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鎮海吼”,沒有倒在歲月中,卻倒在了專家愚蠢的建議上

在過去的一千多年裡,河北的滄州城外曾經聳立著一尊巨大無比的鐵獅子,當地人稱其為“鎮海吼”,想必很多老一輩的滄州人都還印象。這尊鐵獅子高達5.4米,長6.2米,寬2.9米,重達30餘噸。在1961年,這尊鐵獅子還被選為第一批國家重點保護文物,是名副其實的國寶級文物。然而這尊見證了千年歷史的鐵獅子,沒有倒在歲月中,卻倒在了專家愚蠢的建議上。

在民間傳說中,滄州東臨渤海,自古以來當地百姓都深受海水氾濫的困擾。在公元953年的時候,當地民眾自發籌集資金,鑄造了一尊名為“鎮海吼”的鐵獅子,用來鎮壓海患。在鐵獅子身上還刻有當時捐錢之人的名單,似乎驗證了傳說的真實性。不過,也有人認為這尊鐵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因為鐵獅子的背部有蓮花臺,腹內刻有金剛經。

滄州“鎮海吼”,沒有倒在歲月中,卻倒在了專家愚蠢的建議上

這尊鐵獅子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代表了後周時期的最高鑄造水平。在唐宋時期,當時的人們鑄造了不少大型的鐵質雕塑,例如蒲津渡的黃河鐵牛,更是重達70噸。黃河鐵牛是由朝廷主持鑄造的,而滄州鐵獅子則是由民間鑄造的。以民間之力,鑄造一尊重達30餘噸的鐵獅子,在一千多年前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滄州鐵獅子顯得更加珍貴,代表了我國古代人民所具有的工匠精神。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塊瑰寶,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滄州“鎮海吼”,沒有倒在歲月中,卻倒在了專家愚蠢的建議上

在公元953年之後的一千多年中,“鎮海吼”一直矗立在滄州城外,滄州城也因為這尊鐵獅子的存在獲得“獅城”的美譽。然而自從清末之後,經歷了千年風雨安然無恙的鐵獅子變得多災多難,遭遇到了巨大的破壞。其中雖然有一部分是因為天災的原因,但更多的卻是因為人禍所引起的。

根據《滄州縣誌》中的記載,在1803年,鐵獅子曾經被大風吹倒,直到1893年才被重新扶起。因為長時間接觸潮溼土壤,鐵獅子的腹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有不同程度的鏽蝕。不過,雖然跌倒在地90餘年,被重新扶起來的鐵獅子還是能夠威武雄壯的矗立在滄州城外。

滄州“鎮海吼”,沒有倒在歲月中,卻倒在了專家愚蠢的建議上

到了1956年,為了更進一步的保護鐵獅子,滄州的文物保護部門在聽取了蘇聯專家的建議後,在鐵獅子的上面蓋了一座涼亭,用來給鐵獅子遮風避雨,然而此舉卻進一步的加速了鐵獅子的損毀。鐵獅子之所以能夠保存千年而不鏽蝕,皆因為鐵獅子身上的水分能夠快速蒸發。可是,當鐵獅子頭上頂著一個涼棚的時候,水分的蒸發速度變慢,大量水汽凝結在鐵獅子周圍,進一步加速了鐵獅子的鏽蝕速度。這就是人們口中常說的“幹千年,溼萬年,不幹不溼就半年”的原因。所以到了1975年的時候,只好把涼亭給拆了。

滄州“鎮海吼”,沒有倒在歲月中,卻倒在了專家愚蠢的建議上

在1984年的時候,因為鐵獅子的腿部以下長期泡在泥水中,文物保護部門對鐵獅子進行了一次修整,重新在旁邊建立了一座兩米高的基座用來安放鐵獅子。在使用吊機起吊鐵獅子的時候,為了防止鐵獅子的腿部擠壓受損,工作人員給鐵獅子的腿部注入了硫磺錨固合劑。然而,在吊裝工作完成後,工作人員並沒有及時清理獅腿中的固合劑,固合劑凝固後把獅腿給撐破了。這次的吊裝對鐵獅子的損毀可不止獅腿一處,鐵獅子的下巴、尾巴、左後足、右前足完全缺損,據事後統計,損傷多達42處。

滄州“鎮海吼”,沒有倒在歲月中,卻倒在了專家愚蠢的建議上

在獅腿損壞之後,鐵獅子已經是搖搖欲墜。在1994年,為了進一步加固鐵獅子,經過專家討論之後,決定用鋼管支撐的方法來固定鐵獅子。在1995年施工的時候,工作人員使用沙子和石灰填入獅腿,原本是打算用這個方法穩固獅腿,結果這些沙子和石灰遇水膨脹,又一次的加速了獅腿的斷裂。直到2000年,這些沙子和石灰才被清理出來。

滄州“鎮海吼”,沒有倒在歲月中,卻倒在了專家愚蠢的建議上

專家們的建議原本是為了保護鐵獅子,可是最終卻把鐵獅子弄的傷痕累累。曾經矗立在滄州城外一千多年的鐵獅子,沒有倒在歲月中,卻倒在了專家們接二連三的愚蠢建議上,如今只能靠鋼管加固才能站立,如同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不過,雖然滄州鐵獅子已經損毀嚴重,滄州人民很快迎來了一頭新的鐵獅子。

在2009年,滄州宣佈重新鑄造一尊新的鐵獅子,重達120噸,設計壽命2000年,用來作為滄州“獅城”的象徵。當兩年之後,新的鐵獅子建成時,還獲得了世界紀錄。

滄州“鎮海吼”,沒有倒在歲月中,卻倒在了專家愚蠢的建議上

雖然說滄州人民現在有了一頭更大更重更新的鐵獅子,然而對於老一輩滄州人來說,曾經矗立在滄州城外千年的“鎮海吼”才是滄州的象徵。“鎮海吼”代表了古代滄州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是一件了不起的傑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