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計劃生產100架B21戰略轟炸機,為何性能更先進的B2被實際放棄?

黃麗珊

B-52同溫層堡壘

B-52戰略轟炸機號稱“同溫層堡壘”,是1955年開始服役的老爺貨,採用了8個渦扇發動機,這款轟炸機經過不斷改進,一直使用到現在,即使是B-1B槍騎兵超音速戰略轟炸機問世,更先進的B-2隱形戰略轟炸機問世,B-52仍然在使用,原因很簡單,B-52是唯一可以發射巡航導彈的戰略轟炸機,所以無可替代。

B-2幽靈隱形戰略轟炸機

B-2是先進,但是太貴,每架造價達24億美元,而且後期的維護保養使用費用也極其高昂,以至於財大氣粗的美軍都難以負擔,總共就生產了21架就停產了。

因此,B-2雖然先進,戰力強大,但數量太少,一旦爆發大規模戰爭,這點數量顯然是不夠使用的。

B21戰略轟炸機在研製之初,就規定了造價不得超過5.5億美元,因此,這是一款廉價的低檔隱形戰略轟炸機,未來和B-2高低檔搭配。

B21還是一款亞音速的隱形戰略轟炸機,還是飛翼式佈局,可以看成是B-2飛翼式的簡化版,有人駕駛,其最大航程和最大載荷,估計都不如B-2。

B-1B槍騎兵超音速戰略轟炸機

B21一旦服役,不僅可以替代B-52,而且還可以取代B-1B槍騎兵,這樣美軍就同時擁有兩款隱形戰略轟炸機,而淘汰掉兩款非隱形的戰略轟炸機,簡化了美軍的後勤保障,也就節約了經費。


麻辣戰爭

諾斯羅普-格魯曼研發的B2飛翼式隱身轟炸機,擁有極其優秀的隱身能力,但是問題也就在這極佳的隱身能力上,為了追求隱身能力她的飛翼式設計幾乎沒有機動能力,最大平飛速度也達不到這個時代主流的超音速巡航。更重要的是B2的造價實在太昂貴了,單價達到了24億美金的驚人程度,因此有些人說F-35是美軍最昂貴的戰機是不對的,B2的造價超過與其體重等重的黃金價值,是當之無愧的最貴裝備,總產量區區21架的B2很明顯不符合這個時代的需要。

而且B2狹小的彈倉設計導致她並不適合作為大規模戰略轟炸的執行武器,因此美軍在B-52和B-1B等轟炸機退役之時需要一款可大規模裝備的替代品。綜合考慮現代化防空系統的威脅、戰略轟炸的實際需要、軍費有限的無奈之後,美軍提出發展一款具備隱身、超音速飛行、遠程轟炸和無人駕駛能力的新概念轟炸機

為了降低造價美軍要求新的B-21轟炸機(寓意21世紀的轟炸機)必須是一款可以

戰略轟炸、戰術轟炸、電子偵察、電子戰、空中預警以及快速全球打擊等多任務機型。這就打破瞭如今美空軍B52、B1B、B2等各自為政的局面,確切的說B2的設計出發點就已經落後於時代了,就像單任務戰鬥機退出歷史舞臺一樣(著名的F-14雄貓也是性能優異的黃金時期就要退役),轟炸機也在追求多任務能力。

當然了,只要有錢裝備再多單一任務機型也是可以的,但是美軍現有的財政狀況不允許美軍在像冷戰時期那樣揮霍了,因此國會和美空軍一起提出

新的B21轟炸機單價不得超過5.5億美元,總投入在1000億美元範圍內,而且能夠快速服役取代垂垂老矣的“三劍客”

其實一開始美國並不打算研發多種任務於一身的轟炸機,這是巨大的技術冒險行為,美軍只是提出發展替代B52的“下一代轟炸機”計劃(NGB),藉著F-22等隱身戰鬥機成功很多軍事愛好者一再肯定,下一代轟炸機肯定是具備4S指標的機型,其中超音速巡航、隱身性是期望值最高的兩大指標。

而技術先進的B2還會繼續使用

隨著美軍一小時打遍全球的武器發展規劃上馬,下一代轟炸機計劃被叫停,因為美軍認為空軍的戰略戰術任務只有一個,那就是服務於各種超音速武器和核武器,因此對新型轟炸機的航程和航速都有了超出現有水平的要求,這就誕生了“遠程打擊轟炸機”計劃,2009年美空軍參謀長諾頓·施瓦茨宣佈暫停NGB計劃。

同年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宣佈轉而發展“遠程打擊轟炸機”(LRS-B)計劃,並首次引入了無人駕駛的技術要求,作為(NGB)的繼承(LRS-B)也將具備多任務和4S技術指標,蓋茨特意強調遠程打擊轟炸機將基於現有技術開發,目的就是為了降低成本和在計劃之內完成以不至於延期。值得指出的是B21轟炸機將代替F-35執行核打擊任務,為難產的F-35聯合攻擊機項目解壓。

當然生產100架規模的B21每一架都具備B2這種戰略打擊能力,也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浪費行為,因此美軍又另外上馬一款隱身轟炸機研發計劃,這就是2037轟炸機計劃。紙面上美軍要求2037轟炸機具備隱身超音速飛行遠程轟炸無人駕駛能力,但是考慮到這個計劃僅僅是作為LRS-B的補充,他極有可能就是研發一款側重提高隱身能力的新型轟炸機,用於取代B2執行重要的戰略打擊任務,可見在轟炸機上追求全面的多任務能力連美國人也沒自信能完成,已經想好退路了。

最後強調的是B21以及其他轟炸機項目,將會是美國政府調整軍工複合體構造的重要機會,因為無論是最早的“下一代轟炸機”計劃還是取而代之的“遠程打擊轟炸機”計劃,以及負責補槍的“2037轟炸機”計劃,都是有諾思羅普-格魯曼、波音、洛克希德-馬丁等航空業巨頭聯合完成的,其中擁有豐富隱身技術的洛克希德和深厚戰略轟炸機設計經驗的諾思羅普-格魯曼,將成為重點扶持的對象。


兵器世界

美國B-21戰略轟炸機,中文名是“突擊者”,是美國空軍正在研發中的遠程轟炸機,用於取代美軍現役的B-52和B-1(不是用來替代B-2,問題中說的不太準確);美國空軍用於取代B-2戰略轟炸機的項目是“下一代轟炸機”(Next-Generation Bomber,NGB)。
B-21遠程轟炸機的方案之一

B-21轟炸機,在突出遠距離、隱身性等要求的同時,更加註重經濟性方面的指標。該項目計劃在2020年代中期開始製造80架至100架具高度隱身性能的遠程轟炸機,並且將每架生產成本限制在2010年美元幣值的5.5億美元。2015年10月27日,美國國防部宣佈,由諾斯洛普·格魯門公司獲得遠程打擊轟炸機(LRS-B,也就是B-21)的合約,2016年2月26日,美國空軍正式將“遠程打擊轟炸機”指配代號為“B-21”,意思是指二十一世紀的新型轟炸機。


B-21主要是用來替代B-52(上)B-1(下)系列轟炸機

關於B-21戰略轟炸機,尚沒有詳細的官方介紹,曾傳言B-21可能有“載人”和“無人”兩種駕駛模式以及“低可偵測性技術”,並具備攜帶核武器的能力;另外,B-21的尺寸降比現有的B-52和B-1小很多,可能只有B-2的一半大小,並搭載兩個F135渦輪風扇發動機功率等級的發動機。
據說是B-21項目的Logo

相對於其前任B-52(已服役超過半個世紀)和B-1系列的遠程轟炸機,B-21更強調隱身性、靈活性與使用維護的經濟性,同時,也是美國空軍繼續保持在航空領域絕對技術優勢的重要手段!

至於B-2的繼任者,相比會更加具有技術優勢!
B-2的繼任者--NGB項目的想象圖

任重道遠啊,繼續砥礪奮進吧!


威吶解析

首先得說一下問題本身有點問題……B2隱形轟炸機,並不是放棄了,而是說美國方面沒有太多的想法再生產更多的B2出來,舉個最簡單的例子f22是美國最先進的戰鬥機,但是美國人把它給放棄了嗎?沒有f22人然是美國未來中堅的力量之一,只不過美國人認為裝備太多的f22沒啥卵用,因此f22不生產了,而是去生產f35。

從現實的意義上來講b21他生產出來的目的應該是替代已經老舊的B52,畢竟,這一款戰略轟炸機已經服役了將近60年,美國人雖然有雄心壯志,讓他繼續服役50年,但是畢竟這機體的年齡就在那兒擺著,你不可能讓一個70歲的老人去幹一個20歲的小夥子的事情,而且一直幹下去吧,這個老人也吃不消啊。

b2雖然她不生產了,但是在美國人的全球打擊戰略裡面b2人然還是最可靠的力量,比起其他的轟炸機b2具有優秀的隱身性能,戰場生存能力強,而且載彈量大,並且B2隱形轟炸機處於當打之年,我為什麼吃飽了撐的把這東西給退休了?

每年美國人都花大量的金錢在為B2隱形轟炸機,升級啊,維修啊,在前幾年,美國有一架B2隱形轟炸機在關島發生的事故,半架飛機都被燒燬了美國人仍然願意花10億美金,把它重新修好,並讓他重回藍天,由此可見B2隱形轟炸機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地位。

從現在來講,美國人擁有的三款戰略轟炸機,這讓美國人感到十分頭疼。隱形轟炸機型號不同造成的,就是零件上生產的複雜性。這麼一個型號的轟炸機,我需要去購買三種不同的零件,我的國會又不允許我在花這麼多錢了,因此,我的意思就是能夠統一就統一,大家一起用同樣的零件,這不很好嗎。

所以,在戰鬥機方面,美國人制造f35替代美國人現如今手裡面大量的f15f16A10攻擊機,航空母艦方面,美國人逐步退役了所有的常規動力航空母艦,並且退役了企業級和動力航空母艦就留下來一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在加上新增的福特級航空母艦,無奈啊,現在囊中羞澀,只能夠用統一的東西來保證自己零件生產的時候不會花太多的冤枉錢。

100架b21,用來替代B52戰略轟炸機,b1b戰略轟炸機,綽綽有餘,但是如果說你拿這種廉價的東西來替代B2隱形轟炸機,美國人不是傻子,不會做這種虧本的買賣。

現如今唯一的問題就是這款戰略轟炸機最後的成本會不會失控,就像f35一樣,如果說成本又接著失控了扶余的數量就會變少,變少的話,你拿什麼去威脅B2隱形轟炸機的地位。

所以說到底這架戰轟炸機是不可能取代B2隱形轟炸機的,即便你在成功一分價錢一分貨B2隱形轟炸機20年前他的一架飛機的單價就已經高達23億美元兒,這款戰略轟炸機他一下飛機的單價只有7億美元,它拿什麼跟人爭,人家是正房太太,他就是一個小妾。


漩渦鳴人yy

首先來說,B2太過昂貴,很多人都清楚,B2的造價平均要24億美元一架,換算成單位重量,比當時的金價還要貴三倍,同時使用成本也極其驚人。
圖注:B2除每次飛行後的塗層修復外,每7年就還要大修一次
,時間長達一年,費用6000萬美元。

B2的隱身塗料不僅有毒而且“嬌柔”,每次飛行結束後都需要重新噴塗,同時平日維護也非常昂貴。
圖注:B2的移動恆溫機庫。


所以財大氣粗的美帝也僅造了21架,而B21就相對便宜很多了,美國規定的B21造價僅有5.5億美元,即使不算通貨膨脹,也只相當於B2的1/4,(當然,能不能做到,就要看美帝控制成本的技術了)
圖注:B21相對“更便宜”

其次,B21現在誰都沒有看見,更沒和B2對比過,僅憑美國公佈的B21的最大起飛重量或者航程單純的認為B21不如B2,甚至認為B21是B2的縮水版是非常武斷的。

眾所周知,以目前軍用電子技術的發展速度,幾年的時間航電信息軍事技術就可以發展出一代,而以B21這種隱身為主要主要手段的“新世代”飛機,其態勢感知能力,信息技術優勢變的越來越強大,這也是“新世代”飛機相比三代機,除隱身性能外,最重要的技術優勢。


圖注:像F35、F22這種四代機,除隱身能力外,主大的提升還是態勢感知能力,和卓越的信息優勢

其次,隨著新世紀高新技術的發展,武器尤其是高新技術武器的作戰能力,已經不是過去那種單純的看1:1,誰大誰小,誰航程遠誰航程近就更有優勢的年代了,更看重的是體系,是全方位的衡量。

所以美國用B21取代B2無論是技術發展的趨勢還是使用成本上來看,都是很和常理的。


天真小科普

美國空軍目前擁有三款戰略轟炸機,其中使用時間最長的就是上個世紀50年代研製的B-52戰略轟炸機,另外還有一款超音速的B-1B戰略轟炸機,除了這兩款之外最貴的就是21架B-2A戰略轟炸機,要說B-2A為什麼被拋棄就要從B-52H為什麼被延長使用時間說起了,照理每個國家都會把老舊的機型先進行退役,不過在美國這個卻行不通,B-52H還要繼續使用到2050年左右。因為B-52H有著B-1B和B-2A都不具備的特性。

別看B-52H老舊,但是就是這款戰略轟炸機可以讓美國空軍可以在常規戰爭中正常使用,B-52H是一款可以用來發射普通巡航導彈的又可以發射戰略打擊的核導彈的平臺,但常規戰爭的條件下是不會使用攜帶核彈頭的導彈的,B-52H出色的掛載能力可以攜帶眾多普通炸彈,這些炸彈起到的作用比精確打擊的導彈的效果好了許多。當年美國還是研製的B-1B超音速戰略轟炸機本來是要用來代替B-52H這款全球唯一的使用8個發動機的大型轟炸機的。

但是當B-1B裝備美國空軍之後竟然變成了機庫皇后,這是由於這款戰略轟炸機本身的問題實在太多,另外就是各種零配件的供應也成問題。在很長時間內美國的B-1B不能完成基本的作戰需求,本來要退役的B-52H就此繼續使用了,不過這個湊合使用就是一拖就是幾十年,當美國空軍的B-2A隱身轟炸機開始服役的時候B-52H還是沒有被B-1B替換掉,而B-1B繼續當著機庫皇后。

既然B-1B換成不成B-52H,那B-2A這款隱身轟炸機總可以取代B-1B了吧,不過美國的戰略轟炸機的發展再次走眼,這是因為B-2A轟炸機實在太貴了,最後僅僅建造了21架。B-2A多貴呢,每一架24億美元,這個價錢可以購買與B-2A同等重量的黃金了。美國空軍裝備21架B-2A又尷尬餓了,這款轟炸機實在太難伺候,尤其是其表面的隱身塗層需要特殊的處理環境,這個也導致這款機型從數量和質量上完全無法取代B-1B。由於B-2A造價實在太高,使用成本也是居高不下,尤其在常規戰爭中使用這些武器就太過於浪費了。最終導致美國空軍情願選擇B-2A和B-1B退役而讓B-52H繼續服役。

要說先進的話,B-2A比B-1B先進,而B-1B也比B-52H先進,但是現代戰爭大部分都是代理人的戰爭,大國和大國根本就不會直接正面衝突,這就導致一些戰略性的武器不能直接發揮作用,B-2A就是一個例子,美國研製B-21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常規戰爭下轟炸機的使用問題,因為大部分時間只要使用常規武器就能解決問題,完全沒必要使用高達24億美元的黃金轟炸機來打擊恐怖組織。B-21每一架成本僅僅8億美元,其實B-21代替B-2A也就是使用成本問題了。


航空視界

B-2"幽靈"戰略轟炸機,由美國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聯合波音公司、麻省理工學院為美國空軍研製的執行戰略核/常規打擊任務的低可偵測性飛翼式轟炸機。

作為冷戰時期美蘇爭霸的產物,B-2隱形戰略轟炸機設計的初衷是為了穿透蘇聯層層的防空網絡,因此採用可降低雷達偵測度的飛翼式佈局。巨大的飛翼構造賦予了B-2優異的隱形能力,其雷達反射面積只相當一隻鳥,不只侷限於雷達偵測層面,還包括降低紅外線、可見光與噪音等不同訊號,使被偵測與鎖定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B-2
戰略轟炸機是目前世界唯一一種隱形戰略轟炸機,載彈量可達22噸,在空中不加油的情況下,作戰航程可達1.2萬千米,空中加油一次則可達1.8萬千米。每次執行任務的空中飛行時間一般不少於10小時,擁有全球到達、全球摧毀能力。
B-2隱形戰略轟炸機在設計之初便是一架由諸多新興技術例如飛翼式佈局堆砌出來的產物,由此帶來高昂的造價成本。一架B-2隱形戰略轟炸機的造價高達24億美元,如換算成重量單位計算,比同時期的黃金價格還要貴上兩三倍,如此高昂的造價即使是財大氣粗的美國也吃不消,因此B-2只生產了22架。


相較於B-2,美國計劃生產100架的B-21轟炸機造價僅有B-2的四分之一左右,為5.5億美元,當然了這也是在美軍能夠控制生產成本前提下的價格。兩者相比,造價的大幅降低同時帶來性能的大幅縮水:B-21轟炸機起飛重量為70-80噸,最大航程為5000公里。空重35噸左右,載彈量15噸,造價在5.5億美元。而B-2轟炸機的最大起飛重量180噸。航程1.1萬公里。空重71.7噸,載彈量22噸,造價24億美元。相較於B-2,B-21除了在隱身性能之外,在航程和載彈量等方面都大幅縮水。

在當前反隱身技術日益發展成熟的背景下,B-2穿透敵方防空網絡轟炸敵方目標的打擊模式的成功率正不斷下降。與之相比較,B-21更加註重防區外打擊能力,攜帶遠程精確制導武器如巡航導彈,在不進入敵方防空區域的前提下,打擊敵方目標,同時也確保了自身的安全。兩者相比,B-21的打擊模式更符合美空軍對未來空戰的作戰思維。

而且,B-21隱形轟炸機5.5億美元的造價也是能為美軍接受的,也就大規模採購。B-21雖說性能上不及B-2,但可以用數量來彌補,可以同其他戰機形成體系化作戰模式來抵消這一劣勢。目前世界空中力量中,不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任何國家都無法與美國相比。在美國空軍體系化作戰模式下,B-21是美空軍未來的一把利劍。


無語勝似有語


戰略與戰爭的費效比,決定了美國人的選項。但絕不意味B2會退出未來戰場!



筆者十分贊同前邊小科普友的觀點,B2實在太貴了,24億美元?才一架?下死人吶?但它就這麼貴,而且其出勤率不足50%,維護保養費用一年足可換一架性能相當卓越的三代戰鬥機。這種消費水平除了每年七千億美元的美軍以外,世界上再也沒有第二支軍隊能負擔得起。世界上最奢侈、最豪華的美軍也得算經濟帳了。


在美國攻勢戰略的國策下,美軍戰略高層的未來戰爭想定中,B2絕非整個戰爭進程中的主要作戰力量,它的任務必定是戰爭中尋找最合適的戰機,一舉摧毀對手致關重要的高價值目標,換取最大化的戰略利益。而絕不是在一群戰鬥機的護航下,去對激烈的戰場上極度危險的對手普通作戰部隊發動打擊,只有如此,才可尋求最佳的戰爭費效比,這就是B2的存在價值,也是無需過多釆購這種過於昂貴裝備的真正因素所在。


而美國空軍預計釆購100架的B21,據測算,造價相當於B2的50%,注意!這充其量只能作為這款轟炸機的研發概算,既不是其定型後的研製預算,更不是該機出廠造價的決算,是否會象F35那樣天天漲價,這種情況我們局外人無法預測。

就B21的研發指標來看,在當今美軍絕大部分F系列戰術飛機普遍具備對地對海攻擊性能的情況下,在其軍事基地遍佈全球的條件下,美軍對一般對手的未來作戰樣式將向戰略轟炸機搭配無人攻擊機方式過渡。B21的主要任務區應在空曠的公海大洋之上,或者超級大國的以命相搏中。而在當今世界戰略態勢中,這種作戰狀態如果發生,將會是決定一個超級大國的國運興亡。

因此,這種作戰樣式的發生機率微乎其微,畢竟超級大國間的徹底攤牌決戰關係到其生死存亡,也可能關係到全人類的生死存亡,豈能象此前美國推翻伊拉克那樣兒戲一般。所以這個B21的最終裝備量將還是個末知之數。


鐵嶺鋒

根據美軍計劃表明,未來數年內美軍將裝備100架B21隱形轟炸機,然而根據已經公開的數據發現,B21的性能甚至還不如20年前服役的B2型轟炸機,卻反而有實際替代B2的可能,這是為何呢?

原因在於B2實在是太貴了,由於裝備數量少,導致該機造價連上分攤的研發費用高達24億美元一架,比同等重量的黃金還貴了兩三倍。如果單純造價貴也就算了,實際上由於為了追求隱身性能,它的隱身塗層是非常嬌貴的,平時必須待在恆溫恆溼的空調房裡,每次出動回來都得做檢修工作,實際出動率無法得到保障,而且使用成本也是非常高昂的。據悉B21很有可能採用類似F35的新式塗層,隱身性能更好的同時可維護性更高,使用成本大大降低。

另一個原因則是B2的性能也是過剩的。從1991年海灣戰爭到現在,美國所攻打的國家全部都是中小型國家,在接近30年的時間裡僅僅在科索沃損失了一架F117,原來準備用來突破大國防空網絡轟炸腹地用的B2只能做一些殺雞一般的工作,可以說是極大的浪費。再加上B2所需要的維護環境決定了它較為依賴基地,無法做到靠前部署,相對於B21更大的航程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優勢。而B21雖然較B2更小一號,但由於傳感器技術和彈藥性能的進步,單次出動的效率反而會超過B2,更不用說它在出動率上的優勢了,再加上維護等方面降低的成本,美軍會更傾向於使用B21,而非B2了。


紫龍防務觀察

b2已經完成了其歷史使命,也是拖垮蘇聯的最後一根稻草(蘇聯死的早了點,不然b2就是最後一刀)。美蘇對抗時期,如何滲透破壞對方的戰略核設施是雙方的最終目標。蘇聯想法比較暴力,直接彈道導彈上路,所以美國搞星球大戰搞反導。美國傾向用轟炸機突防,早起是b1b,但是面對雙三的米格用途不大,所以有了隱身的b2。b2的出現讓蘇聯花了巨大代價的國土防空軍成為一個廢物,如果要應對b2的突防,必須更新大量的雷達導彈和戰機,這些費用將遠遠超過b2的投入。

但是隨著蘇聯解體,強大的b2忽然沒有了目標,中國漏洞百出的國土防空完全防不住b1b,用b2完全是浪費。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米波雷達的更新,b2對於目前的中國已經不再是碾壓的了,所以美國有新的戰略計劃。不過b21並不是用來代替b2的,其主要替代的是老將b52和b1b。b2應該是另外一個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