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父母怎么说

听父母怎么说

曹德旺是中国非常成功的企业家,没有上过太多学,但却读过很多书。特别是经历几十年的磨爬滚打,积累了太多人生经验。可以说,他不但是位有佛心的善者,也是位洞察社会和人生玄机的智者。 摘几段他小时候的成长记忆,供朋友们一起分享品味。

1

母亲常说:“天下没有人会同情你的贫穷,也没有人为你解决;要摆脱贫穷,只有靠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穷不可怕,最怕的是没志气。”“做人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完整,最需要的是取得他人的信任。

这些话,打小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2

那时父亲应是处在生活的逆境期:父亲不会务农,家中没有强劳力。在农村,没有强劳动力的家庭是会被人瞧不起甚至受欺凌的。父亲因而脾气较大,时常发火。而我调皮捣蛋,使我成为父亲的出气筒----每遇有乡亲到家里告状,父亲就会不问青红皂白地用皮带抽打我。有时不是我的错,但也一样要承受父亲的鞭打。这时我就很委屈。每每在我委屈申诉,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父亲的亲生儿子时,母亲总会一边安抚我,一边告诫我:“被爸爸打,哭是可以的,但千万不要和你爸爸顶嘴,也别还手或逃跑。即使你是被冤枉的,也不能。因为打你的人是你的亲爸爸。”

母亲抚着我的鞭痕,轻轻地用蛇油涂抹着。“孩子你要记住,从你出生的那一刻起,你的一生,直到将来老了,死了,你都是妈妈和爸爸的孩子。这个事实,即便你跑到天涯海角,甚至改了名字,也不会改变。

母亲这么说时眼里总是噙着泪

直到今天,我都记着母亲的这些话,记得母亲说这些话时的情景。

3

离开了学校,仍然想读书,怎么办呢?我就捡哥哥读过的书念。哥哥大我两岁。但和我不同,他从小就是一个乖孩子,很听话。母亲和老师都喜欢他。

还想读书却不能读了。我就把哥哥读过的书带在身边,边放牛边捡柴之余边自学。看不懂的字,就问哥哥。哥哥不在身边时,就用《新华字典》和《辞海》查找。那时的《字典》一本8角钱,是割了一年多的马草攒下的;《辞海》3元钱,是割了三年多的马草才攒够了钱买下的。我靠字典自学读书的习惯,就是这样养成的。一个一个的字,从它们认得我到我认得它们,也是这么一字一字查出来的。那时,只要是印有字的纸,我都会拿起来读,我的很多知识的积累,都来自于这样的自学。一直到现在,我仍然爱看各种书籍,并有一个怪癖,到我家千万别向我借书或要书,再好的朋友我都不会给,真是有点爱书如命。

放牛的日子不过一年。与后来的日子比起来,并不算苦,也不算累,却让我在幼小的年纪就体验了成人世界的险恶与底层百姓受欺凌的滋味。这个苦,我没对母亲说,怕她伤心。不过,这样的人情冷暖,也成为我后来处世的经验。

4

可以说,我最初的经商理念,都来自于父亲,我的很多人生的感悟,也来自于父亲。父亲常说,男人有没有本事,并不是看读了多少书,关键是看做了什么事,怎么做事。

将来做什么?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有谁会想这样的问题。我正在想如何回答,父亲自顾自地接着说:“做事要用心。有多少心就能办多少事。你数一数,有多少个心啊?”心?和心有关的词有哪些?我伸出手数着“用心、真心、爱心、决心、专心、恒心、耐心怜悯心……”似乎十个指头用不完,有那么多的心吗?

“当然有。”父亲说,“以后你就知道了。”

父亲哏了一口酒,又接着说:“但当你悟到爸爸讲的道理时,爸爸或者已经不在人世了。”

以后,我的确知道了。随着我的事业的发展,我能数出来的心已经不是一双手能够容得下的了。

而且,父亲的确也不在人世了。有时,喝了点酒,我总后悔,如果我当时没有偷喝父亲的酒,如果我总是认真地倾听父亲的回忆,或者,父亲还在吧?

5

17岁的少年,正是生长的旺盛期。凌晨2时,刚刚进入梦乡哪里起得了床?所以,每天,都是母亲坐在床前,不断地喊着,轻推着酣睡的我,才起的床。常常,睁开眼睛时,看见母亲眼睛还是湿润的,没有来得及擦干。

“妈,你为什么哭?”

“傻孩子,妈没有哭,只是难过。”

“为什么难过?”

“唉,叫你难过,不叫你又不行。”母亲说着又有些忍不住,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你小小年纪,小小个子,就要承担起家里的重担孩子,难为你了。”

我的早起习惯,就是在这样的劳作中养成的。就是到现在,我都时常会闪过,母亲坐在床沿边,含着眼泪喊着“德旺,起床了”,一手轻轻地推被子里的我,一手抹着止不住的泪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