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魚紋葫蘆瓶:從仰韶文化聖地發現中國最早的谷芽酒!

當一個民族發展到一個節點,除了需先進文化塑造文化自信,更需從源頭文化中發掘不竭動力,若想做到這一點,繞不開史前文明的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如一縷曙光,照亮了華夏文明滾滾向前的長河。

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本質上就是創新,是面向時代的一種創造,是在創造中推陳出新。來自“仰韶文化聖地”的仰韶酒業,懷揣著傳承創新先進文化使命,把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都“釀”進了陶香酒裡,用匠心精神講了一個好故事,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民族文化的軟實力、影響力。虔誠回望7000年仰韶文化,聚焦陶香美酒,重塑動力,期待下一個戰略十年。為此,特策劃該系列,以作思考,以饗讀者!

解讀魚紋葫蘆瓶:從仰韶文化聖地發現中國最早的谷芽酒!

酒,在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中,不僅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存在,還是一種文化象徵,自產生以來,便與政治、文化等緊密聯繫在一起,讓中國的歷史文化變得五彩斑斕,並在世界上獨樹一幟。

有關酒的起源,歷來眾說紛紜,“儀狄造酒說”“杜康造酒說”,現在大家比較認可且有實物考證的說法是——早在遙遠的上皇時代,就出現了許多有關酒、酒文化的記載,併成就了許多歷史文化佳話。

從歷史上看,“三皇五帝”的上皇時代,恰好屬於仰韶文化時期,由此可見,事實上,國酒文化起源於7000年前屬於史前文明的仰韶文化時期。

今天,我們若要探討追溯國酒文化之源,卻繞不開“仰韶文化聖地”的三門峽澠池。

仰韶文化遺址的首次發現,讓澠池揚名於世

澠池位於豫西丘陵,西與陝西相望,北眺山西,東與十三朝古都洛陽的新安縣搭界。

從澠池縣一路向北,有一座海拔近2000米的韶山,而在其山腳下,有一個叫“仰韶”的村子,因仰望韶山而得名。

澠池之所以能在近代揚名,還得從1921年說起,一個來自瑞典人安特生的偶然到來,讓澠池和仰韶村的命運,發生了一個驚天改變。

安特生,何許人也?瑞典的一個考古學家,在西方頗有名氣,在古文化考古研究上,建樹頗多。

有一天,安特生帶著助手袁復禮,到澠池進行地質考察,幾鏟子下去,竟挖出了一些有紅色圖案的陶器、陶器碎片。

後來,經專家研究考證,這些陶器、陶片屬於新石器文化,大約距今7000年至5000年。

再後來,這片北依韶山,三面環水,長不足1000米,寬約300米,面積約30萬平米的區域,被命名為“仰韶文化遺址”。

原本,安特生萬里迢迢來到澠池,初衷是為了證明“中國沒有石器時代”,並坐實西方的“中華文明西來論”這個觀點。

然而,讓他目瞪口呆的是,一次不經意的一個發現,卻驚人地扒出了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的“冰山一角”,在震驚國際學術界的同時,更是讓中國歷史向前推了數千年。

兩年後的1923年,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所著的《中國遠古之文化》正式發表,正式確認了中國有石器時代,並把距今5000年至7000年的仰韶文化認定為中國史前的新石器文化。

解讀魚紋葫蘆瓶:從仰韶文化聖地發現中國最早的谷芽酒!

澠池仰韶文化遺址的偶然發現,對中國的歷史考古來說意義重大,不僅是中國考古史上第一個被正式命名的遠古文化體系,還開創了我國近代田野考古學的先河。

自那後,澠池便成了中國考古界心中的“聖地”。

從仰韶文化遺址的考古中,發現了中國最早的谷芽酒

既然是重大的文化遺址,必須要用事實說話,比如,是否有大量的出土實物,尤其是否有學術研究價值的文化符號。

隨著仰韶文化遺址考古的不斷推進,彩陶、生活用器等眾多遠古文化國寶逐漸被髮掘出來,得以重見天日。

其中,讓人驚喜的是,在澠池、洛陽、鄭州等眾多仰韶文化遺址裡,還發現了有關酒的文化遺存,這是7000年前仰韶先民們的傑作,這無意中觸摸到了中華酒文化的源頭。

據有關資料記載,有佳泉之地,必有佳釀;依山傍水之處,盛產好酒。

古老的黃河流域,不僅孕育出了遠古文明,也把中國白酒文化的發展,帶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考古專家們從仰韶文化遺址中證實,仰韶先民的居住生活區,不是近山就是臨河,這些地方便於家牧漁獵,取火容易,取水方便,更利於人類的繁衍生息。

此外,氣候適宜,物產豐富,也是釀酒所必需的條件。而仰韶文化時期,農業的繁榮,糧食的剩餘及居住環境的優越,已具備了釀酒所必要的條件。

業內考古專家認為,釀造谷芽酒的工藝流程,需要浸泡、發芽、糖化、發酵等四道程序。

在對仰韶一些遺址進行深入研究後,考古學者們發現,在仰韶文化中可復原的釀酒程序,至少包括糖化、發酵兩道程序,從這一角度來看,早在7000年前,聰慧的仰韶先民們,已掌握了最古老的釀酒技藝。

自仰韶文化遺址被發現以來,諸多考古的成果證明,早在仰韶文化時期,中國的釀酒活動已經開始活躍起來,釀酒技術也開始萌芽、發展,並迅速在各個部落裡傳播開來。

最近,著名考古學者、斯坦福大學劉莉教授的團隊,在對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瓶進行植物殘留物分析,並通過對澱粉粒和植硅體化驗後,發現了仰韶先民們釀酒的直接證據。這也說明了,早在7000年前,仰韶先民們便用以黍為主要原料,摻和薏苡和山藥等塊根植物,釀造出了中國最早的谷芽酒!

“他們在仰韶文化時期的陶器中,找到了澱粉顆粒殘留物,通過檢測,這些殘留物有明顯的缺坑(和發生在釀酒過程中的情形吻合)”——斯坦福大學的考古研究人員、博士生王佳靜

“這些發現從科學的角度,也佐證了中國的釀酒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時期。” ——著名考古學者、斯坦福大學教授劉莉

除了發現釀酒的殘留外,考古學家在實地考古中還發現,在幾乎所有仰韶文化遺址中,都有大量彩陶酒器出土,這也充分證明了,早在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不僅釀酒活動十分普遍,而且飲酒活動也變得很流行。由此可見,仰韶文化時期是最可信的中國酒文化源頭。

解讀魚紋葫蘆瓶:從仰韶文化聖地發現中國最早的谷芽酒!

7000年後的今天,不忘初心的仰韶人產品創新從藝術中問道,以極致匠心致敬經典美學,位7000年前仰韶先民的普遍用具(酒具)——彩陶魚紋葫蘆瓶賦予新的時代價值,打造出了彩陶坊地利洞藏系列!關注“豫酒豫香”,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解讀國寶美器——彩陶魚紋葫蘆瓶。(供稿:仰韶酒業;編髮:趙偉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