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巨贪和珅,是怎么被乾隆皇帝发现的?又是怎么走上青云之路的?

函谷关青牛


和珅是个大贪官,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能让他丢命的不全是因为

“贪”,而是有一点没做好。

和珅从小失去双亲,知道唯有靠自己努力,将来才能出人头地,所以刻苦读书。和珅通读四书五经,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虽然参加科举名落孙山,但因长相英俊,聪明机灵,被直隶总督冯英廉看中,将孙女冯氏嫁给了和珅。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和珅在冯英廉的推荐下进入宫中,做了乾隆的侍卫。俗话说:是金子,到哪儿都发光。这句话用在和珅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一次,和珅随乾隆出行,乾隆听闻有罪犯出逃,很是生气,说:“虎兕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过欤?”底下的大臣们面露窘色,答不上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伤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掉了,是谁的过错?小侍卫和珅当仁不让,他引用明朝大圣人朱熹的话,答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和珅不经意的回答,引起了乾隆的注意。

乾隆喜欢咏诗作词,一生写了几万首的诗词,自诩“诗帝”。和珅精通诗词,学贯古今,两人一见如故,犹如碰到无话不说的知己,主仆相谈甚欢。

从此,善于察言观色、留须拍马,还有一定才干的和珅,得到乾隆的宠任,犹如坐火箭一样,飞黄腾达,掌握了朝中一个又一个大权。

乾隆曾经传旨昭告天下,我祖父康熙帝在位61年,自己绝不敢超越他,到乾隆60年就退位,传给早已秘密确立的储君。

乾隆没有食言,85岁那年宣布退位,把皇位让给皇十五子颙琰,即嘉庆皇帝。

但乾隆留了个心眼儿,退位没交权,仍然手握实权。嘉庆成了个傀儡皇帝,好不尴尬。此时,和珅已在朝中横行了二十几年,早已忘了自己是谁了,在嘉庆面前趾高气扬,根本没把这个“子皇帝”放在眼里。

和珅把自己的老师吴省兰派到嘉庆身边,表面上说帮皇上抄录诗文,实际上是监视嘉庆的一举一动,寻找到破绽,随时准备到乾隆跟前儿告状,废黜他的皇帝之位。

嘉庆面对和珅这个太上皇跟前儿的宠臣,自知暂时不是对手,忍隐不发,装出一副很顺从的样子,对和珅毕恭毕敬。嘉庆有什么奏折都通过和珅转给父皇,摆出尊重前辈的姿态和无限信任的态度。

当手下愤懑不平地议论和珅的骄横跋扈时,嘉庆故作平和地说:不要这么说他,我以后还得靠和相帮我处理朝政那。

其实,嘉庆何尝不郁闷,自己身为皇帝,还得看手下大臣的脸色行事,丢尽了脸面,这口怨气无论如何也咽不下去。

和珅一生受宠于乾隆皇帝,荣华富贵享用不尽。但他风光得意之时,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在嘉庆已经继位情况下,奉迎讨好新皇帝才是重中之重,和珅却只知道紧抱乾隆这个“大腿”,殊不知老皇帝不能保你一辈子呀!

和珅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精明过了头,给自己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嘉庆五年(1799年),太上皇乾隆驾崩。仅仅过了15天,已经亲政的嘉庆就派人抄了和珅的家,迫不及待地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你瞅沙


  •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的某天,已经63岁的乾隆正在御花园中游赏春光,忽然一名侍卫匆匆为乾隆皇帝带来云南大金川前线的战报,上面说到缅甸要犯逃脱。乾隆接过奏章,细细读过后,眉头一皱,龙颜大怒,说道:“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

面对皇帝的盛怒,旁边的人都战战兢兢。此时身为三等侍卫兼补粘杆处侍卫的和珅大声回道:“是典守者不能辞其责耳。”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当初季氏将攻伐鲁国属国颛臾,身为季氏家臣冉有、季路赶紧将这件事告诉自己的老师孔子。孔子就用“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来指责冉有。其中一个方面的意思就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身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这样的回答出自一名侍卫之口,而且回答的如此切题,深合这位皇帝的胃口,当然让乾隆感到好奇。和珅一下就得到乾隆的赏识,提拔为皇帝的仪仗队侍从,从此之后就有更多的机会接近皇帝。

这年和珅23岁,开始平步青云,跟着出任管库大臣、乾清门侍卫、御前侍卫、正蓝旗满洲副都统、军机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等,成为乾隆皇帝身边的红人。

  • 一切成功都是留给有准备之人

和珅的成功也不是偶然而得来的,也来源与和珅的长期准备和不懈努力。

和珅虽然身为满族,但小时候就父母双亡,只有与自己弟弟和琳及一位老家丁生活。从小和珅就知道抓住机遇、出人头地的重要性,也时刻为将来准备着。

后来和珅考上咸安宫,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更通读四书五经;更得老师吴省钦、吴省兰喜爱。据说和珅就在这个时候,开始研究起当朝的最高统治者乾隆皇帝了,经常揣摩乾隆皇帝的喜好,并有意模仿乾隆皇帝的字体,就是希望自己将来有一天能够得到皇帝宠幸。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18岁的和珅娶更是迎娶了直隶总督冯英廉之孙女冯氏。第二年,和珅正式踏上了仕途并参加了科举,可惜名落孙山。然而尽管这样,和珅依然以文生员承袭三等轻车都尉;后来被授三等侍卫,挑选为补粘杆处侍卫。从此,身为底层人员的和珅就有了见到乾隆皇帝的机会。


安定郡小书生


关于乾隆和和珅有这么一个说法,乾隆帝为皇子时,年方十三四岁,一天有事进宫,见其父一爱妃正在对镜梳发,乾隆帝见她十分美貌可爱,悄悄地走到她的身后,想逗逗她,用双手蒙住其眼睛,其妃大吃一惊。她不知是皇子,随手用梳子向后一击,正好击中,乾隆帝撒手就跑了。然而,乾隆帝的额头却留下一块伤痕。第二天,乾隆帝向母后请安时,其母看见额头有伤,在严词通问下,诉说前事。


母后大怒,疑心妃子调戏皇子,立刻赐死其妃。乾隆帝再三讲明事情经过,然而也无用。急忙跑回书房,手指沾上红色,匆匆赶到妃子住所,而妃子已死。乾隆帝一见十分内疚,一边将手指红色涂在妃子的额上,一面诉说:“是我害了你,如果有缘20年后你再来陪我!”事也湊巧,20年后的一天,乾隆帝外出,一时找不到黄伞盖,皇上问是谁掌管的。

当时一个满洲官学生马上跪下请罪,乾隆一见,此人这样面熟,一时却想不起来。忽然见其额上一块红色,立刻想起含冤而死的妃子。二人面貌太像了。而这块红色的位置,正是他涂在那处子额上的地方。乾隆认为是那是的转世,间其姓名,回答:“和珅。”乾隆帝十分怜惜。


由此,和珅步步青云直上,直至首相级别。和珅的罪恶确实很大,皇上有此原因,故而不昝。但曾对和珅说过:“朕与你有宿缘,不忍加罪于你,但朕百年后,恐其君不能容忍你这样,那就难免大祸临头了。”


和珅曾参加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己丑年科举,惟名落孙山。他以文生员世袭三等轻车都尉世职。乾隆37年(1772年)补授三等侍卫,改黏杆处侍卫。乾隆四十年(1775年)十一月,和珅擢升为乾清门侍卫,御前侍卫,兼授正蓝旗满洲副都统。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任户部右侍郎,军机大臣上行走,总管内务府大臣,镶黄旗满洲副都统,国史馆副总裁、赏戴一品朝冠、总管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赏赐紫禁城骑马,开始为乾隆管理始于乾隆28年间的议罪罚银。一年后升任户部左侍郎兼署吏部右侍郎、兼步军统领。

议罪银,清朝乾隆时期设立的一项以钱顶罪的制度,根据官员犯罪情节的轻重,罚除银两来免除一定的刑罚。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乾隆的弟弟果亲王弘曕私自托苏州织造萨载购买蟒袍、优伶等,事情暴露后,萨载请求以银一万两抵罪,由两江总督高晋代奏。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高晋因为堂兄弟高恒贪污,自请交部论罪。乾隆帝说交部论罪,不过革职留任,你自己议罪。于是高晋自请以银二万两抵罪。由此说明议罪银制度是乾隆帝亲手创制的。


乾隆后期,和珅成为主持议罪银制度的大臣,议罪银不入国库,而是进入乾隆帝的私库。议罪银与罚俸、纳赎、捐赎不同,不由吏部、户部主持,而是由军机处及其下辖的密记处管理,由军机大臣管理。议罪银罚款的对象,主要针对地方督抚、布政使、织造、盐政、税关监督等官,甚至包括一些大盐商、参商。没有奏折权的大臣和商人,由其他大臣代奏。

议罪银制度,令贪污官员被揭发后仍然不需要判处死刑,只需要罚款,造成乾隆一朝百官齐贪的现象。以致清代流行一句:“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中国官员虽在清朝之前已经多有贪腐,但在和珅主政年间达到高峰,连乾隆帝也承认:“各省督抚中廉洁自爱者,不过十之二三。”


明清两代本就存在官员正职俸禄过低的弊病,就连知府县令级别的中上阶官员年俸只有几十两,结果就算不特别挥霍的官员也往往需藉贪污来应付动辄花费百两的婚丧嫁娶与交际费用,和珅推动的制度既降低了贪污的风险,又变相给予官员加码贪污的合理借口,导致清朝官场的贪腐情形迅速恶化。


雍正年间,曾经提出名为养廉银的制度解决以上问题,但和珅反利用养廉银,称必须增加养廉银以追上当年因白莲教起义造成的恶性通货膨胀,所以和珅年俸只有170两,养廉银却高达十多万两。


和珅倒台后,和珅发明的议罪银制度被嘉庆废止,嘉庆帝下令不许再增加养廉银,同时废除和珅全部有利于贪污的制度,但是效用不大,终嘉庆一朝,贪污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倒更加严重。而且在和珅的贪污制度并未全部废除的前提下,还又开铡大量贪污但同时有为的官员。


提拔和珅的乾隆帝称和珅为国之能臣,而且论管理财政能力,则为满朝文武皆无人可比:“满朝文武皆无人可比和爱卿。”乾隆帝对和珅的能力有高度的评价,在晚年时更称和珅为:“精明敏捷,举止潇洒,谈笑风生,交接从容自若,事无巨细,一言而办。实乃大清之栋梁。”


鄜延路节度使李


大家好!我是渔公子,我来回答。

一、

清朝有个出了名的大贪官,他叫和珅,他一生所贪污的银两高达8亿两白银,相当于乾隆年间国库的十几年收入。如果放在今天来看,一两银子按150元人民币计算,那么和珅就等于贪污了1200亿元人民币,这个数额不禁令人触目惊心。

那么和珅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本事,能够走上青云之路,贪污了这么多的银两呢?

乾隆十五年五月二十八日,和珅出生于福建副都统常保家中,和珅三岁时,他的母亲就因为难产而去世,九岁时,父亲也因病去世,他因此成为了一个孤儿。

不过他也还算幸运,在一位老家丁和他父亲一位偏房的照顾下,他才不至于被赶出家门。和珅从小也聪明好学,他后来考上了咸安宫,并且精通满、汉、蒙古、西藏等四种语言,他更是熟读四书五经,写得一手好字,因此博学多才的他深受老师们的喜爱,而这些也为他以后出人头地奠定了基础。

二、

后来,和珅在一次科举考试落第后,听从他岳父的话去当了侍从,这也是他发迹的开始,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用在和珅的身上一点也没有错。有一次,乾隆皇帝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来下旨,在场的大臣们都弄不明白乾隆皇帝说的是什么意思,而和珅就听懂了,他说皇上是要追究看守人的责任。和珅因为这句话,被乾隆皇帝所赏识。

还有一次,乾隆在看《孟子》,由于天色已暗,乾隆看不清楚书上的注解,就命和珅掌灯,当时和珅问乾隆是哪一句,乾隆告诉他后,他将书上的注解全部都背了出来,令乾隆对他赞叹不已!这也是乾隆开始重用他的原因,因为他实在是太有才了。

和珅刚开始被重用时,也确实做了几件让乾隆高兴的事,就比如他审判李侍尧受贿案时,在乾隆心中留下了清正廉洁的形象。还有就是举办千叟宴,总所周知,乾隆皇帝是个长寿的人,因此他曾举办过三次千叟宴,但第一次千叟宴时,由于乾隆因为一点事耽搁了,导致菜肴凉冷,举办的比较失败。

因此和珅在第二次举办千叟宴的时候,他改革旧式个人小火锅,发明今制大火锅加烟囱,热乎乎的宴席让上千位老人吃得眉开眼笑,乾隆皇帝自然是面子十足,龙心大悦。

三、

和珅除了有才,他还很擅长拍马屁,而乾隆皇帝正是那个喜欢别人拍他马屁的主,乾隆皇帝老年时十分好大喜功,自诩为十全老人,认为自己能够及的上祖父康熙、父亲雍正,而这些正好被和珅抓住了机会,他不断地找时机对乾隆皇帝进行吹捧。

并且和珅还很清楚乾隆皇帝深深爱戴着母亲,所以和珅竭尽所能的讨好皇太后,甚至在皇太后归天时,他不是像其他大臣那样说几句无关痛痒的话,而是时刻陪在乾隆的身边,两个人一起痛哭流涕,一连好几天,茶不思,饭不想,深得乾隆的好感。

除此之外,和珅还有另外一点深受乾隆喜爱的原因,就在于他的贪污技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能够不断为老年乾隆的无限制挥霍提供财源。特别是乾隆几次下江南的费用,这可是一笔巨额开销,而和珅凭借着捞钱的本领都给解决了,不花国库一分钱,乾隆皇帝自然是对他十分满意。

而且和珅在乾隆面前从不会摆出一副大臣的架子,只要乾隆一咳嗽,他就能立即捧上痰盂或帮乾隆捶背。他这样一个人,乾隆当然是满意了,我想换做是谁当皇帝都会对他宠信有加吧!而皇帝满意了,那么他的官位自然就一升再升,平步青云。


渔公子读史


历史长河,源远流长,这个问题让我来!

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相信大家都有接触过,有些人的父母喜欢,有些人自己也看过,在里面大多数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和珅了吧。提起他,大家第一印象是大贪官。那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他。

说起贪,和珅是专业的。小贪或者贪一两次之后金盆洗手应该不会被发现,但一直贪,是肯定会被发现的。有些制度落实时,或者皇帝微服私访时就可以看出来,乾隆皇帝对这件事肯定第一时间就知道了。根据一些书籍的记录,和珅最后贪污的钱是当时清政府年收入的好几倍。皇帝也不傻,为什么不早点对他进行惩罚呢?反而让他平步青云。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和珅聪明好学

和珅小时候家里很穷,十岁不到父母双亡。这种情况让他更想出人头地,于是从小读很多书,积累了自己的知识。。

小时候四书五经背出来就已经易如反掌,还掌握了满汉蒙三种语言文字,是那种特别熟练。

学会了语言文字,他还练习了书法,以至于到后面,他写的字和皇帝几乎相差几。乾隆皇帝很喜欢好学的人,人老了,看到满族人中出现这么一个好学生,当然非常疼爱。当时的八旗子弟几乎全员堕落,满族人除了皇室中的收到了好教育,其他都不求上进,觉得自己无敌了的那种。

二、和珅的政治管理能力

乾隆时代是封建权力最集中的时代,而且国家领地也很大,人口从1亿增长到了3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地主和百姓的矛盾也会有相应的增长。行政方面需要处理的事情肯定变多了。

乾隆皇帝也六十有几了,事儿多身子需要注意,所以就需要人来帮忙,但这个人要有能力,还最好是满族人,因此就选中了和珅。当时的他正当年壮,是打拼的年纪,而且有才华有能力。

三、和珅的为人处事能力

因为好多朝代是因为地方党羽发展聚集起义之后被推翻的,所以清代好多皇帝都是这个问题非常敏感,一发现端倪就会马上进行打击。

和珅虽然巨贪,但做事非常谨慎,砍头的事啥的肯定不做,自然不会和别人做同盟,推翻自己民族的国家。一般不会和那种人交朋友,所以让和珅当军机大臣皇帝很放心。

四、和理的理财能力

乾隆执政到后面,以享乐为主。时不时办宴会,搞party啥的。国库钱消耗的就比较快,为了两全其美,他需要有能力的人帮他理财,自己还能玩耍。而和珅就可以做到,他从小穷,所以,对钱财有很好的管理能力,还精通各种语言,再适合不过了。和珅让乾隆以各种名义让地方向皇帝进贡,这个是很好的办法,填补了国库空缺。

五、和珅在皇帝面前表现得忠诚体贴

他在乾隆面前会称自己自己是奴才而不是臣。他对乾隆的指令都会很在乎,并且执行到底。在生活中和珅更是很细心的照顾他,按摩捶背不在话下。

六、和珅虽然贪污受贿,但有原则。

有几种钱他不会贪污,第一种是科举钱,科举是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是国家安定的根本,保证了科举,就保证了国家有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

第二种钱就是赈灾的钱,朝廷拨下赈灾款来赈济灾民,这笔钱数目可不小,但不能昧良心,要照顾百姓,不然百姓会有意见,影响清朝统治。

有人将和珅称为“贪污之王”,最后也死得其所。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那聪明的才智能力。他绝对是一个会办事的人。和珅能在官场中横空出世,并非没有道理。


仰望历史长河,寻觅一份纯净。喜欢就点个关注呗!


历史长河缓缓淌


历史上的和珅被后人熟知,恐怕就是因为贪污了,他贪污受贿的金钱字画等折合成当时的货币,能抵得上国家财政总收入的好几倍,真真是富可敌国也不为过。

和珅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原名善保,满洲正红旗人,其父常宝身为清朝武将,官至八旗副都统兼职福建都统,可是家中资产少有,1760年,父亲病逝,一时间家境窘迫,这对于幼年的和珅而言,真真是体验到了人情冷暖,生活上的匮乏和遭受到了冷眼成为了他向上爬的动力,也是他无止境贪欲的根源。

1767年,18岁的和珅和内务府大臣英廉之孙女成婚冯氏成婚,这次婚嫁冯氏带给和珅的不仅是和珅的优渥生活条件和温暖的家庭氛围还有背后的更多政治资源,对以后的和珅奠定了上升台阶。

1772年,和珅被授予三等侍卫,在粘杆处当差上班,他的部门时常随侍皇帝出巡,接近皇帝机会也是不在少数,这就给聪明的和珅提供了通往权力的道路。

依据和珅当时的职位是机会很少靠近皇帝的,那他是怎么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的呢?

根据历史史料记载,说法有两种:

1、乾隆四十年(1775),乾隆帝出巡,和绅随驾出宫。乾隆帝在舆中阅读奏报,得知有要犯脱逃,心中微怒,吟诵《论语》中“虎咒出于押”一句,侍卫们不知何意,茫然无所对。唯有和绅迅速对答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耳。”意思是管理者应当负责。乾隆帝听了很高兴,问和坤:“读过《论语》?”和坤答道:“读过。”乾隆帝又问家世、年岁,和坤一一奏对。乾隆帝见他仪度俊雅、声音清亮、动作敏捷,十分赞赏,从此对他恩宠日隆。

2、乾隆帝驾幸山东时,喜欢乘坐一种骤子驾驭的小车,速度如飞。一日,碰巧和坤跟班,或许是闲来无事,乾隆帝便跟和种闲聊起来。乾隆帝问和坤是什么出身。和坤答道他曾是咸安宫的学生。乾隆帝又问他是否参加过科举考试。和绅说曾参加过,不过没有考中。乾隆帝让他背出当初写的那篇文章。和坤一边跟着骤车行走一边背,一字不落地背诵出文章。乾隆说道:“你这篇文章是可以中选的。”这次偶然的谈话,便成为和珅政治生涯的转折点。

野史中的说法更为离奇,说和坤是雍正帝一个妃子的转世,与乾隆帝有一世之约。当初乾隆帝当皇子时,一日经过后宫,看到一个年轻的妃子在对镜梳妆打扮,模样惹人怜爱。乾隆帝玩心顿起,悄悄走过去捂住妃子的眼睛。妃子大受惊吓,顺手抓起梳子往后扔去,正中乾

朝隆帝的额头。妃子转头后见是皇子,吓得发抖,乾隆帝好生安慰一番,发誓不对外人讲。谁知雍正皇后看到乾隆帝额头上的伤痕后,逼问出了缘由,当即大怒,赐死妃子。乾隆帝悔恨交加,返回妃子的住处。此时妃子还有最后一口气,乾隆帝指染朱砂,在妃子的后颈上印下痕迹,以求来世相见,弥补他犯下的错误。

所以乾隆皇帝第一次见到和珅之时,隐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让他靠近3,发现和珅脖颈处有红色印记,直到是自己心爱妃子转世,至此之后,对和珅是恩宠有加。

总结来说,和珅的青云之路,是他的聪明好学,早年的知识储备为他积攒了运气,俗话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和珅得益于早年的痛苦经历,所以奋发向上,才抓住了乾隆垂怜的机会。


历史中走来的一头牛


和珅出生在福建,在他三岁时母亲因难产而去世,九岁时父亲常因病去世,他虽是八旗子弟可他的家境却贫困不已,还差点被赶出家门,最后得与家丁和偏房保护才能继续留在家中。和珅出生于满族官宦世家可以进入满族的贵族学校。虽然这个学校不收学费,但是生活自理同时他还有弟弟要养。在如此小的年纪要扛如此重担只得家中田地卖了才得以生活和继续求学。

虽然生活艰苦,但是和珅努力,勤奋,学会了满、汉、蒙、藏四种语言,还精通了四书五经,相比起其他满族贵族学生,他更得老师喜爱。正因他有勤奋和稳重,使得直隶总督冯英廉看上了他,还将自己的孙女嫁给了和珅。随后和珅于便踏上仕途, 参加科举,但名落孙山,可他以文生员承袭三等轻车都尉在皇帝轿前当差。

有一次乾隆皇帝出巡,侍卫慌忙之下忘了张盖,乾隆非常愤怒,随口说出:“是谁之过与?””这时边上一位骄夫郎声说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过!”这一对应让乾隆非常吃惊,这些骄夫竟然懂得典故,就问是谁回答的,和珅低着头出列。乾隆帝见他生的眉目清秀,颇有才学便与他交谈起来,深得乾隆赏识便他赐总领仪仗之事。

23岁时的和珅就任管库大臣,管理布库,令布的存量大增,在乾隆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学,这些使他得到乾隆的赏识,宦途显达。

乾隆做了六十年的皇帝,可谓说是在政业上是十分得意,他最喜欢听称赞他的话,和珅不仅有才干还会说话深得乾隆喜爱。日子一长,乾隆帝便将和坤视为了亲信,和珅也逐渐地步步升攀,不出十年功夫,他就从一个小侍卫提升迁成为大学士。

许多人对谈起和珅就是就是大奸臣,大贪官,但是反过来看有能力才能贪。纵观历史,大的贪官或者是反面角色多是有旷世奇才。


国民往事儿


如果韩信幽怨“成亦萧何,败亦萧何”,那么,和坤也会在泉下幽怨“成亦乾隆,败亦乾隆”。

和坤:穷人的孩子要争气

和坤出生在福建一个中等官僚家庭,三岁丧母,九岁丧父,幸被一老家丁和父亲的一个偏房保护,和坤、和琳两兄弟才没有被赶出家门。

后来和坤考入了咸安宫官学,这是一所为八旗及内务府优秀子弟接受教育而设立的官方学校。20岁时,承袭三等轻车都尉世职。23岁时,被授予三等侍卫,又被挑补“粘杆处”,负责皇帝出巡等仪仗事宜,不久又被调任到鸾仪卫充当侍卫。

(23岁任三等侍卫时的和坤)

和坤熟读四书五经,精通满、汉、蒙、藏4种语言。一日,乾隆到圆明园游玩,见和坤面貌英俊,口齿伶俐,便十分喜爱。从此便命他跟随左右。

在侍候皇帝的过程中,和坤聪明敏捷,善于察言观色,揣摩皇帝的心意。乾隆帝龙心大悦,不久又任他为宫中总管。从此和坤更加得宠。

乾隆:这小子不错,重用!

掌管宫库后,和坤认真学习理财,勤朴管理布库。结果,宫库在他的精心管理下,布库的存量大增,乾隆帝非常赏识他。同时,和坤对乾隆的起居体贴入微,“皇帝若有咳唾之时,和坤以溺器进之”。

两年后,和坤升为御前侍卫,并被任命为正蓝旗副都统。此后又连任几级。四年后(1777年),任户部左侍郎,兼署吏部右侍郎,兼步军统领。因查办李侍尧贪污案有功,升任御前大臣。

在这之前,和坤都秉公执法,绝不贪污受贿,是一个廉洁的吏官形象。安明向和坤行贿,希望升为司农。和坤拒绝了他的贿赂,仍向丰升额举荐提拔安明。但因安明没有回家奔父丧而伏法,和坤也因失察而降两级留用。

和坤:有拿不拿白不拿

和坤很有经济头脑,善于管理财政。乾隆非常欣赏他这一点。

乾隆皇帝之位以后,励精图治,重视农桑,清王朝达到了全盛时期。但随着盛世的到来,乾隆皇帝开始骄横傲慢,贪图享受的思想也开始滋长了起来,晚年完全没有了勤勉治政的作风。

(乾隆)

乾隆酷爱游山玩水,曾七次下江南。可每一次游玩,必将是巨大的财经开支。乾隆既顾虑过度劳命伤财,又不想使国库空虚。和坤倒出了个馊主意——向沿途官吏索取银两。和坤把游玩办得极尽奢华。虽然和坤从中捞了不少油水,但为国家省下不少银子。乾隆皇帝默许了。

有了乾隆的默许,和坤贪污的胆子越变越大。督办李侍尧贪污一案,和坤将所查获的银两一半上交内务库,一半据为己有。这些,乾隆都是知道的。但乾隆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对和坤更加重用。

和坤任崇文门税务监督,他重定新规:无论客商、官员还是考生,经过崇文门都得交钱。这样,崇文门的税关收入一下子跃居全国三十几个税务部门的前几位。

和坤又制立了“议罪银” ,将原来的罚俸更向前推进了一步。不管是谁,只要不是犯了十恶不赦的大罪,都可以通过花钱来免除或减轻刑罚。所处罚的银子,可以不纳入国库,而是直接进入皇帝的小金库(内帑)。 有了这笔额外收入,乾隆皇帝自然非常高兴,于是更加纵容他贪污受贿。

和坤:春风得意,大权在握,正是捞钱好时机

和坤机敏果决,能力出众,善于处理一些复杂的事务,没有太深的背景和复杂的关系,所以乾隆帝才会对他加以重用。

和坤曾担任或兼任清政府多个关键职务,包括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内务府总管等数十个重要职位。同时,和坤的一个女儿嫁给了乾隆的曾孙,一个侄女嫁给了乾隆的皇孙。

手握重权,又与皇室有亲密的关系,加上乾隆的默许,和坤更加肆无忌惮。他公开向属员索要贿赂,甚至连宫廷进物都划为己有,“四方进贡之物,上者悉入坤等,次者始入宫也” 。

他开始培植党羽,打击异己。他打击了首席军机大臣于敏中,军机大臣阿桂也时常受到和坤的排斥。其弟和琳、其党羽孝庄皇后的侄子福长安以及伊江、苏凌阿、国泰等人都先后身居高官,形成了“内而公卿,外而藩阃,多出和门” 的局面。

嘉靖:迟早有一天我要灭了你

和坤擅权柄政的过程,也是他贪污聚敛的过程。他经营工商业,开设当铺75间,设大小银号300多间,且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都有商业往来。

乾隆暮年之际,上朝时让和坤和太子嘉庆站在旁边。但只有和坤能明白乾隆在说什么。于是和坤便按自己的意思宣布乾隆的“诏令”。形成了“乾隆说话,和坤下判断” ,实际等同于摄政了,被清人称为“二皇帝”。而太子竟然没有一点实权,立在一旁纯属摆设。

嘉庆憎恨和坤的贪腐,更仇视和坤的擅权。乾隆驾崩,和坤失去了靠山。乾隆病故后的第四天,嘉庆下令逮捕和坤,抄其家产,搜查出白银八亿多两。而当时全国一年的税收才七千万两。也就是说,和坤所藏匿的财产相当于清政府15年的收入。所以当时有人称“和坤跌倒,嘉庆吃饱”。

(搜查出和坤用黄金做的痰盂就有200个之多)

和坤虽然罪大恶极,但毕竟是先朝大臣,嘉庆对他宽大处理,赐他在家里以白绫自缢。为了避免案件扩大化,嘉庆只处理了少数关键人物。第二天就宣布“已经结案”,没有大规模地牵连百官,以安朝臣之心。

结束语:和坤“控诉”乾隆

和坤是乾隆皇帝晚年时期政治舞台上一位非常显赫的人物。人们从他20余年的政治生涯中,可以看出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下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败坏和统治阶级生活的腐朽。

在地下,和坤好不容易找到了乾隆皇帝墓。他是来找乾隆算帐的:

谢谢陛下您“发掘”我,提拔我,重用我。但为什么又要利用我,放纵我?您这是害了我,这个责任谁来负?……您自己发现了我犯罪,却不管制我,让我不知道刹车,以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深。

却让您的儿子来砸了我的车,要了我的命。你两父子这唱的是哪一出啊?”


衡阳泉湖人历史观


我是品读历史者,我来回答。

和珅,这个名字恐怕比大清那几个皇帝还能让人印象深刻,他不光贪的多,据说古代如果有富豪排行榜,和珅能是世界首富,其次就是乾隆喜欢和珅到了没道理的地步了,就连临死前嘉庆想要见乾隆还得经过和珅批准。

乾隆为什么能那么喜欢和珅和重用和珅呢?,民间传说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和珅是乾隆的私生子,二是说和珅长的特像乾隆初恋的一个妃子。

我觉得这两点都不靠谱,没有事实依据,无法考证,纯属民间虚构出来的。

靠谱一点的就是,和珅年轻时是文武双全,人长的又俊,这是他被乾隆喜欢所具有的别人不具备的先天条件,只要时机一到,自然就能大展身手,一步登天。

和珅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更通读四书五经,也有一身好武艺,早年参加科举考试名落孙山,但是凭着祖上的功勋承袭了三等轻车都尉。

过了三年后被授三等侍卫,被挑选为补粘杆处侍卫。又过了一年后,时年二十三岁的和珅由于在乾隆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学,终于做了乾隆的仪仗队的侍从。

这次展示才学的机会和珅抓住了,当然能在乾隆仪仗队里的侍从个个也都是精英,要文能文,要武会武的,但是这些人当机会摆在他们面前是他们没抓住啊,这就应了《征服》里刘华强的那句经典名句了:“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

乾隆皇帝有一次出去游玩,心情非常不错。这时突然有一名侍卫匆匆地走到乾隆的驾前,奏道:“云南急呈奏本,缅甸要犯逃脱。”乾隆接过奏章,仔细看了一遍之后,非常生气,就问了一句话:“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就是老虎和犀牛给关起来,跑了,家里藏的宝贝被弄坏了,这都是谁的责任?当时乾隆皇上连续问了三遍这句话,面对皇上的盛怒,没人敢回应,即便是能答上来的也不敢轻易开口,只能战战兢兢地跪着。这时候,和珅一看没人出声,就回了一句:“典守者不能辞其责耳,”这句话也出自《论语》意思就是:是守卫的责任。

乾隆一听,问到谁在说话,和珅回答奴才。之后乾隆就让和珅近前,考了和珅一段《论语》,和珅对答如流,表现相当出色,乾隆一看这和侍卫不简单啊,长的又好看,非常符合乾隆的胃口,就给和珅升官了。从此之后就有更多的机会接近皇帝。

和珅基本上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一步步获得乾隆的宠信,走上青云之路的。

第一 办事果断 精明强干

和珅初期也是清廉为官,远赴云南查处大学士兼云贵总督李侍尧涉嫌贪污一案,此案久久没有进展,和珅施展才华使案件逐步明了,将云南这一窝案彻底查清。深得乾隆欣赏,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第二 亲上加亲 身份显赫

乾隆将幼女十公主嫁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使和珅不仅大权在握,而且成为皇亲国戚。本身乾隆就对和珅宠信有加,现在两人又是亲家,这身份地位无人可比。

第三 揣摩心思 阿谀奉承

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乾隆皇帝曾多次下江南,而大多都是和珅鼓动的,乾隆皇帝想下江南游玩,却担心路途遥远,怕劳民伤财,而和珅却道:“圣祖皇帝六次南巡,非但未招致民怨反而被颂为圣君。古来圣君,莫如尧舜,《尚书·舜典》也说,五载一巡狩,可见自古巡览就是胜典。但凡圣君,道本相似,何况国库殷实,金银充足,区区巡游不会耗费多少库银。”

此话正好迎合了乾隆皇帝的心思,使得乾隆皇帝对和珅颇为赏识,乾隆晚年的时候,如果和珅没在旁边,就会感到恐慌,因为只有和珅能懂皇上在想什么,一个动作就能知道乾隆要干嘛。

和珅能够走上人生巅峰,靠的不光是乾隆的赏识,更离不开自己的才能。


品读历史者


和珅,在中国封建官吏史上创造奇迹的官员,他一人担任清王朝数十个重要职务,还是一个封建王朝史无前例的大贪官,他的家产是清王朝15年的国库收入。但是,和珅出身并非显贵,他是怎样发迹又是怎样平步青云的呢?接下来一一揭开。

先讲一下和珅出身:

和珅,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出生在福建副都统常保家中,出身还算可以。但是,在他三岁时母亲因难产而去世,临终时产下弟弟和琳,然而父亲又在和珅九岁时因病去世,无父无母,还未成年,真可谓命运悲惨。但是,和珅的祖先当年跟随太祖皇帝征战,得到了一个世袭的世职——三等轻车都尉。这可不是一个什么大官,大小和现在的部队连长差不多。所以,和珅只要入仕,就可以去军队混口饭吃了。和珅的经历让他养成了少年老成的特点。

年轻时的和珅画像

和珅呢,又是幸运的,在他父亲在职时,9岁的和珅上学了,上的是著名的咸安宫官学。一所位于紫禁城内的学校,非贵族子弟不得上。入学不久,他父亲就去世了。在学校里,和珅特别用功,并且喜欢学习汉人著作,这在满人圈里是很罕见的,这为以后和珅发迹奠定了基础。另外,他对蒙语、藏语也是下了功夫去学。平时一有时间就对乾隆皇帝的作品及书法展开研究……这些都说明和珅从小就是一个有心机的人,他太了解这个社会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了!

正在和珅求取上进的时候,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到来了,并且是一个大贵人!那就是刑部尚书兼直隶总督英廉,此时的英廉家中人口单薄,他的儿子儿媳均已逝去,仅留下一个孙女。所以英廉经常去官学看这帮学生,想为他孙女找个托付。于是,英廉就看中了和珅,看中他的稳重、机智、处事不惊,关键还帅气,认为他以后必成大器。不得不说,英廉的目光真毒啊!就这样,和珅成了英廉的孙女婿,使他在政治上有了一个强硬的靠山!

中年和珅画像

和珅在科考上没有建树,由于博览群书,他对四书五经并没有太用功,因此落榜了,之后再也没考。直接入仕,也就是他的世职轻车都尉。过了三年凭借和珅自身有点武功、文学、及形貌,和珅被选进了皇家仪仗队,也就是銮仪卫,终于可以有机会见到皇帝。

他是怎么引起乾隆注意的呢?有一次乾隆外出巡游,恰好云南来了一个奏折,说一个罪犯逃往缅甸。乾隆生气之于说了一句《论语》上的话“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众侍卫既不懂,也不敢出声,只有跪在地下。乾隆皇帝连问三句:谁之过?无人敢应。这时,和珅站了出来也说了《论语》里面一句:“典守者,不得辞其责。”乾隆听了很是震惊,没想到一个銮仪卫,竟然懂的《论语》。又考问了和珅一些知识,和珅对答如流。这一下,乾隆记住了他,并升他为御前侍卫。从此,更近的靠近了皇上,为他铺开了仕途的道路。

和珅剧照

从乾隆四十一年,和珅被任命为户部侍郎、军机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开始,这年和珅年仅26岁。特别是通过“李侍尧案”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后,越发青云直上。乾隆帝对其宠信有加,并将幼女嫁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使和珅不仅大权在握,而且成为皇亲国戚。

最终,和珅封一等忠襄公,官拜文华殿大学士,其职务主要包括内阁首席、领班军机大臣、吏部、户部、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还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正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成为官场最为闪耀的明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