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子宮內膜異位症


解讀:子宮內膜異位症

陳苗苗 紀莎莎,戰略支援部隊特色醫學中心(原306醫院),生殖中心

子宮內膜異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指具有生長功能的子宮內膜組織(腺體和間質)出現在子宮腔黏膜以外的其他部位,是婦科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其發病率佔育齡婦女慢性疾病的10%。該病常導致慢性盆腔痛、不孕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臨床上子宮內膜異位症可以大致分為 3 種類型:腹膜型、卵巢型以及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症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主要為盆腔疼痛、不孕、月經增多等,患者一般只在長期不孕或日常生活中感到強烈不適或疼痛時才就診發現,但也有少數人無症狀。某些特徵性症狀對於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早期診斷有預測價值。

70%~80%的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盆腔疼痛。對於育齡期婦女出現痛經、慢性盆腔痛、性交痛、排便痛等症狀時,可考慮子宮內膜異位症。其中深部浸潤型患者因病灶主要分佈在後盆腔,患者的疼痛更為廣泛和嚴重。

解讀:子宮內膜異位症

(1) 痛經。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典型症狀大多數為繼發性痛經、進行性加重。痛經程度與月經週期密切相關,經前1~2天出現,於月經第1日最劇烈,以後逐漸減輕。嚴重痛經的患者甚至對止痛片沒有反應,發作時不能勝任學習與工作,並影響日常生活。即便如此,由於大多數人認為痛經"理所應當",該症狀仍容易遭到忽視。

(2) 性交痛。性交痛是指同房或同房後在陰道及盆腔部位疼痛,月經來潮前性交疼痛更加明顯。

(3) 排便不適。排便不適是指無論經期或非經期,大便時肛門周圍或下腹部感到疼痛,尤其是經期時症狀加重。排便不適與子宮內膜異位症有密切關係,特別是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症。

(4) 其他。根據子宮內膜異位症發病部位,可以出現相關的部位疼痛、出血等症狀。發病於腸道和直腸的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會有腸道症狀、便秘、腹瀉、便血。膀胱和輸尿管的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有排尿困難、膀胱部位疼痛、偶有血尿等。

通常僅根據這些症狀不能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症,但卻是臨床上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最常見的主訴,因此掌握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診治需要對其表現的各類疼痛具有一定的認識。

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患者的痛經等症狀容易被忽略。大多數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在青春期已經有症狀,特別是痛經較多。但青少年患者可能因為家長或自己認為痛經是正常現象,無需就診,以及就診醫生認為痛經屬於常見情況,從而對年輕患者,特別是無性生活史者,缺乏必要檢查,造成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診斷延遲。因此需要加強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科普宣傳教育可能有助於該疾病的早期診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