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至上,道德缺失,老人摔倒我們究竟扶不扶得起?


說起老人摔倒,究竟扶不扶。相信大家對早年發生的彭宇案依舊忿忿不平,隨著彭宇案的發生,整個社會似乎瀰漫著一種恐慌心理。

那就是看到老人摔倒的時候,大家都會掂量一下自己扶不扶得起?才會去決定要不要去服?

金錢至上,是什麼樣的社會心態,讓我們離雷鋒精神越來越遠。是什麼樣的一些人,讓我們的善良和愛心遭受屠戮。是什麼樣的病態心理,導致我們的善意遭受恐慌,只能變成冷血的熟視無睹。

那麼,不妨讓我們回頭看看“彭宇案”,一位熱心腸的小夥子從公交下來,看到老太太摔倒的時候,本著雷鋒精神,幫人幫到家的精神將老太太送往醫院。就在小夥子將老太太送往醫院的時候。事情發生了360度的大轉彎,奇葩的是這位老太太並不感謝小夥子的熱心助人,而是將小夥子訴諸法院。訴訟小夥子撞到老太太。

金錢至上,道德缺失,老人摔倒我們究竟扶不扶得起?

而更為奇葩的是,小夥子敗訴了,一審被判賠償四萬元。小夥子覺得不服,但二審依舊判處小夥子賠償一萬元。在這個時間發生以後,隨著媒體的推波助瀾,老人摔倒扶不扶的問題就成為了社會焦點討論的話題。愛心究竟該不該受到罰款?老人摔倒了究竟扶不扶?

當雷鋒精神,好事不留名的精神被“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所代替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一切都沒變,變得只是人心。因為一小部分人的自私自利和恬不知恥,讓整個社會心態遭受巨大的創傷,愛心也蒙上了一層極度恐慌的色彩。面對老人摔倒,更多的人就會去反思,老人摔倒了究竟該不該扶?究竟能不能扶得起?

既然存在著這樣一種社會心態,那就不該將社會的矛頭單純地指向看到老人摔倒視若無睹的年輕人。博弈論中有一種觀點,就是面對一個事件,有多種選擇的時候,當事人會進行博弈。就會思索要不要扶?扶了會怎麼樣?不扶會怎麼樣?是個正常人都會這麼想,就像“彭宇案”中的小夥子一樣,原本心地善良,助人為樂的小夥子出於好心扶起了摔倒的老人。不僅沒有得到老人的讚揚,而且將小夥子訴諸法院,誣告其撞倒老人。那麼,當事人換作是我們,我們究竟該不該去扶?敢不敢去扶?這都是問題。

金錢至上,道德缺失,老人摔倒我們究竟扶不扶得起?

俗語道:“知人知面不知心”的確是的,很多時候,這個世界上的事情就是這麼奇葩,你相信的東西到頭來會將你弄得傷痕累累,你隨性為止的事情有時候會讓你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穫。沒錯,對於人而言,這種矛盾依舊存在,那就是人往往都會犯著一種毛病,那就是“以貌取人”,而這種心態才是最為可悲的。

因為當人有了一定的社會經歷和閱歷以後,就會發現,有時候一個人長得特別的和藹可親,就像鄰家老奶奶一樣袒露著溫馨的笑容。但是,當你和他在進行一定的交流和打交道的時候卻發現這個人面目可憎。同樣地,有時候你發現一個人長得很面目可憎,但是,在和他打交道的時候,卻會發現這個人卻非常不錯,仁義而又豁達。

尤其是在當下短視頻火熱無限的今天,很多時候,屏幕裡面容姣好的美女帥哥,大街上透著冷豔氣質的妙齡女郎。很得大多數人眼球的關注,但是,當發現其幕後頤指氣使,一身臭毛病的時候。就會讓人突然舉得非常噁心,有一種想吐的慾望。而在現實生活中卻是非常的常見,這也就讓人遇到摔倒的老人該不該去扶,蒙上了一層恐怖的色彩。

金錢至上,道德缺失,老人摔倒我們究竟扶不扶得起?

當一個老人摔倒的時候,無疑很多人都會去思索,該不該扶?能不能扶?這個老人面向和善,但是他究竟會不會訛人呢?這種心態很正常,是一個理性的自然人所做出的正常反應。或許,有些人會說這有啥啊,過去扶不就得了,如果你是人傻錢多的富公子哥,那就無所謂了,反正訛多訛少都無關痛癢。

那麼,老人摔倒了究竟該不該扶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要扶,誰都會老,沒有人能夠保證自己一輩子永遠不摔倒。人上了年紀,摔倒了一命嗚呼也是很有可能的。解決了該扶的問題,該怎麼樣的扶,怎麼樣的扶才能夠避免被坑被訛也就成了我們關注的問題。

在扶以前,最好和摔倒在地的老人做也給協定,在當下智能手機人手一部的背景下,可以通過錄制視頻的方式來和老人約定好。扶起老人是因為老人自己摔倒的,而不是因為自己撞到老人而去扶的。只有這樣,才能夠在不給自己留有危險的過程中,不影響我們助人為樂和奉行人道。

金錢至上,道德缺失,老人摔倒我們究竟扶不扶得起?

是不是覺得做好事代價太高了,做好事這麼的麻煩。的確是的,而是誰讓我們做好事都變得這麼困難呢?正所謂“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而一部分自私自利,金錢至上,道德缺失的壞人。真可謂是“一隻老鼠壞了一鍋粥”因為自己的自私自利讓所有的人蒙受一種做好事都有恐慌的心態,讓我們善良的成本越來越高。對於這樣的壞人來說,真的是無語可言了。不管是富裕也好,還是缺錢也罷,有時候,最安全的方法,就是不要出門。因為一出門,很可能會摔倒,摔倒了,真的很少有人敢扶起來。

是的,雖然在當下金錢至上,道德缺失的背景之下,老人摔倒扶不扶?扶不扶得起的問題的確讓人頭大。也著實存在著這樣一下好心扶起卻被訛的案例,但是,畢竟是個例,我們願意相信美好,也願意相信這個世界上好人總比壞人多,也願意相信大多數的老人摔倒被扶起以後是不會訛人的,該扶還要扶,因為畢竟人都會老,當有一天自己摔倒了無人敢扶那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心態?

但是,相信終究只是相信,因為人性是最不可靠的東西。所以,在扶之前,還是做好證據再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