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還有一個名字,你們知道嗎?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並且專門把這一天定義為傳統節假日,在這一天我們可以進行掃墓、踏青等活動。

清明節還有一個名字,你們知道嗎?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古代的祭祀的日子並不是清明節這天,而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這一天叫寒食節。又因為它是冬至之後的第一百零五日,所以又叫“一百五”。直到現在,在老家的人們也還是言傳著這樣的稱謂。傳統這三天禁火是餳,也就是說要吃涼的食物。

清明節還有一個名字,你們知道嗎?


在古代的“一百五”與“寒食節”一致,如《荊楚歲時記》中對寒食節物風俗的記載: “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據歷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後來寒食一般固定在清明前一日,按曆法通常是冬至後的第一百零六日,於是“一百五”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節日。

清明節還有一個名字,你們知道嗎?


亦簡稱“百五”,如陸游《小舟遊西涇度西岡而歸》:“小雨重三後,餘寒百五前。”

關於寒食節,還有一個故事流傳。

相傳這是源於晉中而傳遍全國的節日之一。起因是春秋時期晉國功臣介子推在綿上邑(今介休)被焚而死,晉文公深感悲痛,下令全國在這一天不準生火做飯,用乾糧或冷食充飢。秦漢以後,逐步成為地方風俗並向外擴散。唐宋時期,有許多文人學士利用寒食節來謳歌介子推“不言祿”的高風亮節。同時,因清明節前二日正好與“一百五”(冬至後的105天)相吻合,故民間又把寒食節作為冥婚配幹喪或暫厝合葬的鬼節日。唐代詩人姚合曾在《寒食》中寫道:“今朝一百五,出戶雨初晴”。直至明清時期,各地仍延續寒食節餐飲冷食的習慣,用以追念介子推。再是,這一天可以隨便興工動土,民間拆房建房或修橋鋪路時,都要事先在這一天挖挖土地、剷剷牆,以示工程已經開始,待日後正式興工時,別的神靈也不會干預。

中華民國建立以後,寒食節吃冷食的傳統習俗漸漸消失。但冥婚、合葬等習慣一直流。

清明節還有一個名字,你們知道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併,主要是祭奠祖先和遷移墳墓,破土興工的習俗已經失傳。

這下你知道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