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公式:中小学教师要客观看待俞敏洪的“痛斥”

三个公式:中小学教师要客观看待俞敏洪的“痛斥”

近期,一段俞敏洪“痛斥”很多中小学教师没有能力教好当代学生的视频在网上引起了大家的热议。按照惯例,我们这群吃瓜群众在舆论中也分为了两派:“挺俞派” “挺师派”

“挺俞派”说,俞老师不愧为新东方创,敢于直击时弊,痛陈当前中小学教师队伍“不学习”要害,不愧为我们的偶像,对得起我们的崇拜。“挺师派”则说,愈敏洪是“屁股决定脑袋”,多次针对公办中小学教师发表过贬低攻击之辞,实则是为了制造焦虑,推销其辅导机构,大有舆论操弄之嫌。

出于对教育行业的关注,立哥也专程上网搜索观看了该 “痛斥”视频片段。由于并不清楚俞敏洪老师直播的上下文环境,所以只能“就词论词”,并提出以下三个观点:


一、“积累”和“释放”并非“a xor b”(异或运算)。

三个公式:中小学教师要客观看待俞敏洪的“痛斥”

俞敏洪老师在视频谈到了“积累”“释放”的关系,并强调“光是积累而不释放,则无法体现价值。光是释放而不积累,则自己会空空如也”。——立哥认为,这显然有为了演讲夸大焦虑之嫌。实际上,世界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积累”和“释放”也更不会出现两极分明的情况。而更多的情况会是:“积累”得多一些,或者“释放”得多一些而已。进一步而言,“积累”和“释放”反而是相互成就,“积累”是为了“释放”,“释放”更会要求自己去“积累”,并不会使得自己“空空如也”。


二、“不读三五本书”有点“F = ∑ f n”(盲人摸象)。


三个公式:中小学教师要客观看待俞敏洪的“痛斥”

据国内研究机构发布的《2019年中国数字阅读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人均阅读量达到7.99本,其中纸质书4.67本、电子书3.32本。退一万步讲,就算中小学教师完全不爱学习,出于工作原因每年至少会也读4本(每学期有教科书、教参书),可见,俞敏洪老师讲的“中国很多中小学教师一年都不读三五本书”,恐怕也只是其主观判断。不过,值得深思的是:大家明明都知道,教师是通过书本“传道授业解惑”的,为什么还倾向于认为教师“不读书”呢?进一步而言,为什么认为是“中小学教师不读书”呢?立哥分析,这除了“剧情反差”的需要之外,也许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中小学校园环境相对封闭,外界了解认识中小学教师的渠道有限。目前,社会对中小学教师群体的了解大多是基于媒体、学生、家长等,再加上校外机构的“超前教学”,使得中小学教师的“不读书、不会教书”形象更加异化,这值得我们全社会认真审思。


三、以“痛斥”为镜方为“++++”(正电荷才有正能量)

三个公式:中小学教师要客观看待俞敏洪的“痛斥”

其实回看整个视频,立哥认为,俞敏洪老师总体上“多读书、多学习、多表达、多释放”的立意是没有问题的,其想表达的客观意思也应是:很多中小学教师并非不读书,但也许缺乏课本以外的研究与涉猎,不能更好地支撑当下教学。所谓的“痛斥”也许只是

媒体对俞敏洪老师“放大”片面事实的“再放大”而已。不过俗话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面对此类“痛斥”,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可不必为意,淡然处之,做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痛斥”为镜,做到“积累”与“释放”并重,沉下心来提升自己和展示自己,逐步扭转这种对“中小学教师”的不良偏见,为共建师道尊严贡献自己应有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