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時代,人人皆“師”:老師們準備好了嗎?


知識付費時代,人人皆“師”:老師們準備好了嗎?

老王註冊頭條已經有幾年了,沒事刷刷新聞,看看娛樂,逗逗悶子,生活也還算平靜。他可是縣城裡有名的高級教師,高知高薪談不上,但也讓人羨慕。

平時工作清閒,快退休了嘛!學校領導照顧,他兩年前就退居二線了,在學校打打雜,發發報紙,印印試卷,好不快哉!

不成想,冠狀疫情打破了他的生活。學校不開學,讓老王很苦悶。

他本就不是一個坐等清閒的人,手機頭條成了他最近工作的常態。他還一再聲稱:"活到老,學到老。"可是年歲不饒人啊,網齡也不算太長。

知識付費時代,人人皆“師”:老師們準備好了嗎?

自媒體時代下,他完全是一枚60後小白,整天追著那個90後大V屁股後面打轉轉。為此,還專門拜師學藝,課程是:《月入萬元,從自媒體小白到大咖的那些日子》。

老王的老婆說他瘋了,老王的同事說他異想天開,老王的兒女怕老爹吃不消這樣高強度的網絡生活,也不太支持。老王氣得直跺腳,"我非讓你們見識見識!"

昨天聽聞,又有很多的有識之士,進入自媒體創業的大軍。培訓導師的課程鋪天蓋地,甚至是普通人,都在開始傳授自己的經驗,分享自己的生活。

有些人是奔著頭條的收益去的,有些人是真的在創作屬於自己的作品,有些人單純的僅僅是為了記錄生活……

無論怎樣,這些不同領域的精英們,在分享各自生活和經驗的同時,也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思考。


知識付費時代,人人皆“師”:老師們準備好了嗎?

互聯網發展,教育該何去何從

在這個知識付費的時代,人人皆"師"。各個領域的前輩,用他們的知識和學識,豐富著這個社會普通人群的生活。

他們的付費專欄比學校的知識更實用。他們的經驗分享,更接地氣,受歡迎的程度不亞於流量明星。而互聯網平臺是知識支付的市場交易所,這樣的交易行為,得益於我國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

在這樣的發展形式下,未來的教育將何去何從?

此次疫情像洪水猛獸一般,將教學的傳統模式改變了,"空中課堂"、"網絡直播授課",已經持續1個多月了。看似這樣的改變沒有任何徵兆,但這並非是空穴來風,其實是早有先見。

"互聯網+教育",打破了原有課堂的授課方式,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不受限制。"可汗學院"的教學模式,就是這一教育理念的先驅。薩爾曼·可汗曾經這樣闡述屬於未來的教育理念——讓地球上的任何人都能隨時隨地享受世界一流的免費教育。

人人可以學習,沒有年齡的限制,沒有地域的劃分。在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同時,鼓勵大膽思考,重視培養創造力,這絕對是一次技術和教育的有機結合。

知識付費時代,人人皆“師”:老師們準備好了嗎?

未來的教育將更加重視互聯網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同時互聯網技術的開發也將推動教育的革新和發展。比如在教育領域將現行教育與直播結合得非常有建樹的考研名師張雪峰和人大附中物理網紅名師李永樂,就是緊跟時代發展的探路者。他們的成功和受歡迎程度,正在說明未來的教育不僅僅侷限於書本,侷限於學校,侷限於教室。

一個人的革新並不足以影響現今的教育體制,而如今疫情的蔓延,讓我們看到了整個教育界的大動盪。這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次機遇和挑戰。應試教育的體制變革,迫在眉睫。我們在反思,傳統的教育帶給了我們什麼?

哈佛大學教授戴維·珀金斯在《為未來而教,為未來而學》中明確指出了傳統教育的弊端:從小到大我們學過的知識,會在專業技術、社交活動、家庭生活、藝術活動等方面幫助你更好的參與現在的生活嗎?

你也曾因為不懂函數、微積分、物理的定律而苦惱,對嗎?你也曾因為無法說一句完整的流利的英語,被人恥笑?但這些對你現在的生活有影響嗎?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的那個時代,祖國經濟正處於工業化發展的初期,人民生活水平整體不高。可是在他的教育理念中,卻能提出"教學合一"、"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讓人歎服。

其中的"教學生學"就非常值得玩味。"教"是一個方面,"學生學"又是另一個方面。怎麼教?是教課本?還是教學生?還是教學生學的方法?種種思考,都是今日探討的教育的革新問題。


知識付費時代,人人皆“師”:老師們準備好了嗎?

互聯網發展,學校該如何演變

被我們熟知的童話大王鄭淵潔,在他的兒子不能適應學校應試教育的時候,他選擇了自己創辦私塾,在家教育兒子。這在當時震驚了很多專家、學者。他們都認為這樣的教育是脫離社會群體的,是不利於兒童發展的。

如今鄭亞祺開辦公司,出任公司CEO,完全是一個健康的、有開拓創新精神的另類存在。我們能說這樣的教育是違反人類發展規律的嗎?再來看看鄭淵潔的女兒,鄭亞飛,一個上了名校,完全適應學校生活的學霸。

讓我們不禁思考:一個家庭裡的兩個孩子,都如此的不同,那麼社會上千千萬萬個孩子,非得按照一個標準去塑造,這顯然不符合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違反了“人生而不同”的個體差異性。

知識付費時代,人人皆“師”:老師們準備好了嗎?

美國瑟谷學校正是看到了傳統教育對於兒童天性的扼殺,才要衝破束縛,創辦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學校。對於孩子自由選擇的教育理念,我們一時一刻,無法理解和認同。但是在基於對人類的多樣性、獨特性的認識上,卻值得我們借鑑。

這有些像馬雲創辦的杭州雲谷私立學校的教學理念。從他們能悉心為學生設計多種人性化的成長支持模式來看,這一定是有別於傳統學校的教學模式。

互聯網發展的今天,已經實現了學生離開學校也能學習的願望,那我們還去學校幹什麼?在家裡就能吸收到來自世界的各行各業的知識,那我們還去學校學什麼?學校的學習優勢在哪裡?學校能為我們提供哪些便利的條件?

朱永新教授在《未來學校》一書中,為我們描述了學習中心的願景,全社會的教育機構可以是學習中心,曾經的傳統學校可以是學習中心,社區、乃至個人都可以創辦學習中心。

這裡沒有寒暑假,沒有周末,沒有按部就班的上下學,也沒有統一的教材。任何人都在全民學習的熱潮中,自主的選擇感興趣的學習中心,不分年齡,只要你想學,就可以在這樣的學習中心組隊學習。

這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完全自主的新世界,與陶行知先生的"學生自治"不謀而合。


知識付費時代,人人皆“師”:老師們準備好了嗎?

互聯網發展,教師該如何轉型

依據朱永新教授對於未來教師的預想:未來學習中心,教師是自主學習的指導者、陪伴者,一部分教師將變成自由職業者,"能者為師"將使今天的教師資格證變成歷史。

老師們,看到這樣的未來,大家還能孤芳自賞,閉門造車嗎?還能高枕無憂,無視時代的變革嗎?當網課直播成為未來學習的常態,那個敢於第一個嘗試成為"十八線網紅"的教師,人們還會對他嗤之以鼻嗎?老師們,轉型才是未來應對教育變革發展的唯一途徑,也是未來生存的不二法則。

在知識付費的互聯網發展時代,教師該怎樣轉型?

1.緊跟時代步伐,打造自我品牌

知識產品目前仍以文字、視頻、音頻構成,文字依舊是最古老、最主流的傳播方式。教師的專業技能,通過自我品牌的塑造,在市場需求的佔比中,一定會走出一片天地。人們對於教育的投入會隨著可支配財富的增多,呈逐年上升趨勢,前景可觀。人人皆"師",但是可持續發展的人師,絕對是原創品牌的能者。

2.創立自媒體,為未來的變革鋪路架橋

未來學習中心的設想,沒有人明確的告訴我們這個未來有多遠。"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但是教育的變革一定是順應時代發展的,目前悄無聲息的變革就在全世界範圍內蔓延著,北京的探月學院就是一個顯見的案例。教育者該在這樣的轉型前期,利用自媒體平臺,優化自我的研究,為未來的變革鋪路架橋。

3.發揮自我優勢,完成角色轉換

孔子曰: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在發揮自我優勢的同時,完成角色轉換。無論大家稱呼你是網紅?還是被人詬病你是十八線主播?這都將成為笑談。摒棄世俗的想法,打造自我的人設,從一點一滴做起。

4.終身學習,一專多用

陶行知先生在"教學合一"中,尤為重視教學相長,他一再強調,教書先生要一面教一面學。只有這樣,抱著終身學習的目的,我們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知識付費時代,人人皆“師”:老師們準備好了嗎?

在《為未來而教,為未來而學》一書中,我們看到太多的實用的、鮮活的教育案例,當我們的孩子用歐姆定律解答繁瑣的習題時,國外的學生已經能用歐姆定律改善家庭的熱暖設備。很多老師可能會說:"這是科學家的教學範疇,我只會教學生解題。"是的,未來的教師的確有可能會是科學家。

比如:德國的教師大多是科學家,芬蘭的教師都是國家培育出的頂級人才,日本的教師在社會普遍受尊重的程度都非常高。這與他們重視教育分不開,也與他們成為教師的成本教高分不開。

不是人人都能成為教師,也不是人人想成為教師,就能成為教師。這個教師資格證的含金量無比巨大,才備受社會尊重。

再看回看,那個一直被人譏諷的老王,他的職業生涯從即將結束的那一刻起才剛剛開始。這是他"能者為師"的光榮。

我是高小陽,專注語文教學,閱讀與寫作指導,期待你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