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獻公西出隴山

公元前384年,史稱東周安王十八年,也是秦獻公元年,這年秦獻公四十歲,不惑之年方登大位,報復得展,向西一舉滅狄,置鎮狄道,設治所於洮河東,故稱臨洮;向東遷都櫟陽城,與魏國爭奪河西之地。

秦獻公西出隴山

這是秦國西拓東進的一小步,卻可謂是中華民族向外拓展的一大步,是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兩大民族形態攻守異位的標誌。這一步把秦國版圖拉大,把戰場推到了敵方世居之地,把都城置於近敵之處,展現的是進取的雄心,是里程碑意義的事件。秦獻公之前,漢族勢力限於隴山天然屏障,隴山以西千百年來都是戎狄等遊牧民族的盤踞之地。

秦獻公西出隴山

不據天險能把洮河東隴山西的土地納入秦國版圖實屬不易。有險固守得勝彰顯的是鬥爭策略高明,無險固守彰顯的是軍事實力強悍與高度政治自信。洮河東築城就意味著把國家邊界放在了無險可守之地,直面西北方向的威脅,沒有過硬的軍事實力會守不住,守不住的後果是不斷損耗國家力量,後來的歲月裡就開始直面更強的月氏和匈奴的威脅。雖然只向前推進了幾十公里,沒有實力做支撐萬萬難做到。

秦獻公西出隴山

此次成功西進意義非凡,起碼證明在直接對砍的戰爭中,秦國有了優勢,在隴山西,洮河東立了一座,既昭示國威君威,也是立了個靶子,成了被劫掠的首選之地。後來的種種爭鬥多出此地,直至漢武帝時奪得河西走廊,此地才算徹底歸併,可見無險可守時,西出一步何其艱難哦。秦獻公曆史上不甚出名,但所成之功對家國民族後期發展影響深遠。

秦獻公西出隴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