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上,同样是努力获得回报,为何你用了5年,别人只用1年?


职场上,同样是努力获得回报,为何你用了5年,别人只用1年?

图/网络


选择大于努力是结论导向,如何选择才是很多人面临的问题。

一路走来,看到不同的平台真的是天差地别,差别不只是在薪水上,也不只是高纯度的喜欢与否,而是分多个维度的。

大平台和小平台的取舍,重点看什么?

“大公司成熟完善、小公司不正规”这个是一个概率问题,你可以拿这句话做参考,但也需区别看待每一个独立的平台。

在去某世界500强地产平台之前,我曾就职于小城市一家小而美的创业公司。公司规模不大,为了节约成本,办公场地还由市区光鲜的大写字楼搬到后来的商住公寓。员工也不多,总共20来个人,70%以上都是5、6年的前一、二批员工。

公司是由4位情趣相投的女老总联合创建的,其中两位是原地产四大行之一的戴德梁行高层,另外两位是她们的朋友,曾就职于市电视台,出版过书籍、策划过电台知名节目。

公司的业务是按照她们原先各自所擅长的领域展开的。

一个公司的风气,领导人是起决定作用的。颇具几位文艺老总思想特色的企业文化、不输大平台的完善制度、成熟的工作流程,大家工作起来不仅章法可循,基本功打的也很扎实。曾经有一位在其他平台拥有两年经验的同事,跳槽过来后一对比,自觉提出从零开始重新学习。

后来,因为对大平台的神往和对更高专业的向往,我跳槽去了某世界500强地产公司:豪华的总部大厦,部门分设的多而复杂,单看部门名称都有种高级感,福利方面自然也比原来高几个档。如愿就职以后,心想着:这辈子就在这里就可以了,哪里都不需要去了!

工作上和以前大致相似,除了走审批的内部系统外,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可学的,这一点后来也得到了证实。比方说,要举办一场夏季活动,领导层就会建议照搬其他城市分公司的方案,于是各个部门便展开类推,就像一个个人工机器一样,这样的工作风格对专业并无造诣。

直到离开那个大平台,自问也没有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如果说有什么评价,就是:

流程化作业,缺了谁都一样运转,不需要人才,也培养不出人才

好处当然也有,在下文会提到。

这两个平台的比较不是要推翻什么,而是从自身经历得出:不要盲目地一头扎进某个平台,重点是看它的工作内核

职场上,同样是努力获得回报,为何你用了5年,别人只用1年?


3个维度意识,帮你筛选好工作

  • 必不可少的圈层意识

对于我们多数人而言,圈子都是平台给的,什么层次的平台匹配什么层次的圈层资源。

在职场,对人的第一判断往往来自Ta的履历,如学历、工作平台……这些背书都是我们的职场筹码,比如我在世界500强地产平台工作后就比先前从小公司出来找工作要容易得多。

最令我感触的一点是,同样的付出,你的段位不一样收获的效益也不一样,很现实的举例就是薪水的高低差别。以前乙方角色的时候,加班是常态,每天除了吃饭睡觉都是在啃方案、根据甲方要求反复地修改方案,而在甲方平台相对要轻松很多,反而薪资比之前翻倍。

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在好的平台,你的眼界、认知路径和格局都会得到不一样的提升,这些进步才是更吸引人的所在,这一点往往是多数的小平台所不具备的。好的平台你可以有机会和优秀的人共事,同样一个人,同样的时间,在一个好平台就有可能成为精英,在另一个平台可能就只是荒废了时间

职场上,同样是努力获得回报,为何你用了5年,别人只用1年?


  • 必不可少的忧患意识

慎重选择任职岗位,在职场可以把岗位划分为两类:可取代岗位和可增值岗位

我一直不建议女生去做前台或者文员工作,虽然有个别励志案例,如XX从前台做到总裁之类的。这种事,除了努力还有不少的运气成分在里面,你不能把前路寄托在如此渺茫的概率事件上。

有人总结说企业的成功分为两种:一个叫糊里糊涂的成功,一个是逼出来的成功。

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里面说到自己“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所取得的成功均视而不见。”

很多人的忧患意识也都是这样被逼出来的:

有个朋友在某知名上市公司工作多年,从事的岗位叫做媒介监测,工作内容是按制度走广告上刊流程,除了固定双休,每周一额外的享受一天清闲时光。

就是如此安逸的工作,有一天,集团突然通知:系统优化升级,部门可减少配置审核岗位。

“裁员!”接到通知后部门惶惶不可终日,都在猜着和计划着下一步,会取代谁呢?其实大家工作内容都相似,闭着眼睛裁谁都可以。

而最后被裁掉的人,因为年纪偏大且工作经验不具备迁徙性,听说一整年都奔波着四处找工作。

不管在什么平台、什么岗位上,自己多学点本事,为以后赢得更多的筹码才是聪明人该做的。

职场上,同样是努力获得回报,为何你用了5年,别人只用1年?


  • 必不可少的自我投资

不少人在面临心动的高薪和喜欢的工作时候左右为难,在《精进》一书里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方法:多做长半衰期事情,将它的复利效益叠加下去

不要沉迷对短暂欲望的追逐,眼前的收益不重要,适当地延迟满足,选择具有长远价值的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价值就会凸显出来。

做媒介的那个朋友虽然没有在那场裁员龙卷风中被裁,但是有了那次的教训她坚决不想再让自己处在一个被动的局面了,经过半年的筹备,毅然决然选择了新的方向,投身于互联网,从3000元一个月的运营助理做起,一步步学习,从文案撰写到方案策略……现在已经独当一面,重新开始带部门了,这次一身技能傍身的感觉和以前的养老式安逸完全两种境界。

《双城记》说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在职场,你的背书能级越高,走起来的步伐就会比别人更快。如果有机会去好的平台,请果断地投资自己。

职场上,同样是努力获得回报,为何你用了5年,别人只用1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