次,家裡來了小孩,聽見我在問爺爺,便大叫道,“你爺爺死了!”

我還在想。

只見奶奶從廚房衝出來,對著小孩怒吼,“別在這亂講話!回家去!”

儘管當時不知道小孩說的“死”是怎麼回事,但從大人的語氣、小孩的眼神,總讓我感到無比的恐懼與不安。

女孩狂追殯儀車爆哭:疫情之下,我們都欠孩子一場“死亡教育”!

後來我漸漸長大,開始懂得爺爺是永遠地離開了;

也懂得為什麼大人不肯告訴我,或許是考慮到爺爺的死對我來說太過殘酷,所以遲遲不敢開口。

然而即使懂得,我內心深處依舊無法接受這個事實。

有段時間經常做著同一個噩夢:

夢見和爺爺最後相見的那間病房裡,與死神殊死搏鬥,搶救病榻上的爺爺,可都不能如願,最終痛苦地從夢中驚醒……

女孩狂追殯儀車爆哭:疫情之下,我們都欠孩子一場“死亡教育”!

後來,讀心理學的書看見這樣一句話:

當孩子發現死者“怎麼去了那麼久還沒回來”或“怎麼睡那麼久還不醒”時,便會產生焦慮情緒;

一系列焦慮和恐懼之後,當真實地得知自己最親近的人已離開時,因無法接受,就容易患上“創傷後應激障礙”。

匈牙利心理學家Maria Nagy

看到這句話時,我瞬間明白了,當初那份焦慮與恐懼,不就是因為對死亡的無知嗎?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死”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恐懼,如果家長不及時引導,很容易讓孩子受到傷害,影響一生。

52個孩子相約自殺,死亡教育刻不容緩

如果說,天災面前,人類的死是無奈且不幸的。

那對於好不容易把孩子撫養長大、孩子卻不懂得生命可貴的父母來說,就是最不值的不幸。

遼寧一男孩沉迷手機,父親奪過手機丟出窗外,孩子隨即從窗口一躍而下,當場身亡。


上海17歲男孩,與母親發生口角,在高架橋上當著母親的面跳下,永遠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甚至在2017年,僅在四川就發現多達52個孩子陷入一款死亡遊戲,竟不約而同相約自殺!

……

你會發現,這些事件背後,無論哪個原因拎出來,都不足以沉重到必須以“死”來與世界做訣別。

究竟是什麼讓孩子,視生命如草芥,動輒自殺?

有人說是孩子不堪一擊的脆弱心理;而我看到的,是孩子對“死”的認識不夠深刻!

女孩狂追殯儀車爆哭:疫情之下,我們都欠孩子一場“死亡教育”!

他們在自殺時,根本不明白死亡意味著什麼。以為“死”可以解決問題、“死後可以復生”、甚至“以死為榮”……

哲學家薩瓦特爾說:“認識死亡,才能更好地認識生命。”

死亡教育的意義就在於,讓孩子深刻意識到“死”非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是一個人最自私、懦弱的表現,生命只有一次,死後就不能重來!

讓孩子明白死亡的真相,他們才會更加珍愛自己的生命。

女孩狂追殯儀車爆哭:疫情之下,我們都欠孩子一場“死亡教育”!

死神終會來臨,但愛永不消逝

蒙臺梭利講到孩子4-5歲是死亡的敏感期。

對孩子來說,如果父母太直接、避而不談、又或是哄騙孩子“長生不老”都會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

所以如何通過故事或知識讓孩子認識死亡,又不受到太大傷害,顯得尤其重要。

女孩狂追殯儀車爆哭:疫情之下,我們都欠孩子一場“死亡教育”!

《爸爸去哪兒》裡曾有一幕讓人淚目——

夏天養了一隻狗狗叫吉魯巴,已經19歲,在錄製節目期間去世了。

爸爸夏克立用堪稱範本的做法把“死亡”這件事告訴了夏天。

他先說:“吉魯巴現在老了,很不舒服,會背痛,眼睛也看不到,耳朵也聽不見。你覺得吉魯巴會開心嗎?”

夏天像是感應到什麼一樣,“它去哪兒了,我要看到吉魯巴。”

女孩狂追殯儀車爆哭:疫情之下,我們都欠孩子一場“死亡教育”!

爸爸沒有迴避,而是直接告訴孩子:“吉魯巴已經去世了,他去了狗狗的天堂。”還說,“爸爸有一天也會離開你。”

女孩狂追殯儀車爆哭:疫情之下,我們都欠孩子一場“死亡教育”!

聽到這,夏天立馬紅了眼眶,“爸爸,你會死嗎?”“我不要,等你死掉我也要死掉。”

爸爸語氣溫柔地說:“你不用太早去,我也不想很快去,但等我們到了年紀,可以去天堂。

他跟夏天這樣描述天堂:“那裡有藍天、白雲,每個人都會變成最美年紀時候的樣子。”

聽著爸爸的描述,夏天頓時就被吸引了,表情瞬間開朗起來,也漸漸接受了吉魯巴的離開。

女孩狂追殯儀車爆哭:疫情之下,我們都欠孩子一場“死亡教育”!

這樣的解釋無比爛漫,既讓孩子明白了狗狗的離開代表著什麼,又讓孩子懷揣了對逝者最美好的祝願。

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規律,每個人終歸都會走向死亡,只有讓孩子瞭解死亡,才能在它發生時把傷害降到最低。

教孩子學會正確看待死亡

除了用講故事的方法來讓孩子明白死亡的真相,或許我們還可以這樣做。

1、用影視/繪本/自然跡象來解釋;

我們可以借小事來給孩子解釋死亡,如:“你看見樹上的樹葉了嗎?從發芽,嫩綠,枯黃,到最後凋零。是大自然的規律。人也一樣。”

坦然告訴孩子亡者逝去的原因,才能消除疑惑,減少恐懼。

2、給足孩子安全感;

韓國一檔綜藝節目中,孩子跟爸爸給老人掃墓時,擔心爸媽也會離開自己,於是很傷心。

這個時候爸爸對他說,“人不可能永遠活下去,

但爸媽還要陪伴你很長一段時間,所以不用擔心。”

面對死亡,孩子最害怕的其實還有一個是父母會離開自己,所以給予孩子安全感很重要。

女孩狂追殯儀車爆哭:疫情之下,我們都欠孩子一場“死亡教育”!

3、坦誠相待,不要隱藏悲傷。

當遇到他人或寵物的死亡,家長不要試圖壓抑自己的哀傷。

因為孩子的感知能力很強,你藏得再好,或許孩子早已察覺,甚至正經歷著與你同樣的悲傷。

與其遮掩和迴避,還不如一起面對。

我們可以抱抱孩子,分享自己的情緒,“我也很傷心,因為我非常想念他們。所以非常理解你現在的心情。”

告訴孩子悲傷很正常,重要的是悲傷之後能自我癒合,重新出發。

女孩狂追殯儀車爆哭:疫情之下,我們都欠孩子一場“死亡教育”!

4、讓孩子參加一次告別儀式

美國紐約一位父親帶著3個孩子,為死去的寵物金魚舉辦葬禮,孩子們站在一塊,認真地與金魚告別。

女孩狂追殯儀車爆哭:疫情之下,我們都欠孩子一場“死亡教育”!

學會鄭重告別,並開始接納死亡,明白死去只是短暫的分離,愛會給人繼續前進的勇氣。

回過頭來,望向懷裡的孩子,他對我的解答似懂非懂,“媽媽,那等我去了天堂,我該怎麼找到你?”

我摸著他的頭笑著說,“我會每天陪在你左右,你只要閉上眼,我一直在那。”

女孩狂追殯儀車爆哭:疫情之下,我們都欠孩子一場“死亡教育”!

有人說,死亡是一場孤獨的探索之旅。但與其讓孩子自己驚慌失措地去摸索,不如教他如何面對。

這樣無論他以後在何時何地經歷誰的死亡,無論他如何傷心難過,當他回想起和媽媽關於死亡的對話,心中仍然有光,內心依舊溫暖。

而更重要的是,無論死亡以何種形式到來,他都能夠珍重每個生命,愛得轟轟烈烈,活得鏗鏘有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