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我们真的该追求月亮吗?《月亮与六便士》书评

本书作者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 萨默赛特·毛姆的以画家高更为原型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1919年。


【阅读】我们真的该追求月亮吗?《月亮与六便士》书评

毛姆

内容简介

思特里克兰德是个在伦敦做事的证券经纪人,他有一个富裕和美满的家庭:妻子漂亮,爱慕虚荣,两个孩子健康快乐。按理说,他应该满足于这种人世的快乐才对,尽管这种生活未免庸俗和平静。但是,就在他们婚后的第17个年头,他突然离家去了巴黎,抛弃了在外人看来很好的事业和家庭。就在人们以为他的出走是因为有外遇的时候,人们发现的事实却是:他原来只是为了画画。

这时的思特里克兰德没有任何的绘画基础,他只是爱好画画而已。在外人看来,他简直疯了,他的生活开始变得窘迫,几次险些因饥饿和疾病而死。他画的画也完全不像个样子,总是在原有的事物上进行破坏,除了有个蹩脚的画家伯朗士-施特略夫把他当成上帝外,任何人都不会买他的画,事实上他也从不轻易卖画。

他不停地流浪,最后来到了塔西提岛,与一个土著姑娘爱塔结了婚。这时的他看起来似乎很知足,他有了一个土著人做妻子,他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地方,他每天都在那里作画。但不幸的是,不久他就感染了麻风病,在他病逝的前一年,他成了瞎子。爱塔一直照顾着他,直到他完成了自己的巨型壁画,身体溃烂而死。他的妻子依照他的遗言焚毁了挂满壁画的屋子,甚至没有留下一根木头。

【阅读】我们真的该追求月亮吗?《月亮与六便士》书评

我的感悟

毛姆在叙事上采用了第一人称,由一个普通的作家“我”的视野,去探寻思特里克兰德的轨迹。这种写法说不上新颖,但用在这里,别有意趣,锦上添花,可以说,文体两开花。因为采用这种叙事方式,避免了读者直接从上帝视角对主角的生活一览无余,而是只能通过一些或直接或间接地窥视来揣测主角的想法,推探主角的形象,这看起来是为本书的叙写套上了枷锁,实际上却避免了很多琐碎的交代和铺陈,使作者能摆脱束缚,用笔端的文字更好地表达心中所想,也使得思特里克兰德的形象更加神秘而超脱,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再者,这样的叙述由平凡的“我”展开,本身就代表了深处社会机器运转中庸常的我们,“我”对思特里克兰德一步步的了解甚至理解,本身就是以一个常人的观念,不断地靠近思特里克兰德,试图了解另一种特别的思维的过程,这本身就更有助于阅读。

【阅读】我们真的该追求月亮吗?《月亮与六便士》书评

接下来谈谈我对于这本书内容的感悟吧。

月亮和六便士如何抉择?天才是否无法用道德评判?

不知道为什么会有很多人把这本书看作在叙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天才与庸人的差距,艺术与社会的不可调和,我觉得没意思,我更愿意把这本书看作对“我”的存在的追问。

男主本来是一个中产阶级,有一个爱他的、美丽的、喜欢结交文人的妻子,有两个可爱的孩子,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在伦敦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他的生活让大家都羡慕。可是有一天,他好像突然变了,留下简单的字条后便抛妻弃子,流浪他乡,为了画画儿放弃了原来舒适的一切,他放弃了地位、金钱、亲情、友情、爱情甚至人性,他突然就对艺术着了迷。他不在乎任何人的任何看法,不在乎任何现实世界的准则。他根本不在乎康德怎么说,实话说,他变成了一个人渣。他衣冠不整发须不理,张口闭口就是国骂,四处混吃混喝也不知道赔个笑脸,远在伦敦的妻子伤心欲绝,他不在乎,说一点儿也不再爱她,包括孩子。

善良的施特罗夫独具慧眼把它奉为天才,从不计较他的刻薄冷漠、冷嘲热讽,为他提供一切帮助和照料。在这个可怜又可恨的流浪汉生了重病危在旦夕却无人关心时,施特罗夫苦口婆心说服妻子,把他接到家里照料,可他不仅没有一句感恩之词,还强占了施特罗夫的画室,甚至抢走了施特罗夫一生挚爱的妻子。可他并不爱她,只把她当作画画的模特,把她疯狂的爱看作控制欲,一走了之。伤心欲绝的施特罗夫夫人服毒自杀,他说他不在乎,他说那是个精神不健全的女人,她明明可以再回去和施特罗夫一起生活。

他不惧怕任何东西,也从不向任何人袒露真心。在马赛在船长的帮助下逃到大溪地后,他对热情的当地人还是一概的冷漠刻薄,为了生活娶了深爱他的当地人艾塔后,生活起居全靠艾塔照料,对一切充满了不信任。他这样评价深爱他的妻子,“女人真是奇怪的动物,你可以像狗一样对待她们,你可以揍她们揍得你两臂酸痛,可是到头来她们还是爱你。当然了,基督教认为女人也有灵魂,这实在是个最荒谬的幻觉。”他用恶去回馈别人不加一丝杂念的善,而且没有丝毫的愧疚。他真正关心的只有他自己,绘画甚至只是他表达自己的方式,他从来不屑于展示和出售他的画,更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当他临终前终于画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时,却吩咐妻子把它烧掉。


【阅读】我们真的该追求月亮吗?《月亮与六便士》书评

高更的画

我不评价他的所作所为是否负责任,是否值得——有意思吗?!

我想知道的是,在决定踏上这条道路时,他在想什么?在画画时,他的感受是什么?在画完最后的那幅画时,他看到了什么?

我不知道。我不可能知道。

但我想,他想的,是自我,是生命。

他本是轰鸣运转的社会机器中的一枚螺丝,日复一日有条不紊地运转着,可是有一天,他的自我意识好像突然觉醒了,他不甘于把自己独立的生命交付于人类社会这个整体,他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自我的价值。自我。纯粹的自我。脱离一切血缘关系、社会道德、生活习惯,不在乎任何看法、任何环境。他决绝地去了,去追求艺术,追求自我对生命的完成。他不甘心做庸常俗世的一具行尸走肉。他要探求生命的真相。我还太小,我还没办法很好地表达那种特别的感受,但我相信,他看到了,并且把这种感受,画了下来。


【阅读】我们真的该追求月亮吗?《月亮与六便士》书评

高更的画

在我眼中,“思特里克兰德当然没有低头去捡满地的六便士,却也没注意到天空中的月亮,他的发现仅止于“自我”——追赶上他的并非命运的烈马,而仅仅是他真正的“自我”。这个“自我”突然从无意识的海洋中浮起,并逐渐扩大、耸起为一座冰山,吞噬了由他此前所有无意识观念与认知组成的那个人,正是这种对“自我”的陌生化效应促使他逃离。思特里克兰德飞也似地从伦敦逃到了巴黎,从巴黎直抵重组其灵魂的大溪地”。

书中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大概是说,当一个备受瞩目英气勃发的将军解甲归田,人们会发现他不过是个可笑的老头儿。可见“身份”的魔力,蒙蔽了大多数人的双眼,人们一生试图改变自己的身份,爬向“更高”的身份。可是没有人思考过,这些所谓身份,意义何在?“我”到底是什么?其实没人知道。身份是通向自我的一种束缚,或许只有丢弃一切身份,才是解脱之途。

【阅读】我们真的该追求月亮吗?《月亮与六便士》书评

保罗·高更

自我,自我,自我。这个概念被人所耻笑。我们从小被教育不能自私,要懂分享,讲礼貌,为他人着想。课本上写着,我们是老师的学生,父母的子女,同学的同学,邻居的邻居……从小到大,我们被灌输一系列道德观念,一系列身份标志,其实这就是社会在把我们同化。只是我们那时候还太小,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人类寻求自我的本性从一开始就被压抑,我们不断学习,面对社会机器,我们没有反抗,甚至没有察觉,我们就已经被体制化了,成为一个群体的一部分,其实再无自我可言。所以啊,当我们一页一页地翻下去,我们会看到追求梦想,追求自我的思特里克兰德好像越走越歪了,我们对他喜欢不起来,或者羞于表达对他的喜欢。他的行为多少让我们感到不适。“经由社会灌输给我们的观念、常识已经变成了我们的无意识,我们信仰着并以这无意识作为指导我们行动的准则。大卫·华莱士说:“你信仰的任何其他事物都会将你生吞活剥。”因为这里的“其他事物”是真正“自我”的“他者”,真诚地信仰“他者”只会将“自我”导向毁灭。”

我不能说这有什么不好,毕竟这是社会和平稳定,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铁律,事实需要乌合之众,需要没有自我的我们,我不能高声大喊,思特里克兰德是对的。从社会伦理上看,他抛妻弃子,促成了情人的自杀,他无情无义,把女性当作工具,他尖酸刻薄,把关心他的人刺得体无完肤,他和社会格格不入,如果全世界有百分之一的都像他那样,那么这个社会将无法运作,甚至思特里克兰德也无法创作。但是人类文明,毕竟需要艺术,需要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来发展,这些东西,从哪里来?自我。自我又一定对吗?呵,什么是对?没人能定义。

【阅读】我们真的该追求月亮吗?《月亮与六便士》书评

其实这书,更让我思考我生命的意义,也想到了《朝闻道》里最后那一句话。还是引用一段原文。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薄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事实大概是我们都做不了思特里克兰德,但至少,我希望我们都能活得遗世独立,不是像书中其他人那样庸常无味。

如果一定要提到月亮与六便士如何抉择,天才是否总是背离道德等问题,请允许我回答:这实在是个无聊透顶的问题。

我是一只【正义的小眼睛】,今后会持续更新各种优质内容,请关注我吧!

你对《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又有什么看法呢?请把你的观点发表到评论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