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烈兀西征最終到埃及邊境當聞大汗已死為什麼沒有回中國?

龍文說史


旭烈兀得知蒙哥汗去世時並沒有無動於衷,但以當時的形勢來看,他確實無法回到蒙古和林參加阿里不哥召集的庫裡臺大會,而他所支持的忽必烈則是在漢地搶先稱汗,且在軍事上並未落下風,所以也沒有回漢地的必要。

背景介紹

蒙哥奪汗時期,託雷系的四兄弟非常團結,除了阿里不哥幼子守灶,至始至終留守託雷的份地,旭烈兀與忽必烈盡全力幫助哥哥奪位。在蒙哥汗位坐穩以後,此二人也就成為蒙哥擴充版圖的左膀右臂,忽必烈主攻漢地,旭烈兀則成為西征大元帥。旭烈兀1253年出發,到蒙哥戰死於釣魚城時,已經兵至敘利亞。此時蒙古陷入新一輪汗位爭奪戰,旭烈兀的態度就是率主力東歸,只留怯的不花率領5000人留守敘利亞。


蒙哥是死於1259年8月11日,忽必烈距離蒙哥最近,得到消息時已經是9月19日,而阿里不哥是在11月於開平附近調兵,說明他得到消息是在蒙哥去世後3個月。遠在敘利亞的旭烈兀是在1260年才得到這個消息,所以旭烈兀的反應比較慢,完全是受限於距離太遠。當旭烈兀東歸至波斯時,又傳來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的消息,這個消息至少讓旭烈兀心裡有了個底,汗位之爭仍然維持在託雷系中,只不過在兄弟之間他更傾向於忽必烈。這個時間節點無非就是1260年的5月忽必烈自立為汗,隨後阿里不哥在蒙古和林被推舉為汗,形成南北兩位大汗對峙局面。


形勢分析

“第吾國內空虛,塔察國王與李行省肱髀相依,在於背脅;西域諸胡窺覘關隴,隔絕旭烈大王;病民諸奸各持兩端,觀望所立,莫不覬覦神器,染指垂涎。”——《班師議》

當時郝經為忽必烈分析了蒙古帝國的國內各方形勢,指出了東道諸王領袖塔察兒與山東的軍閥李亶關係密切,因為李亶娶了塔察兒之妹,這個勢力有一定實力,但幾乎保持中立,這在當時非常罕見。他指出的“西域諸胡”就是窩闊臺、察合臺、朮赤后王,這波勢力被列為阿里不哥支持者行列,用隔絕旭烈兀的表達方式也說明旭烈兀是支持忽必烈的,並結合當時的地域位置來看,旭烈兀在早期應該就與忽必烈達成過支持意向。


但在兩位兄弟爭奪汗位時,並不是簡簡單單的派系支持,而是錯綜複雜的雙向投資,在南北兩汗的支持者中,父親與兒子之間,親兄弟之間分別支持不同的勢力,形成當時一大特色。如塔察兒最終選擇擁立忽必烈,他的兒子乃蠻臺則導向阿里不哥;合丹擁立忽必烈,他的兒子忽魯迷失、納臣則擁立阿里不哥;赤因帖木兒擁立忽必烈,他親弟弟也速擁立阿里不哥。

這種情況也發生在旭烈兀的身上,他明確表示了支持忽必烈,但他的長子主木忽兒在其西征時留守了漠北份地,並未隨徵。當1260年的4月份,忽必烈拘禁了阿里不哥派往燕京的腹脫裡赤,並搶先“註冊”汗位以後,阿里不哥的預謀破產,便於夏季急忙召集漠北份地諸王宗戚舉行庫裡臺大會,經過“合法”方式當上大汗,主木忽兒也是由此聽命於阿里不哥,成為他陣營裡的骨幹成員。旭烈兀之子的選擇是否受到父親的暗示,這一點無從可知,牽扯家族利益時,並不排除旭烈兀雙向投資的可能。

旭烈兀的動向

既然局面已定,旭烈兀的處境就稍顯尷尬,但或許又是他坐觀成敗的良好機遇。南北二汗的內戰開始於1260年秋,首先由阿里不哥南下攻打忽必烈,但忽必烈的軍事天賦完全超過阿里不哥,很快扭轉局面、攻守易勢,並將軍隊直接推進至和林。此時的旭烈兀在波斯駐紮,由上文可以看出,他東歸之路其實受到“西域諸胡”的阻截,若領大軍繼續東歸,勢必會在途中經歷大戰,這並不符合其坐山觀虎鬥的心態。並且他所支持的忽必烈處於上風,此時東歸亦沒有太大用處。


而作為西征大元帥,他的軍事重心仍舊在敘利亞一邊,當時的埃及軍事實力強大,怯的不花在敘利亞的日子並不好過,後來他全軍覆沒也證明了這一點。且波斯內部軍閥割據嚴重,旭烈兀亦要著手穩定波斯局勢,即使是雙向投資,若沒有強大的領地做支撐,都有可能淪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朮赤就是前車之鑑,若非通過封地立足,恐怕會遭到察合臺系后王的持續性打擊。

忽必烈在軍事上的優勢也是一個因素,他雖需要南北兩線作戰,但漢地大局已定,故而對阿里不哥的打擊並未有所保留,戰事一度發展成碾壓局面。這種情況下,不光是旭烈兀迴歸的意義不大,且從忽必烈一方來看,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何必要外援幫助,何況旭烈兀東歸是否會成為後患也不得而知,所以我覺得忽必烈必定會聯繫西邊的旭烈兀,促其專事西征,不必東顧,後期由元冊立的伊爾汗國可能就是這個階段許諾的政治回饋。

綜上,旭烈兀的東歸計劃以滯留波斯而收尾,實際上帶有主管的觀望意圖,雙向投資的同時立足根基,為自己留下後路。與此同時,既然承認忽必烈的汗位合法性,那就應該遵從忽必烈的意願,在忽必烈取得優勢之際,他的作用並不是很大,理當是得到忽必烈的指示,停留于波斯,未再回歸東部。


棍哥觀史



旭烈兀是成吉思汗孫子,生於1217年,卒於1265年。他秉持爺爺生前遺言,天下土地廣大,河流眾多,你們以後儘可能佔為己有,守住來之不易的果實。恰恰是這裡的守住就註定旭烈兀不能回家的原因,他和其他諸王一樣,都繼承了蒙古人逐水草而居的傳統,正巧是遊牧民族居所不定的習慣,在蒙古之前,有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鶻到後來都離開這片廣袤的蒙古高原,遷徙到河西走廊及新疆,中亞,甚至更遠抵達西亞及歐洲。



蒙古人也同樣和上者同理,他們在蒙古高原起家,出現了兩度復興,一個是合不勒汗,一個是成吉思汗,牴觸了中原王朝不間斷的風暴,包括遼契丹,女真金朝。又想鑽個空子,可最終到成吉思汗才算扭轉了局勢,原因是鬆散如一盤散沙的蒙古已經將金朝拖得衰朽。 於是就有成吉思汗一取中原的雄心,他們作為簡單的遊牧民族,而且保存較原始的草原遊牧體制,如果想拿下富庶的中原肯定得學習他們的先進東西,直到成吉思汗兒子窩闊臺繼位,靠攏文治,採用漢法,尊儒重教,尤其是稅賦上改觀,還有建都和林,學習金宋模式建造定居都城,可是由於都城是在鄂兒渾河與西伯利亞一帶,離中原腹地比較遠。由於過於保守,整體上還是遊牧政權,窩闊臺仍未用中原皇帝稱號,而繼續沿用合罕。 所以蒙古帝國就以這個模子一直拓下去,直到1260年忽必烈建立大元中心南移才有所改觀。



在成吉思汗與忽必烈之間的時間裡,蒙古也正是蒸蒸日上的時候,征討範圍不止牽扯到中原金宋,還涉及國外包括歐洲及西亞。旭烈兀恰恰就是在這個時期脫穎而出的,旭烈兀與元世祖忽必烈情同手足,一個孃胎生的親兄弟,他們後來驕人的成績都是拜親大哥在位的元憲宗蒙哥功勞。 按理說旭烈兀和忽必烈在功業上是平等的,忽必烈建立元朝,旭烈兀則在波斯建立伊兒汗國,兩個大體面積相當。


為什麼忽必烈卻被眾人熟知,源於他是繼承了汗位,又是改良派,將蒙古帝國煥然一新,統一華夏的第一帝王。 而與他的五弟旭烈兀比,旭烈兀欠火候,源於他本身就是蒙古守舊派,一向崇尚武力至上,蒙古中心嚴重,不蹈他國之法,所以他不回來很是讓人理解的。他後來種種行為,包括木刺夷之戰,巴格達圍城之戰,明顯看出旭烈兀的個性,由於他過於對城郭的毀壞和屠戮以招致堂兄在位欽察汗國別兒哥的不滿 ,宗教間分岐,展開對旭烈兀政權的坑殺,拉開百年的兩國爭端。 旭烈兀和忽必烈早年是在蒙古高原長大,與蒙哥,阿里不哥共同維持著破敗不堪的拖雷家,原因是他們共同的父親拖雷老早去世,只有母親唆魯禾貼尼養育他們四個成人,由於受在汗權的窩闊臺排擠,拖雷家也漸漸沒落,旭烈兀也就和其他兄弟肩負起挽救拖雷家的局勢,他可以說是大半生都是在蒙古度過的,只有等快四十歲才出去西征,在波斯呆不了五六年就死了。


旭烈兀早年和忽必烈一樣,始終中興這個家作為首要,後來在河北彰德和甘肅清水有了分地與其他兄弟一樣治理了好些年,直到大哥蒙哥竄取了窩闊臺家汗權以後,旭烈兀和忽必烈才出頭了,他有一身好武藝,這歷史有記載,而且和忽必烈走得很近。 這也有人要問了,既然這樣,他西征後應當回來輔佐忽必烈,可卻沒有,主要源於利益問題。蒙哥讓他西征早就給他把事情交代,讓他將阿姆河直到埃及邊緣地帶歸於蒙古,也同樣幫拖雷家守住這個勞動果實,頂替原總督拜住職位,也好穩住西方的朮赤系欽察汗國和察合臺系察合臺汗國。


旭烈兀這次西征也恰好將主要家眷帶去一同長征,而留有另一個妻兒在彰德,於1259年,蒙哥皇帝在進攻南宋死在重慶合州釣魚城後,也就決定西征軍是不是返回,那時旭烈兀十五萬已大軍陳兵埃及馬穆魯克王朝邊境,可是當問大汗在中國突然駕崩的消息,這也讓他不得不折返,他於是決定留二萬由愛將帖的不花統帥繼續西進,自己則帶主力十餘萬返回,可正當到達半路,當聞忽必烈戰勝阿里不哥後,當了皇帝,本人沒有在返回,主力卻東歸了。

旭烈兀一方面主要想效仿拔都秉承大汗遺言維護好在波斯的本家族勞動果實,另一方面為抵禦隨時來襲的欽察汗國勢力,還有就是四哥忽必烈當皇帝了,自己回去等於是放棄他得來不易的地位和主要利益,這也正是旭烈兀不東歸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