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你只知梁山好汉嗜酒如命,却不知偏偏还有三人滴酒不沾

酒,是《水浒传》中一道独特又靓丽的风景。中国人讲究“无酒不成席”,而《水浒传》却是“无酒不成书”。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吴用智取生辰纲、武松景阳冈打虎、宋江浔阳楼题反诗,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处处闪烁着酒的身影。《水浒传》将“大碗喝酒”的英雄豪迈气概推向了顶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缺少了酒,整部水浒也将瞬间黯然失色。

然而在偌大的梁山上,偏偏还有三个不喝酒的另类,他们几乎从不端杯。这三人的存在,似乎与梁山酒池肉林的氛围格格不入。

一、神行太保戴宗

水浒中,你只知梁山好汉嗜酒如命,却不知偏偏还有三人滴酒不沾

神行太保戴宗,上梁山前在江州做押牢节级。这时的他,原本是喝酒的。

在水浒原著第38回中,宋江刺配江州,副监狱长戴宗前来索贿,后来“两个坐在阁子里,叫那卖酒的过来,……就酒楼上两个饮酒”。后两人又同李逵来到琵琶亭,因李逵喝酒要大碗,所以“宋江分付酒保道:‘我两个(宋江、戴宗)面前放两只盏子,这位大哥(李逵)面前放个大碗。’”从这两处细节来看,戴宗喝酒喜用小盏,而且相当讲究、斯文,毕竟他是江州有头有脸的人物。

但戴宗在某个特殊时期绝对不饮酒,那就是做神行大法时。

水浒中,你只知梁山好汉嗜酒如命,却不知偏偏还有三人滴酒不沾

神行大法是戴宗的看家本领。这样一套道家法术,自然要禁酒腥。

在水浒原著第53回中,戴宗带着李逵下山去蓟州寻找公孙胜,因要作法,戴宗便向李逵提出明确要求:“你要跟我作神行法,须要只吃素食。”可见,神行法的前提条件就是禁酒荤。

当晚宿歇时,“李逵搬一碗素饭,并一碗菜汤,来房里与戴宗吃”。这处细节写得明白,戴宗不仅不沾荤腥,而且滴酒不沾。

但是李逵却忍不住偷食酒肉,于是戴宗让李逵奔走一日不得停歇。从此,李逵再也不敢破戒。

梁山后期东征西讨,戴宗作为传递消息、刺探军情的关键人物,每日奔走不停,自然要全面戒酒。

二、入云龙公孙胜

水浒中,你只知梁山好汉嗜酒如命,却不知偏偏还有三人滴酒不沾

道家弟子入云龙公孙胜,原本也并不忌酒肉。

七星聚义时,公孙胜刚出场,就与晁盖、吴用等六人一醉方休。在水浒原著第16回中,晁盖在庄上“重整杯盘,再备酒肴,众人饮酌”。在水浒原著第18回中,对公孙胜饮酒更是写得明白:“且说晁盖正和吴用、公孙胜、刘唐在后园葡萄树下吃酒。”这些描写中,并未见出家人公孙胜对酒肉有所避讳。

但是,回家探母、参师后的公孙胜,情况却发生了改变。

水浒中,你只知梁山好汉嗜酒如命,却不知偏偏还有三人滴酒不沾

也许是师父罗真人点拨,也许是公孙胜潜心修道、重持戒律,公孙胜再度出山几乎滴酒不沾。

水浒原著第54回中,公孙胜去高唐州助宋江破高廉,一路上不食酒肉,打尖时也只对店小二道:“你这里有甚素点心卖?”为此,李逵还专程去镇上买来枣糕。

公孙胜作为水浒中排名第二的大法师,只有洁身自好、遵守清规,才能让法力值长久维持在高水准的状态。

水浒中,公孙胜破高廉、降樊瑞、收乔道清,可谓所向披靡。而这一切,有一半的功劳应归于他的不食酒肉。

三、青眼虎李云

水浒中,你只知梁山好汉嗜酒如命,却不知偏偏还有三人滴酒不沾

如果说戴宗、公孙胜滴酒不沾是自持道术、后天修为,那青眼虎李云远离酒水,几乎就是先天决定了。

身为沂水县都头,李云从头至尾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也未见其身体有恙,但他就是个不沾酒的主儿。

在水浒原著第43回中,朱贵、朱富兄弟为搭救李逵,假意犒赏都头李云,并在酒肉中投下蒙汗药。笑面虎朱富说道:“小弟已知师父不饮酒……”而李云也果然“接过酒来,到口不吃”。这个细节可见,李云天生就不喝酒。至于李云是天生不饮酒,还是对酒精过敏,就不得而知了。

这也难怪,不喝酒的李云,上了梁山后也混不开,纵然有“三五十人近他不得”的本事,却也只做点修缮房屋的建筑活儿了。

水浒中,你只知梁山好汉嗜酒如命,却不知偏偏还有三人滴酒不沾

现代医学早已证明,酗酒伤身。水浒中,杨志英年早逝、林冲中风偏瘫、鲁智深无故坐化,或多或少都与经常酗酒有着关联。而江湖中如武松那般“一分酒一分力,十分酒十分力”的武学奇才,经常酗酒还能寿终正寝,更是百年难遇的奇迹了。

在刀尖上舔血的梁山众人,在意的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人生理想,但他们更在意的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豪气干云。至于那三位故作高深、并不喝酒的主儿,留给众人的也许只是落寞的背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