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論劍”缺馬爺



走訪工藝美術大師和非遺傳承人至今已經有5個年頭,我們一直執著地堅持一條不成文的規矩:不評價,只傾聽;只把近距離的、有溫度的大師呈現給喜歡這種“偏執”的所有人。鏡頭裡也只有大師,沒有我們自己,因為我們和大師的成就隔著距離。


“華山論劍”缺馬爺

有人說,你們拜訪了近150個大師了,和每一個大師的合影就已經是一道風景了,我們沒有。5年來,也從沒有因此後悔過,直到,聽到馬爺去世的消息。


“華山論劍”缺馬爺


馬爺是我給取的,他本名馬進貴(1947—2018),回族,新疆烏魯木齊市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從潘秉衡老藝人做了最後一件金銀錯玉雕作品,到馬爺拿著他的金銀錯作品參賽,玉器金銀錯工藝在我國中斷了40年,馬爺堪稱中國“金銀錯”第一人。


“華山論劍”缺馬爺

白玉錯金嵌寶石阿布杜瓦壺

第一眼見他,覺得他很嚴肅,估計不太好說話。和他聊起玉雕揚州派的顧大師,“恰似故人來”,他開始打開話匣子。談起來以後才發現他是個特別活潑可愛的“老頭兒”,那種小孩子的,很跳脫的可愛。這話用在一個70多歲的大師身上可能不太合適,但是我覺得他有。可能因為他跟玉接觸了一輩子,才會有這種骨子裡永遠存在的溫潤和純淨吧!

“華山論劍”缺馬爺

說起他的玉雕,說起他的作品,就像在說他的孩子:一個個孩子怎麼打磨成長的,一個個怎麼在世界上閃閃發光的。但他又不像一個父親時不時還有急躁,更像一個爺爺,說起來都是欣慰與自豪。於是,我叫他“馬爺”。


“華山論劍”缺馬爺

馬爺的作品

我說,京派、揚州派的大師我都拜訪過了,今天也拜訪了西域派的馬大師,什麼時候,我們來個玉雕界的“華山論劍”吧,讓老朋友們都聚聚,豈不熱鬧!馬爺很開心,說那你要快一點,這一輩的藝術家很多身體都不太好了,怕有的人等不及......


“華山論劍”缺馬爺

“華山論劍”缺馬爺

“華山論劍”缺馬爺

2017年5月19日--2018年1月27日,見面到永別。我非常後悔,沒有和馬爺照一張合影,非常遺憾沒有再次返回新疆的時候去再見他一面,非常愧疚“華山論劍”遙遙無期.....


生命如此的脆弱,就像在完美無瑕的白玉上鑲嵌金銀和寶石,稍不留神就碎了。這是生命的艱難,也是藝術的艱難。馬爺的艱難還在於將西域文化和漢文化的完美結合,他的難是那種文化上的難。文化是無限延伸的,思想如流水,源頭與未來都在內心深處無法觸碰。可他,用美玉,用金銀,用寶石,完完整整給我們呈現了出來。


“華山論劍”缺馬爺

西域派玉雕一個領軍人物的隕落,是痛心,也是缺失。他所代表的是漢族人跟少數民族甚至整個伊斯蘭民族交流的橋樑,感情上的紐帶有那麼一絲絲說不上的東西沒有了,我感覺自己心裡有一塊地方空了......


【馬爺的視頻做好了,這個缺失我再也補不上了,是為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