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能否告别死亡的命运?|《新闻编辑室——报业的衰落》

明天会是报纸的最后一期吗?

报业的衰落,

带来了怎样的考验?


报纸能否告别死亡的命运?|《新闻编辑室——报业的衰落》


The Newsroom: Off the Record


腾讯视频搜索

《新闻编辑室——报业的衰落》可看完整视频




影片简介


丹麦人对他们国内的主流小报 Ekstra Bladet(简称EB)颇有微词。这家小报一直以来因其脱离事实、不道德的报道和为吸引眼球哗众取宠而饱受诟病。他们追逐丑闻、窥探名人私生活并无所不用其极地夸张报道。
然而, 这份拥有百年历史的报纸已经在丹麦媒体界占据一席之地。尽管丹麦人对此仍持保留意见,EB 在承担

“社会监督”“平民代言人”的角色时仍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报纸能否告别死亡的命运?|《新闻编辑室——报业的衰落》


本部影片深度追踪并刻画了这家报刊最为动荡不安的岁月,充斥着那段时间的是饱受争议但又左右舆论的报道,和对其社论立场的强烈抨击。


影片中我们得以窥见报社的员工每天身陷道德困境时,如何兼顾编辑的要求和期望。我们通过头版之争来观察报社的记者们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用创造性的、别出心裁的手法检验那些说教的政客自身的道德水平。
我们从主编办公室的内部视角跟踪丹麦媒体界最受热议的案件之一——索马里人质案。EB对此案的报道吸引了对丹麦人质的大量关注,同时也带来了严厉的批评。为了拿到人质、船业巨头和作案人等各方的采访,报社和总编保罗麦迪逊是否做得太过火?他们只是想不计代价地卖掉更多的报纸,还是背后有着更高的使命?

报纸能否告别死亡的命运?|《新闻编辑室——报业的衰落》


在表象背后,另一个戏剧性的事件正在展开:EB遭到了读者的抛弃,印刷版的发行量暴跌,形势岌岌可危。为了挽救EB,报社必须做出一系列艰难且必要的决策,如实施裁员和内容革新。影片讲述了在这种极有可能导致EB印刷版停刊的严峻形势下,总编辑保罗麦迪逊带领报社进行的一系列努力。

《新闻编辑室——报业的衰落》这部影片讲述了一家老式小报被迫适应当代社会的故事,披露了媒体在新闻报道、丑闻跟踪和追逐轰动效果时的竞争,也展示了一个可能即将画上句号的媒体时代。


媒体评论


★★★★★
“一部杰出的电影”

Niels Lillelund –Jyllands-Posten


★★★★★

“发人深省, 侵入性的忧郁而有趣”

Niels Lind Larsen – BT


“不可思议地侵入式拍摄”

Anders-Peter Mathiesen – EKKO


“让人着迷的双重刻画”

Uffe Paulsen –Soundvenue


★★★★★
“爆炸新闻: 这是一部好电影”

Morten Vejlgaard Just – FilmZ


★★★★
“相当有趣”cphculture.dk


★★★★★
“有力,充满智慧,制作精良”

AstridMaan Thomsen – CinemaOnline


★★★★★
“对丹麦最具争议性的报纸的令人兴奋的洞见”

Michael Madsen – Avisen.dk


背景信息


Poul Madsen,生于1962年3月31日,是 EkstraBladet 的总编辑,也是这部电影的主角。1988年,毕业于位于奥胡斯的丹麦传媒大学。同年,他成为TV2丹麦二台的一名记者,TV2丹麦二台是全国电视台。工作13年期间,他晋升为欧登塞主报刊的总编辑,之后成为哥本哈根 TV2 Nyhedern 的总负责人。之后,他投身于Ekstra Bladet,也就是我们熟知他的地方。2001年,他成为该报刊的总编辑,并为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06年,Poul Madsen 离开 Ekstra Bladet,成为24小时自由杂志的总编辑。一年后,他再度回到Ekstra Bladet,一直到现在都是总编辑。

Poul Madsen 经常参加公共辩论,目前是TV2丹麦二台辩论节目 Presselogen 的常客。他也经常活跃在社交媒体中,尤其是推特,这一点在电影中也可看出。

Ekstra Bladet 一开始作为 Politiken’s Ekstra Blad 名下的 Politikan 的补充,于1904年发行了第一份刊物,只有一小张。第二年,从Politiken中独立出来。20世纪60年代,其总编辑 Victor Andreasen 见证了报业革命,这也为随后的编辑标准奠定了基础。
浮躁的读者与发行的数量近来成为最常被辩论的话题。数字媒体的传播速度再次印证了丹麦以及世界各地在这一领域的变化趋势:日报正在日趋衰弱,Ekstra Bladet 的读者也在大幅减少。在其鼎盛时期20世纪70年代,有25万的日发行量,而现在只有5到6万。


导演阐述


Mikala Krogh与报纸的故事


报纸 Ekstra Bladet 的宣传海报布满了大街小巷,而我也一直对新闻记者背后的故事充满好奇。


我出生在一个新闻世家,每天都有五份日报送到家中。我的父亲是一家社会日报的总编辑。在我童年时代,家中就用了各种办法来保留报纸。于是,我从小就认识到,只要搬家,首当其冲要解决的便是报纸。由于我们家没有那么多空间放报纸,父亲不得不放弃。那一刻,我看见了社会的痛和个人的痛。

报纸能否告别死亡的命运?|《新闻编辑室——报业的衰落》


于是,我希望通过一部电影,来讲述新闻记者与报业。我希望提供一个视角,不管是好还是坏的,来让大家了解这个相对封闭的世界,让丹麦人对新闻业多一点了解。

2011年,报纸销量下降,报业面临越来越多批评的声音,我决定拍摄这部电影。

我选择 Ekstra Bladet 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这个报社诞生了很多有名的新闻记者;另一方面,他们对外十分低调,不会谈论关于自己的故事。我觉得关于后者,我们可以开展很多有趣的讨论。


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我终于可以带着我的摄像机走进这家报社。很巧的是,我在报社的那段时间,恰好是被称为“报业史上最混乱”的一段时间。于是,我见证了期间大多数的精彩故事、重大裁员,以及编辑们的挣扎与探索。

我希望拍摄这样一部电影,它能够在人人都谈论新媒体的时刻,给大众一个独一无二的视角,去了解新闻记者的日常工作以及工作方法。这也给我们机会来思考,如果读者们不再为新闻付费,这会对民主产生怎样的影响?


精选影评


《新闻编辑室–报业的衰落》对媒体行业的意义



一个毫无经济前景可言的报纸市场、不断衰退的广告量和来自数字媒体的激烈竞争——这不是丹麦的一个地方问题或国家问题——它是一种可以威胁到民主争论以致民主本身的全球趋势。

《新闻编辑室–报业的衰落》已经成为媒体界内外人士的热议话题。这部影片聚焦于纸媒近年来面对的主要难题之一——新闻载体从传统(印刷)媒介向数字平台媒介的嬗变。


报纸能否告别死亡的命运?|《新闻编辑室——报业的衰落》

从发行策略的角度讲,该影片有可能会为媒体界就此展开的公开讨论奠定基调,并且极有可能成为具有教育意义的教学素材。

这部影片对于纸媒的编辑决策和工作流程的独特见解引发了人们对于新闻业、媒体道德和印刷媒体自产危机的争辩和讨论:对于媒体内容的质量,我们有多少期待?对于媒体手段,我们能有多高的容忍度?纸媒是否已经大势已去?它们是否本应预见自身的衰亡?

没有人比媒体本身更适合或更渴望讨论当下的媒体和新闻业,因此这部影片很有可能借助媒体从业人员的关注而得到广泛传播——特别是那些身陷媒体困境中的记者。


这种关注可以通过建立与媒体业界网络的紧密联系来实现,同时把影片中所提到的三大问题置于一个更大的国家背景之下:作为媒体使用者,我们是否可以对媒体有所要求?有什么样的受众就有什么样的媒体吗?将来我们想要什么样的媒体?

报纸能否告别死亡的命运?|《新闻编辑室——报业的衰落》


这一讨论应该在专门对媒体放映中得到媒体研究者、政治家和媒体代表的支持。我们应该对这一讨论进行设定,使其在相关的国家背景下也能保持影片的主题,如此,影片即可以在各种平台和网络中得到讨论。

就影片本身所涉及的领域而言,该片在发行时也特意聚焦在这种媒体境况之上,从而为其他媒体组织从宏观层面上探讨媒体危机提供了一次绝佳的契机——避开谈论他们自身的问题——因为没有任何编辑想要把他自己的问题公之于众。

同样,这部影片也有成为教学素材的巨大潜力——可以被引进中学的媒体课堂等等。这部影片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因此教学的重点可以放在媒体在不同时代对于新闻的影响以及欧洲媒体集团的改革等方面。


影片主要人物


保罗·曼德森


报纸能否告别死亡的命运?|《新闻编辑室——报业的衰落》


丹麦最大型小报媒体《号外报》(简称EB)的执行主编,根据新闻法对EB负责。自2007年4月起任《号外报》负责人。近几年他的主要重点是将《号外报》的新闻编辑室打造成为世界上最现代化的新闻中心之一。除此之外,他创造了一个非常成功的付费内容数字化平台,名为 EKSTRA。


保罗今年53岁,1988年就读于丹麦新闻学校,并在1988年5月参加了TV2的筹建,由此开启并发展了自己在电视台的职业生涯。2001年5月被JP早报/AS政治报选聘担任《号外报》的新闻主编,并负责调查新闻业的发展。五年后,他被要求在同一团队内建立一个全新的免费杂志,被称作《24小时》。在2007年4月,保罗再次被选聘成为《号外报》的执行主编。


团队介绍


报纸能否告别死亡的命运?|《新闻编辑室——报业的衰落》


导演|米卡拉·克罗 / Mikala Kroghom

2016iDOCS国际纪录片论坛出席嘉宾


纪录片导演米卡拉.克罗(生于1973年)很早就开始了她的职业生涯。在丹麦的纪录片拍摄圈,她已然是一位名人。2001年,当克罗以纪录片导演的身份从丹麦电影学院毕业的时候,她就已经和丹麦的纪录片大咖约翰.莱斯(JørgenLeth)合作了他的经典作品——《海地:无题》,并且为丹麦电台P4打造了很多电台节目。


克罗电影拍摄风格别具一格,通常选题较为严肃。她不畏于选取较为沉重的话题,比如儿童癌症、污染、人口过剩、纳粹犯罪和宽恕、卖淫和毒品交易。她的大量作品中包括一系列国内和国际名作,其中包括《新闻编辑室–报业的衰落》(2014),《正常生活》(2012),《加速的城市-开罗的垃圾》(2009),《万物相关》(2008),《本斯的日记簿》(2006)还有《我祖父是谋杀犯》(2004)


电影作品年表


《新闻编辑室–报业的衰落》 (2014)

《正常生活》 (2012)

《加速的城市-开罗的垃圾》(2009)

《万物相关》 (2008)


报纸能否告别死亡的命运?|《新闻编辑室——报业的衰落》


制片人|西格丽德 • 迪克亚 / SigridDyekjær

2016iDOCS国际纪录片论坛出席嘉宾


西格丽德.迪克亚从2000年开始担任剧情片和纪录片的制片人。曾担任《修道院》制片人,并于2006年荣获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IDFA)的尤里斯.伊文思(Joris Ivens)奖,同时获得欧洲电影奖等多个奖项的提名。


迪克亚是丹麦经验最为丰富的制片人之一,不仅担任过丹麦国内纪录片的制片人,还在国际纪录片的制作中担任融资、制作和创意顾问。在闲暇时光,迪克亚任教于丹麦电影学院,同时也在世界各地的电影学院开设大师班和讲座,以及有关纪录片制作的课程,如《能说会道》,并在世界各地进行演讲。她在奥胡思大学学习剧作艺术,并且是丹麦纪录片制作公司的合伙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