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雨綿綿,清明將臨,一場趕赴春天的約會。


細雨綿綿,清明將臨,一場趕赴春天的約會。

又是一年清明節至,細雨綿綿猶如淚光,樹葉隨風擺動,清明節氣是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日子。


但是這個清明,註定與往常不一樣,當前境外病例頻頻輸入,無症狀感染者陸續出現,全國各地紛紛出臺管控措施——暫停祭掃活動,大力推廣“網上祭掃”


線上祭掃,講文明。疫情尚未結束,儘量不要到公墓,骨灰堂現場祭掃,通過線上方式追思故人,進行在線寄語,點蠟燭等。這樣有利於穩固先前努力控制的結果,防止再次出現感染病例,也可以保護環境,降低祭祀燃燒導致的空氣汙染。


疫情下的祭掃,不在於形式,在於情感的表達,讓大家更加懂得生命的真諦。珍惜生命、敬畏自然,才是清明節最大的含義。

細雨綿綿,清明將臨,一場趕赴春天的約會。

清明三侯


清明三候為: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三候虹始見。


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此時除東北與西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平均氣溫已升到12℃以上,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


細雨綿綿,清明將臨,一場趕赴春天的約會。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的節俗豐富,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細雨綿綿,清明將臨,一場趕赴春天的約會。

清明吃青團


《本草綱目》裡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通十二經。”小小的青團是江南人的心頭摯愛,也是吃進肚裡的情懷。


如果說有一種食物,能夠喚醒春天,能夠綠撒江南,能帶著香甜的軟糯,纏繞著舌尖久久不散,這引人回味的神奇之物想必非青團莫屬。胖乎乎的身體又軟又糯,輕咬一口,彷彿融進了整個春天。

細雨綿綿,清明將臨,一場趕赴春天的約會。

清明吃青團的習俗來歷已久,相傳太平天國時期。陳太平得一農民之恩逃過追捕,並食用艾草青團得以果腹,於是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御自保。


另傳說一年輕人叫金蘭,經常打罵母親,被當時政策所迫下地幹活時,看見母羊餵乳頓時醒悟,當母親送來午飯時以為自己又要因遲到而捱打,便投水塘自盡,金蘭便把母親放飯籃的地方長出的艾草帶回去,做成苦餅並每年來此祭拜。百餘年後,吃青團的習俗就這樣一直流傳。


如今,清明食青團更多的是應令嘗新,於是在四月天裡,青團成了最好的選擇。紹興艾餃、潮汕艾粿、廣府艾餅…都是青團的變身,就像是一期一會的約定,過期則不候。

細雨綿綿,清明將臨,一場趕赴春天的約會。

時光的風不斷吹來,青團的祭祀意義雖日漸淡去,但品嚐小小一枚青團的時候,舌尖的青草氣息,總會讓人忍不住想起曾經的先人,讓人忍不住記掛遠去的故人。


思念的情愫,綿綿糯糯地,從舌尖蔓延至心間。這青青一團綠色,或許就是時空裡相會的信物吧。

細雨綿綿,清明將臨,一場趕赴春天的約會。


清明防溼寒


清明節也迎來了新的一輪“養生潮”,在這段宅在家的時間裡,大家該如何在線養生、強身健體呢?


春風容易導致風寒入侵,加上清明多雨,溼氣較之前會有所加重。在“風”和“溼”共同作用下,人們容易引發感冒、風溼、肩周炎等疾病。因此,清明節氣要尤其注意避風邪,防溼寒!


為了我們的身體健康,在春季要注意預防風寒,做好春捂。春捂的要點是“下厚上薄”,捂好背、腹、足底,衣服一件一件地減。


細雨綿綿,清明將臨,一場趕赴春天的約會。


最後,在疫情期間,小編還是要提醒各位,不要出門遠走。雖然現在正值踏青季節,但抗疫戰爭還未勝利,依舊要嚴防境外輸入,保護好自身健康,就是對逝者最好的安慰,對社會的最大貢獻。


我們有理由期待,疫情結束後,相約一起走遍世界每一處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