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裳玉雪香,倏忽入饥肠 玉兰饼的风情

在苏州,提起油氽团子,似乎总绕不开两家——百年老店“荣阳楼”和旧瓶装新酒的“赵天禄”。荣记团子在变身网红后,质量有些敷衍。外皮变厚,煎得不够透,味道也不如前,如今很少去了。而赵记的团子,氽制时间又过长,色泽暗沉,偏于油腻一些,一贯不喜。

小马“食”途 | 黄裳玉雪香,倏忽入饥肠 玉兰饼的风情

一日偶尔路过西园路的“兴盛楼”,不时有客打包进出。店堂不大但很洁净,收银台旁摆开一桌,一锅新鲜的“玉兰饼”刚出炉,这黄澄澄、香扑扑的,又如小儿玩具拨浪鼓般,规列齐整,着实讨喜,食客络绎不绝,多为此饼。一向腻烦于油氽团子不修边幅的外貌,怎生忍得住?听闻恢复堂食,忙要了两个,又点了一碗荠菜馄饨为辅。

小马“食”途 | 黄裳玉雪香,倏忽入饥肠 玉兰饼的风情

既名“玉兰饼”,老板必为无锡人,一问之下果不其然。兴盛楼开于此已历多年,口碑良好,颇多回头客。玉兰饼用料和油氽团子虽然类似,但一来糯米粉和面粉的搭配比例很有经验,二来对于火候的把控更具独到之处,热时入口软糯,冷了依然有型有款。更让人为之激赏的是,我怀疑面团羼入了黄油,因为绵润之中还另有种沙沙的口感。没错,中式平民点心硬是吃出了刚出炉酥皮菠萝包的味儿。

小马“食”途 | 黄裳玉雪香,倏忽入饥肠 玉兰饼的风情

无锡人喜甜,较之苏州人更甚,玉兰饼馅心和无锡小笼相近,个大饱满、油亮多汁,啊呜一口鲜甜漫溢,十分的过瘾。无意之中点的荠菜馄饨成为了另一亮点,其貌不扬但汤水清亮,荠菜馅儿咸鲜适中,食后不口干,非常用心。一口饼一口汤,鲜甜和咸鲜之间来回切换又相得益彰,不亦快哉!

小马“食”途 | 黄裳玉雪香,倏忽入饥肠 玉兰饼的风情

金黄的玉兰饼和玉兰花好像没半毛钱关系,直至发现了玉兰饼除了油煎,还有干烙做法,这才有所悟。微油慢烙,白皙饼皮两面微黄,岂不正是玉兰风韵?

小马“食”途 | 黄裳玉雪香,倏忽入饥肠 玉兰饼的风情

人生不过白驹过隙,唯美味和真相不可错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