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搬離大觀園後,薛寶釵露出了本來面目

在林黛玉進賈府前,史湘雲已經在賈家住了好幾年,林黛玉被接來後,史湘雲方由常住變成了短住。然而或許因為都經歷過悲愴的命運,所以兩位女孩一開始感情是非常融洽的。

在第二十回,史湘雲首次出場,是夜,眾人閒話後歸寢,文中寫到其“仍往黛玉房中安歇”,一個“仍”字可見史湘雲每次到賈府短住,都是在黛玉房中作寢。

被迫搬離大觀園後,薛寶釵露出了本來面目

更有在薛寶釵生日時,王熙鳳提到一小戲子和在場某人長得像,眾人皆知是林黛玉卻未曾作聲,僅史湘雲脫口而出。然而林黛玉卻沒有對史湘雲發脾氣,而是將委屈發洩於賈寶玉身上,後來還是和史湘雲“仍復如舊”,此次完全是史湘雲的錯,林黛玉卻做到了無私包容。此舉與史湘雲後來編派她的“小性兒、行動愛惱”相去甚遠。

然而史湘雲和林黛玉的和諧關係,因薛寶釵的到來漸漸變了味。接觸薛寶釵之後,史湘雲對這位“行為豁達”的寶姐姐從最初的喜歡到推崇,最後直接疏離林黛玉而親近薛寶釵。這一段轉變中,史湘雲到底經歷了什麼?

毫無疑問,是因為薛寶釵對其極盡能事之拉攏,甚至悄悄離間兩人。

如第二十回,史湘雲初次登場,林黛玉在知道賈寶玉從薛寶釵屋裡出來後便發了脾氣,賈寶玉在給林黛玉賠罪解釋時,薛寶釵竟然來了,也不顧場合,推著賈寶玉便走“史大妹妹在等你呢”,獨留你黛玉一人對窗灑淚。然而根據後面史湘雲對賈寶玉和林黛玉說的“二哥哥、林姐姐,你們天天一處玩,我好容易來了,也不理我一理”來看,薛寶釵剛才並沒有將賈寶玉推到史湘雲身邊,至於推去了哪裡無從得知,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借史湘雲推開賈寶玉,冷落林黛玉,以此離間史湘雲和林黛玉。

再有便是第三十二回,在襲人託史湘云為賈寶玉做針線時,史湘雲表示不願意,並將緣故說了出來,原來是前幾日林黛玉和賈寶玉賭氣,將她做的一個扇套鉸了。可是這麼私密的事情,史湘雲又是如何得知的呢?彼時襲人在場,根據二人的談話可以排除是襲人告的密,那麼除了襲人,還有誰會接觸史湘雲和她說這樣的話?丫頭們不敢,賈寶玉不會,賈府三春知不知道還是問題,更不可能去挑撥是非,所以,無非就是薛寶釵背後悄悄告訴了史湘雲這一件事,讓史湘雲對林黛玉心懷不滿。

就是在薛寶釵的處心積慮下,史湘雲漸漸向她靠攏,而開始貶低起林黛玉來。不僅當著賈寶玉的面和襲人編派林黛玉,還在寶琴得到賈母賞賜的鳧靨裘時,當著眾人的面稱林黛玉善妒小氣。雖然林黛玉都選擇淡然處之,但薛寶釵籠絡人心的目的確實是達到了。

然而史湘雲並沒想到,在賈府,薛寶釵不僅僅籠絡她一個人,下至丫頭金釧、襲人等,上至賈母、王夫人等,就算人人喊打的趙姨娘,也在薛寶釵的籠絡範圍之內,她史湘雲又算得了什麼呢?


被迫搬離大觀園後,薛寶釵露出了本來面目

大觀園抄檢,對園中女兒是一次嚴重的羞辱,而作為唯一沒被抄檢的薛寶釵,較其他人更要憤怒,王熙鳳看似照顧親戚的一個舉動,卻將薛寶釵推進了百口莫辯之地。更因同為親戚,人家卻將林黛玉視為自家人,自己在賈府蹭住多年,還是無法與別人相提並論,這是多麼尷尬的事兒啊?所以薛寶釵絕望了,憤怒了。

次日,早早就來辭了李紈,而對於還住在蘅蕪苑的史湘雲,薛寶釵竟雲淡風輕一句話打發了“依我的主意,你竟把雲丫頭請了來,你和他住一兩日,豈不省事?”,而這一切,史湘雲還被矇在鼓裡。

大觀園到處是房子,當初史湘雲卻獨獨要和薛寶釵住一處,可知其是將薛寶釵當作“親姐姐”一般看待的,就像當初她自言自語的“我但凡有這麼個親姐姐,就算沒了父母,也是沒有妨礙的”。可是現在,她心中頭頂光環的寶姐姐在吃了王熙鳳一記悶虧後,被迫搬離了大觀園,氣急敗壞的她連賈母和王夫人也不去辭別,而是急匆匆就出去了,對於這位史大妹妹,薛寶釵不僅沒有了當初的細心照顧和通情達理,反而一解釋的話也沒有,直接找個人就將她推開了。


被迫搬離大觀園後,薛寶釵露出了本來面目

史湘雲方才恍悟,當初寶姐姐的那些體貼和溫柔,大方和豁達,不過是為了“金玉良緣”而打造的人設罷了,可是即便費勁心機,薛寶釵卻沒能得到賈母的青睞,反而在薛寶琴剛進府,就被老太太百般寵愛,薛寶釵的失望可想而知。在一次次的失望中,大觀園抄檢成為了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薛寶釵不想再演戲了,至於史湘雲,那當初眾多被利用之人的其中一個,又能算得什麼?

這樣的薛寶釵,無疑讓史湘雲覺得心寒,在中秋之夜,面對林黛玉的對景感懷,史湘雲在安慰她後又道:

“可恨寶姐姐,姊妹天天說親道熱,早已說今年中秋要大家一處賞月,必要起社,大家聯句,到今日便棄了咱們,自己賞月去了……”

自薛寶釵進府,史湘雲便只有稱讚這位寶姐姐的份,何曾對其有一絲絲不滿?更別提在他人面前說薛寶釵的不是,即便在別人稍微做出對薛寶釵不利的事情,史湘雲都會馬上制止,譬如那次薛寶釵繡鴛鴦被林黛玉撞見,史湘雲見後馬上拉開林黛玉。可是此次史湘雲卻突然轉變態度,發出了“可恨”這樣的感慨,這兩字看似因為薛寶釵違背了詩社之約,然而實際上卻是一樁樁一件件不平之事引發而來的。這兩字,正是史湘雲在看清薛寶釵真面目後發出的聲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