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不是赤砂之蠍的間諜嗎,為何後來又反投大蛇丸,甘願為他效忠?

漫小右


兜原本就是大蛇丸的間諜,是大蛇丸安插在赤砂之蠍身邊的人,而蠍對兜施了術,以為已經將兜變成了自己的間諜,然而大蛇丸早已識破蠍的陰謀,並且將計就計,利用兜來刺探曉的情報。而兜對大蛇丸的效忠和他一直以來的成長經歷有很大的關係,而且他對大蛇丸非常崇拜,這點從後來大蛇丸被佐助消滅了之後可以很好地看出來。


一、兜從小成長在木葉,長期過著間諜生活的他又遭到了團藏的算計,失去了生活目標的他遇到了大蛇丸,他很崇拜大蛇丸,就一直跟著他做事。

①兜的悲慘過去,失去信賴的重要之人

兜從小在孤兒院長大,作為團藏手下間諜的他一直在各國進行情報偵察,卻慘遭團藏算計,失去了人生目標和意義的他就這樣遇到了大蛇丸,大蛇丸惜才沒有殺他,而得知真相的兜決定跳槽跟著大蛇丸幹。

我們知道兜是個被收養的孤兒,原本這樣缺愛的孩子就容易對別人產生依賴,迷失方向,而團藏又設計陷害了兜,間接導致了兜最珍視的人的死亡,如此一來,兜不僅失去了依賴的人,更是連自己的生存價值都被否定了。

而大蛇丸剛好在這個合適的時間出現了。我們都知道大蛇丸是一個很惜才的人,而兜自然是入得了大蛇丸的眼的,所以大蛇丸利用了兜的情感缺失,將其納入麾下。當時的兜非常迷茫,大蛇丸沉浸出現,用他最想知道的疑惑將兜騙到了身邊。

而兜當時除了失去了生存的價值和意義外,還迷失了自我,內心對於事情的真相也是非常渴望知道的,而當時能夠幫助他的恰好就是大蛇丸。

②兜一直在找尋自我和人生的意義

兜誤殺了修女之後他的人生已經開始動搖了,尤其是得知了團藏的陰謀以後,他已經迷失了自我,不知道自己的存在價值和意義,他之所以跟著大蛇丸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找尋自我,而大蛇丸其實也是在不斷地追求自我價值的過程。

兜跟著大蛇丸做間諜,一方面是為了向木葉復仇,另一方面就是為了找到人生的方向,究竟要走一條怎麼樣的道路,而大蛇丸雖然十惡不赦,但是其本身的人格魅力是非常出眾的,我們可以看到除了兜,還有君麻呂等人都是崇拜大蛇丸的。而兜內心情感的缺失也在大蛇丸身上得到了彌補,他一直在模仿大蛇丸,所謂的自己的目標都是學著大蛇丸的一舉一動,然而他經常在不經意間用醫療忍術救人,比如中忍救雛田,天地橋救小櫻,只是他一直沒有意識到。

當大蛇丸死後,兜的一切就體現得再明顯不過了,完全就是一副極度崇拜大蛇丸的樣子,而如此崇拜大蛇丸的人又怎麼可能會是赤砂之蠍的間諜呢,其實這一切另有原因。

而兜在失去大蛇丸之後完全就把自己當成是大蛇丸了,可以說他對大蛇丸的痴迷和崇拜之前完全不再君麻呂之下。

小結:兜的過去的特殊經歷讓他迷失了人生的方向,而大蛇丸的惜才將兜召入麾下,兜對大蛇丸極度崇拜,是大蛇丸的多面間諜,可以說他是心甘情願為了大蛇丸而效力的。

二、赤砂之蠍自以為控制了兜,其實早已被大蛇丸識破,大蛇丸只不過是將計就計。

①赤砂之蠍的自負

我們從赤砂之蠍的言行舉止都能夠看出他是一個很自負的人,畢竟他有這個驕傲的資本。而擅長傀儡術的他對於迷惑人心的忍術自然也是十分自信的,只可惜他小看了大蛇丸,蛇叔作為這個世界上最痴迷於各種忍術的人,早早識破了赤砂之蠍的陰謀,並讓兜將計就計,安插在蠍的身邊。

天地橋一戰,我們就能夠看出蠍的計劃早已經被大蛇丸識破,而兜繼續裝作是蠍的間諜的原因,就在於大蛇丸像刺探曉的情報,因為蛇叔很好奇像曉這樣一幫危險人物聚集在一起到底是有什麼目的。

②大蛇丸的目的

大蛇丸安插兜的目的除了為了刺探曉的情報,很大程度上和他的野心有關,雖然大蛇丸一心醉心於研究各種忍術,探究這個世界上的真理,但是從後來大蛇丸被佐助打敗,繼而被鼬封印後,兜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其實就是繼承了大蛇丸的遺志(當然蛇叔並沒有死)。大蛇丸擁有自己的小國家,想要征服木葉,又擅長穢土轉生之術,可以說

他的目的顯而易見,就是要稱霸忍界,這點和曉組織不謀而合,而在曉組織呆過一段時間的大蛇丸,自然是知道曉組織的目的的,而且以他聰明才智,肯定能夠判斷出來,放眼當下,最有可能稱霸忍界的也確實就是曉組織。

所以兜是大蛇丸的一顆非常重要的棋子,通過和赤砂之蠍的接觸,瞭解曉組織的動向,畢竟大蛇丸襲擊了鼬已經沒辦法呆在曉了,所以只能通過側面渠道打聽,所以才一直讓兜當間諜,直到蠍臨終前告知小櫻等人兜的秘密。我們從天地橋就可以看出,兜和蠍每隔一段時間應該就會有一次情報上的交換。

小結:赤砂之蠍的自負,讓大蛇丸利用兜反而刺探曉的情報,而大蛇丸想要稱霸忍界的野心,讓他一直安排兜在蠍的身邊打探情報。

總結:兜一直都是大蛇丸的人,他是發自內心崇拜大蛇丸,自願跟著他的,所以他不會是蠍的間諜,只不過蠍以為兜中了自己的忍術是自己的傀儡了,然而大蛇丸的野心絕不止攻佔木葉,看兜後期的行為就可以推斷出大蛇丸也是有稱霸忍界的野心的,所以他一直讓兜從蠍那裡獲取曉的情報,因為曉組織可能才是他稱霸忍界的最大障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