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插隊的歪果仁,這個面子為什麼不能給?

今天看到一則關於青島嶗山的新聞,某歪果仁在大家都老實排隊的時候插隊,還不聽勸,甚至還出言不遜說“Chinese get out”,最終引起了眾怒。但令人更加費解的是根據該歪果仁的自述和周圍群眾的反映,工作人員還在讓其他人對歪果仁“給個面子”。

事件引起了大家的廣泛討論——有人討論給予外國人超國民待遇的,有人討論中國人對外國人太好。因為我也沒有統計,所以我也不好說這次工作人員要求“給個面子”是一個偶然事件,還是和中國人對待外國人的方式有必然的聯繫。但是以前我在講“身份認同理論”的時候,說到人們總是會出現內群體偏愛和外群體貶損的傾向(當然,外群體貶損的傾向也不對),這時就有人向我提問,為什麼有的人就喜歡對“老外”特別客氣,有時候甚至客氣過了頭。

因為,除了“內群體偏愛”傾向和“外群體貶損”傾向,還有一類人會出現“外群體偏愛傾向”,這種傾向的出現,往往和這類人的低自尊相關

有的人也許不贊同我說的,認為我們中華民族乃是禮儀之邦,所以對待歪果仁往往都是特別熱情友好的。熱情友好,當然是應該的,但是不能破壞了規則,否則熱情過了頭,並不會讓你收穫同樣的熱情,有時候得到的反而是“恩將仇報”。


今天,我就想從刻板印象的角度分析一下,為什麼我不同意對插隊外國人“給個面子的說法”,甚至,我覺得警方通報裡的“批評教育”的懲罰太輕了因為他不僅僅是插隊,還出言辱罵中國人,尋釁滋事。

相信關注我公眾號的同學應該都聽我介紹過一個理論模型——刻板印象內容模型(stereotype content model),這是在刻板印象領域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

刻板印象內容模型指出,我們對於不同群體的刻板印象主要來自兩個維度——熱情(warmth)和能力(competence),並且基於熱情和能力,刻畫出了大眾對於很多社會群體的刻板印象(如下圖,比如,老年人給人的刻板印象就是“高熱情,低能力”,有錢人是“低熱情,高能力”)。

對於插隊的歪果仁,這個面子為什麼不能給?


儘管從理論的角度來說,熱情和能力應該是兩個獨立的維度,二者之間其實並不相關,也不互相影響(也就是說,雙高、雙低、高低、低高都應該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從實際數據上來看,如果我們把某個對象評價為高熱情的時候,往往伴隨而來的是對其能力評價的下降;或是對某個能力特別強的人,我們往往會認為他不夠友善(熱情維度的一個指標)——這種現象也被稱為社會補償效應(social compensation)

所以,即便在現實生活中,“高熱情、高能力”和“低熱情、低能力”的人是客觀存在的,但是人們卻會認為“高熱情”的人肯定是“低能力”的,反之亦然。就比如《生活大爆炸》中的Penny在被一名聾啞女孩用手語羞辱了之後,震驚地說:“我以為殘疾人都是很友善的呢!”這就是一種“低能力”者必然“高熱情”的刻板印象。

在2005年的一項研究中,心理學家們在一項評價任務裡讓被試對一些人進行熱情或是能力的評價,但在評價前,他們給被試灌輸了一些信息(或者是熱情高/或者是能力強),結果發現在評價時,被試首先出現了和被灌輸信息一致的評價(被洗腦說“這個人能力很強”的,在能力維度的評價中,被試們往往會給出高分);而更有趣的現象是在那些沒有任何給定信息的維度中,他們普遍出現了更低的分數(被洗腦說“這個人能力很強”的,在熱情維度的評價中,被試們往往會給低分)——也就是說,對於被事先洗腦說“這個人很熱情”的對象,人們普遍評價他是“高熱情+低能力”的/對於被事先灌輸“這個人能力很強”的對象,人們普遍評價他是“高能力+低熱情”的。


對於插隊的歪果仁,這個面子為什麼不能給?

這個效應,用到新聞中的情境,可能會給我們這樣的啟發:本來“給個面子”,或是“從輕處罰”,本意也許是為了體現我們的熱情、善良、友好,又或者是想表達我們堂堂中華是禮儀之邦,不與你計較;但在某些外人看來,這恰恰表現出了你的軟弱、無能、好欺負,這也是為啥我覺得他們心裡會“我知道錯了,下次還敢”


對於插隊的歪果仁,這個面子為什麼不能給?


而且和社會補償效應(compensation effect)相類似的,還有一個有趣的效應,稱為Innuendo Effect_——暫且翻譯為諷刺效應吧——在我們介紹一個人的時候,如果我們說某個人:“特別聰明、又能幹、工作充滿激情”,那你會對這個人的性格做什麼評價呢?很大可能性,你會覺得這個人能力這麼強,應該很難相處吧。

如下圖,研究者讓被試基於一些關於某個人性格的描述(或者熱情、或者有能力),來對被試做一個全面的評價。結果發現了那些被描述為熱情的人,被評價為能力更差;而那些被描述為有能力的人,則被評價為更難以相處、更不被喜歡。所以還是同樣的道理,你希望別人評價你是“友好、善良”,在旁人聽來可能就變味了——你們可能很“弱小、好欺負”

對於插隊的歪果仁,這個面子為什麼不能給?

The innuendo effect: Hearing the positive but inferring the negative.


那我們應該怎麼辦?老師今天寫累了,不寫了,給你個標題,自己體會!


對於插隊的歪果仁,這個面子為什麼不能給?

《想變強?那就“惡”一點。想人緣好?那就“懶”一點。》


當然,這種方式也是有其邊界和適用條件的,一般是處於競爭關係中的人,這樣的效應更明顯,但是在親密關係,大家就沒有必要這麼幹了。


參考文獻:

Judd, C., James-Hawkins, L., Yzerbyt, V., & Kashima, Y. (2005). Fundamental dimensions of social judgement: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judgements of competence and warmt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9, 899–913.

Kervyn, N., Bergsieker, H. B., & Fiske, S. T. (2012). The innuendo effect: Hearing the positive but inferring the negativ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8(1), 77–85. doi:10.1016/j.jesp.2011.08.001

Kervyn, N., Judd, C. M., & Yzerbyt, V. Y. (2009). You want to appear competent ? Be mean ! You want to appear sociable ? Be lazy ! Group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compensation effec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5(2), 363–367. doi:10.1016/j.jesp.2008.08.006

Kervyn, N., Yzerbyt, V., & Judd, C. M. (2010). Compensation between warmth and competenc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a negative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fundamental dimensions of social perception. 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 21(1), 155–187. doi:10.1080/13546805.2010.51799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