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海同祭,“雲端”寄相思

隔海同祭,“雲端”寄相思

隔海同祭,“雲端”寄相思

福州市馬尾區長安村的志願者為海外僑胞進行“代祭掃”服務。(長安村僑聯供圖)

東南網4月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吳洪) “清明祭掃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文化傳承。鑑於當前疫情形勢,為了海外鄉親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今年的清明節,我們倡導以文明低碳的方式,寄託哀思、緬懷親人。”

臨近清明節,福建省海外聯誼會、省僑聯向廣大海外閩籍鄉親發出了一封倡議書,提倡採用撰文追憶、網絡祭掃、委託僑聯“代祭掃”等綠色祭掃方式隔海同祭,獲得廣泛響應。許多閩籍海外僑胞“雲端”追思先人,沿襲傳統文化,感受家鄉的溫暖。

網絡祭掃不忘根

“這張老照片是母親和我第一次合影,珍藏在我身邊整整60年了……母親永遠地留在故鄉那一方淨土裡,給我留下了一大筆終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受疫情影響,原定3月25日回長樂祭拜母親的美國福建同鄉聯合會名譽主席陳榮華取消了行程,寫下一篇紀念母親的短文《一張老照片》,併發到福建省“雲祭掃”平臺上。

“雲祭掃”是我省依託“華人頭條”APP打造的海外僑胞線上祭拜服務平臺。點開“雲祭掃”,陳榮華為母親建館、發祭文,隔海寄託對母親的感恩追思之情。“以往,每年清明節我都要回鄉祭祖,今年因為疫情沒有回來,透過網絡祭奠母親。雖然方式變了,但對母親、對家鄉的情感不會變。”陳榮華深情地說。

為了滿足閩籍海外僑胞的祭掃心願,我省已陸續開通多家網上祭掃服務平臺。隔著東海,日本閩南文化交流協會會長柯玲娜透過海外僑胞線上祭拜微信公眾號“e拜拜”,傳遞對父親的思念。

“在屏幕前為父親點一份閩南小吃,奉上一杯清茶,種種過往彷彿就在眼前。”柯玲娜告訴記者,“e拜拜”是由福州市傳統文化促進會打造的網絡祭拜平臺,按照福建不同地域推出特色祭品,如光餅、碗糕、清明粿等。這讓身在異鄉的她倍感親切,也彌補了無法回漳州祭掃的遺憾。

行之愈遠,鄉情愈濃。據統計,自3月中旬上線以來,截至4月2日15時,“雲祭掃”平臺累計訪問量已突破110萬人次,“e拜拜”的點擊量也已破萬。

“清明祭掃的方式越來越生態,透過‘雲端’,慎終追遠的傳統也會一直延續下去。”福州市傳統文化促進會會長鄭煒表示,海外僑胞線上祭拜服務平臺開通後會持續運作下去,打造為海外遊子尋根溯源的一座橋樑,也讓更多年輕的海外閩籍僑胞瞭解根之所在。

貼心服務暖僑心

除塵、獻花、行禮……清明節前夕,穿著紅色志願者馬甲,福州市馬尾區長安村村民宋美榕與10多名志願者一起,替村裡旅居海外的僑胞祭掃先人。“代祭掃”的過程透過微信向後者直播。

“謝謝你們幫忙‘代祭掃’,消除了我們旅途中可能遭遇的感染風險,更讓我們感受到家鄉同胞的溫暖。”長安村僑胞林晉佑在美國紐約的家中,與家人一起觀看了整個祭掃過程。

原本,林晉佑已買好機票準備回鄉。但國外疫情突起,迫使他不得不退票。然而,清明祭祖的習俗,又讓他始終記掛在心。

“沒想到,村幹部主動通知我,可以幫助我們‘代祭掃’。第一時間我就發出了委託申請,看到他們那麼細緻、認真地逐一祭掃祖陵,心裡的一塊石頭也落了地。”林晉佑感嘆地說。

長安村旅居海外的僑胞有上千人。“今年,許多僑胞因為疫情不能回來,我們第一時間通過微信群告知華僑可以‘代祭掃’,並開通專線,讓他們可以通過電話或網絡平臺預約,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宋美榕說。

吾心安處是故鄉。連日來,為了讓海外閩籍鄉親安心居家防疫,我省各地僑聯都發出了文明祭掃的倡議書,建議除了網絡祭掃、委託僑聯“代祭掃”外,還可以通過講先人故事、書寫寄語、製作思念卡等別樣方式,遙寄追思、緬懷先祖。

文明祭掃的倡議,得到了海外閩籍鄉親的普遍支持與熱烈響應。“往年清明節,全球1萬多名鍾氏鄉親要回長汀祭祖。如今,大家響應倡議書,改為同時在各地宗祠共同祭拜。”長汀鍾氏宗親會會長鍾富泉說,雖然身處不同地域,但同樣的血脈,讓彼此的心始終緊密相連,“只要心中有對先人的感懷,不拘於用哪種形式祭奠”。

旅居比利時的閩籍僑胞郭依琛表示,綠色低碳的祭掃方式既簡單又環保,能讓年輕一代僑胞更直觀、更方便了解中華傳統文化中弘揚孝道、敬老尊賢的思想內涵,並一代代更好地傳承下去。“即使不考慮疫情的影響,文明祭掃也值得推廣。”郭依琛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