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情商也源於家長,不信,看看孫儷就明白了

【寄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波動,作為大人,我們往往會通過自己的觀察,來處理公司的人際關係,以便於明哲保身。而我們卻往往忽視了孩子的情緒波動,總是以自己的主觀意願來判斷。其實當我們面對孩子的時候,更需要察言觀色,瞭解孩子的情緒變化。

孩子的情商也源於家長,不信,看看孫儷就明白了

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簡單"兩個字,因為我們每天都要面對不同的人和事,需要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所以很多的時候,我們不得不對領導、上司察言觀色,以便調整自己的狀態。而回到家中,我們的心情往往是比較放鬆的,因為少了工作的壓力和公司的人際關係。

我們總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或者習慣的方式來對待家人,尤其是孩子,卻忽略了孩子的心情。

其實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們更要做一個會察言觀色的父母。

孩子的情商也源於家長,不信,看看孫儷就明白了

比如:今天媽媽下班回到家裡,孩子高高興興的跑過來,對你撒嬌:"媽媽,我好想你啊!"媽媽卻因為工作的煩心事,把孩子推開了。那麼孩子的心情就會由高興變得失落。而媽媽只顧思考著今天的工作內容,並沒有注意到孩子情緒的變化,那麼等過一會媽媽要和孩子說話的時候,孩子就不願意搭理媽媽。媽媽看到孩子的態度不好,難免又是對孩子一頓教訓:"你這孩子怎麼這樣對媽媽?"

孩子就會感覺到很委屈:我剛剛想和你聊天,你都不搭理我。現在憑什麼要我搭理你呢?

孩子的情商也源於家長,不信,看看孫儷就明白了

這就是因為媽媽沒有注意到孩子的情緒變化導致的。

假如:媽媽下班回到家,孩子看到媽媽回來了,高興的跑過去,抱住了媽媽。媽媽溫柔地抱一抱孩子,然後問:"今天怎麼這麼高興啊?"孩子開心的回答說:"媽媽,我今天的考試考了滿分。"媽媽對著孩子豎起來大拇指:"不錯,考得真好!"孩子就會更開心的幫助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這一幕就是母慈子孝的場景。

孩子的情商也源於家長,不信,看看孫儷就明白了

同樣是一件事情,為什麼會有兩個完全不一樣的結果呢?

原因就在於媽媽對於孩子的情緒反應不同。

當媽媽感受到孩子積極的情緒的時候,就要用積極的情緒去回應,這樣孩子才能夠感受到媽媽對自己的在乎。

但是很多的家長會覺得,一天到晚在單位看人臉色,心裡都累壞了,回家還要看孩子臉色?

其實這不是看孩子臉色,而是幫助孩子提升情商。

家長可以試想一下,如果你對孩子的情緒滿不在乎,視而不見,孩子怎麼可能會學會重視別人的情緒,關注別人的感受?

記得《安家》熱播之後,有人採訪孫儷以後還會不會和羅晉繼續合作,孫儷的回答就顯得情商很高:

"徐姑姑戲好人帥,大家的目光都放在他身上了,而不是我的演技了。"這句話既委婉的表達了自己的立場,也充分體現了孫儷對羅晉的肯定,進一步展示了孫儷的情商。

孩子的情商也源於家長,不信,看看孫儷就明白了

而孫儷的情商也影響到了孩子。據悉孫儷的兒子等等,曾經因為妹妹小花誇別的女演員比媽媽漂亮,而惹怒了哥哥。哥哥擔心媽媽聽到這句話不開心,還專門給孫儷留了一張字條,安慰媽媽:

我愛你,媽媽,你是最漂亮的。等等小朋友還給媽媽畫了一個大大的愛心。

孩子的情商也源於家長,不信,看看孫儷就明白了

我們看到了等等對於媽媽的愛,看到了等等的高情商,卻忽略了這一切都源於孫儷的言傳身教。正是因為有了一個這樣的媽媽,才會有等等這樣高情商的孩子。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要學會對孩子的情緒做到察言觀色,及時的關注孩子的內心變化,然後做出正確的引導。

場景一:今天爸爸回到家,就看到小明在看電視。爸爸和小明說話,小明也不搭理爸爸,爸爸一生氣就把電視給關了,這個時候,小明一下子哇的哭了起來。奶奶聽到小明的哭聲,從廚房出來,就開始訓爸爸:"小明今天不開心,在學校被老師訓了,你又不問清楚就發脾氣。"爸爸一聽更生氣了:"老師訓你,肯定是你做錯事情了,你又惹什麼禍了?"奶奶推了爸爸一把,把爸爸拉進了廚房:"今天上課的時候,小明同桌和他講話,小明不搭理他,他就踩小明的腳,結果老師認為他們倆在搗亂,罰站了一節課呢。你也不說安慰孩子一下,上來就訓。"

孩子的情商也源於家長,不信,看看孫儷就明白了

聽了奶奶的話,爸爸這才知道自己錯怪小明瞭。可是現在小明哭的厲害,怎麼說也聽不進去。

場景二:爸爸回家後,看到小明在看電視,和小明說話,發現小明沒有什麼興致,於是便坐在小明身邊,拉著小明的手,問:"小明,怎麼了,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嗎?"小明就會對爸爸說出自己所受的委屈,爸爸也會安撫小明,然後和小明一起討論找到解決的辦法。

孩子的情商也源於家長,不信,看看孫儷就明白了

同一個事情,不同的結果,關鍵就在於爸爸及時的捕捉到了孩子的情緒變化,並進行了積極的引導和溝通。

孩子因為年齡小,雖然對很多事情有看法,也只能通過自己的行為來表達出自己的意願,只是孩子的表達方式比較簡單明瞭。因為孩子希望通過自己的言行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讓父母感受到自己的內心需求。這其實是孩子獲取關注的一種方式。

孩子的情商也源於家長,不信,看看孫儷就明白了

一個善於察言觀色的父母,能夠及時的感知孩子的情緒波動,必定會通過自己的引導,響應孩子的內心需求,提升孩子的情商。

我是小風車媽咪,家有9歲男孩,現在一手帶娃一手寫作,專注分享育兒知識和親子溝通。歡迎大家和我一起探討孩子成長路上的問題,分享孩子成長的快樂。

往期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