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清朝沒有剔發易服,清朝評價會不會好一點?

沈靜軒


當你面對別人的欺辱無力反抗的時候,你的任何一點格格不入的方面都會淪為對方的笑柄,並被對方的有色眼鏡無限放大,成為洗刷不掉的標籤,而豬尾巴辮子就是近代中國的一個落後的標籤。

而之所以豬尾巴會成為我們近代被恥笑和欺辱的標誌,根本原因不在於滑稽的髮型和不符合時代潮流的衣服,而在於近代清政府的喪權辱國、腐敗無能。剃髮易服較之晚清政府帶給整個民族的恥辱和傷痛,根本不算什麼。所以說即使清朝沒有剃髮易服,在我看來,也難以洗白自己。

清朝統治初期,剃髮易服這種有損漢族尊嚴和文化傳統的野蠻行徑確實給他們的統治帶來很大的阻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孝道傳統讓當時的漢人即使面對劊子手的屠刀依然拒不接受改頭換面。這在當時確實收到了世人的強烈抗拒和口誅筆伐,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從寧死不屈到坦然接受,最後習以為常。甚至到了民國建立之初,很多漢人竟然不願意剪掉這跟象徵民族屈辱的辮子,更有甚者,為之殉道。所以說,到了近現代,剃髮易服已經不再是清朝乾的讓人悲憤欲絕的事情了。

並且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異族統治王朝——元朝,進行反面分析。元朝統治者入主中原後,並沒有強迫漢人剃髮易服,到現如今依然沒有好口碑和擁躉。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幹了比這些更傷害民族感情的事情。“四等人”的民族劃分,歧視和壓迫讓當時的人和今天的人都對其深惡痛絕。

而清朝之所以給今天的我們留下如此多負面的印象和屈辱的回憶,無外乎下面幾點。

  1. 入關以後,製造了“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等一些列血腥屠殺的獸行,給漢民族帶來了沉重的傷痛和血海深仇。
  2. “文字獄”、“海禁政策”等一系列文化專制和君主專制,讓漢民族優秀文化出現斷層和退步,讓近代中國夜郎自大,坐井觀天無法同世界先進文化進行交流和學習。
  3. 鴉片戰爭以來,不斷簽訂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讓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讓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腐敗無能的清政府不思進取,甘心犧牲國家利益換去自身私慾。

所以說,剃髮易服雖然是清朝乾的一件噁心人的事情,但與近代以來所犯下的罪行比,都可以忽略不計。落後捱打的原因不是因為外在,而是因為有一個腐朽不堪的內核。


好史不死


我覺得是的,因為清朝的剃髮易服政策使得自秦漢以來傳統漢族的髮型和服飾產生的較大改變,而且尤其是髮型的更改,清朝的髮型確實是屬於世界上比較奇葩的髮型之一了,絕對影響到了近代世界對國人形象的認知,而服飾的改變,雖然說滿族的服飾也不算醜,而且後來滋生出的旗袍馬褂也算是豐富了中華服飾的文化,但是卻讓傳統的漢服出現了斷層,也因此近些年來漢服復興文化才那麼火爆。

中國古代王朝,其實少數民族政權非常的多,早在春秋時期,秦國就被稱為西夷之國,晉朝之後,統治中原朝代都是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有拓跋氏,宇文氏,關隴集團一半都是少數民族,連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原來都姓“普六茹”。後來到了宋代,北方的遼國、西夏、金國在貢獻上遠不及清朝,但在網上的口碑絕對要好於清朝,就是後來的蒙元口碑都要比清朝要好很多,連史上最爛的晉朝,在很多網民的認知中,也要好於清王朝。

造成這個觀點的主要原因,就是由於清朝實行了剔發易服的政策,現在年輕人是網上的主力軍,皇漢明粉又眾多,對於改變漢族的清朝自然不會有客觀的認識。

其實總體來說,清王朝對中國的貢獻是很大的,但是百功不及一過。


曹老師xixi


剃髮傷身,易服傷自尊,可撰修《四庫》才真的是傷筋動骨。

滿清政府最高明的一點就是吸取了秦朝燒書的教訓,知道明令禁止的事一定會有人偷偷做,而神不知鬼不覺的在編史書的時候進行選擇性保留和篆改才最有效。就這樣,漢人本來彬彬有禮器宇軒昂自信驕傲的精神氣質在他們筆下開始了唯唯諾諾猥瑣不堪的改造。

服裝不是最最重要的,當然我不否定它帶來的儀式感和民族性,畢竟本人2006年在福州就開始漢服復興運動的身體力行了。

對新一代的00後以及10後來說,他們最大的特點是歷史包袱少,且經歷著中國高速發展帶來的經濟繁榮,不用刻意培養的民族自信心,不必刻意強調的愛國主義,似乎與生俱來的驕傲和自尊,我很喜歡現在的少年人,我們學歷史,不要糾結於“如果”,更無需執著於“評價”,畢竟立場不同角度不同評判標準也不一樣,讀歷史要努力找到“為何”,在“歷史重演”的時候懂得該怎麼抉擇。


單行道婕妤


“剃髮易服”之初,宛若向沸騰的油鍋裡澆一股涼水,對中國的士大夫來說這絕對難以接受。如果宏觀一點去看,到了近代,“辮子,馬褂”卻成為了中國士大夫堅守的對象。這是為什麼呢?士大夫們都是飽讀詩書的,難道他們不知道“辮子、馬褂”的緣由嗎?他們知道的,那為什麼他們還要堅守?原因確實簡單而沉重。

此刻的“辮子,馬褂”不再是最初的意義了,而被時代賦予了更深層的內涵,它們象徵的是一種文化。士大夫包括百姓對“馬褂、辮子”的留戀,載負了他們對五千年煌煌中華文明的深沉的愛,這種愛無言或無意識,融入到了血脈裡。當他們看到國勢的衰頹,煎熬於五千年文化被洋人踩在腳下踐踏的屈辱,身為文人,他們無力,只能心痛,對“辮子,馬褂”的堅守,是他們唯一能做的。

我又不由得想到遠渡重洋的華人。身在異國,由於國家的衰弱,因為辮子,遭到洋人恥笑;也因為辮子,他們被稱為“東亞病夫”;也正是因為辮子,他們被人欺凌而不敢反抗,默默承受。但是對於身處異鄉的此刻的中國人來說,“辮子”聯繫了一切,國家、親人、祖宗、血脈,沒了“辮子”,對他們而言,就沒了祖宗,沒了根,對他們而言,就不再是中國人了。這的確讓人心痛、感動,覺得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雖然辛亥革命時期,“辮子”成了被革命的對象,但在此之前,“辮子”承載了身在異國的中國人對國家、親人的思念,而這一份感情是沉甸甸的。

就我本人而言,對清朝的感情很複雜。

一方面,我佩服清朝從太祖努爾哈赤到光緒十一帝中罕有荒唐昏碌的皇帝,這在各朝各代是很罕見的;另一方面,我又痛恨清朝在近代以來的喪權辱國,腐敗無能。

還記得初中時,那年暑假的下午,我借了書在家預習。我翻開的歷史書,講得正是近代史,第一節就是虎門銷煙。看到林則徐壯舉,我不禁心潮澎湃,激動而感動;看到清朝向英國宣戰,激動而自豪,頗有揚眉吐氣之感;但看到己方破舊的船,不堪一戰的士兵,我又不由得緊張。果真!緊張之事成了事實,看到戰敗,看到賠款,看到割地,不由得心悶難過,對洋人切牙咬齒。

心裡因為實在不好受,索性翻到下一章,又看到了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俄國趁火打劫,簽下的《璦琿條約》,心裡更是痛苦,說一句沒出息的話,當時眼裡含著淚。

看到一次次的被侵略,一次次的戰敗,一件件的條約。我知道那一張張薄紙,是無數次的割地,無數次的賠款,無數中國民眾的血,承載著不盡的屈辱、苦恨。

漸漸的,對洋人的恨到了極限,轉移到了滿清身上,慈禧身上,我當時真的想問清政府,真想問問慈禧,為什麼你這腐敗!為什麼你這麼沒有骨氣!於是對清朝的感官越來越不好,對它越來越咬牙切齒,認為中國近代的屈辱全是它給帶來的。

而如今,當初激盪的心情漸漸平復下來,我又想了這個問題,我想,如果換另一個朝代,較之滿清又會如何呢?是重整國威,還是徹底亡國,又或是和滿清一樣的局面,一樣的屈辱。然而,我卻不敢再去想,因為這樣的事發生一次就夠了。





歷史趣味多


應該會好一點,為什麼這麼說,原因如下。

我們知道清朝的統治者是滿族,明朝的統治者是漢族,滿族與漢族的衝突非常大,這種衝突是多方面的,尤其是文化方面的衝突。

滿清人是不留髮的,只留一個小豬尾巴在腦袋後,而漢人有很悠久的文化傳承,據說從傳說中的黃帝就一直延續了,而且儒家和孝道的影響,漢人的男人是不剃髮,而且還結髮加冠,說出“身體髮膚,受之髮膚,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漢人有自已的服飾,漢服也跟結髮一樣,都是很久的歷史傳承。

滿清統治者覺得只要摧毀漢人的心靈,從精神上擊潰,那麼就能統治漢人,摧毀漢人心靈最簡單最暴力的方式就是剃髮易服,斷了漢人的傳承,並提出“留髮不留頭”的口號,導致滿漢矛盾激化,並一直持續到滿清的終結。

如果滿清當時採取溫和的態度,不至於激起漢族人對滿人這麼大的仇恨。


野聞秘史


估計不能吧!元朝沒有剃髮易服,但是還不是評價很低!沒有剃髮易服還會有其他的黑料!


學渣拾遺


當初滿清入主中原後強迫漢人剔發易服,(留髮不留頭),現在其他的少數民族都保留民族服飾,只有滿族沒有,應該讓他們剔發易服,這是他們老祖宗的傳統不能丟。


手機135598242


清朝強行在各民族推行剃髮易服,首先對於不滿和不願者進行殘酷迫害和鎮壓,是失道的行為。其次從價值觀和審美的角度看,這樣做並不美,也沒有必要,甚至有些傻。因而,如果清朝沒有剃髮易服對清朝的評價會好有些。


三月三秋


清朝是一個馬背上打天下的民族,正因為文化的缺失,才導致安於現狀,如果他們不剃髮異服,那就說明他們是一個懂得借鑑的集團,只有你懂得探索,會變革,那就說明你的這個國家容易跟上時代的潮流,只有跟上時代潮流,就會湧現出一大批接觸的人才,來為這個時代服務,在清朝其實出現過很多人才,比如說清朝機械才子戴梓,發明了連續射擊的步槍,一次填裝28枚火藥鉛彈,這在世界史上,是第一個人,這樣的最先進技術在世界上所向披靡,如果清政府支持的話,絕對會成為世界霸主,遺憾的是清政府,認為這樣的武器如果流入社會,有人造反咋辦,就把戴梓關進大牢,最終病逝,中國的機械奇才就這樣隕落,可悲可嘆!中國最接近騰飛的一次,被清政府目光短淺葬送了,以至於到最後百年恥辱,只有國家最高層眼界看的遠,國家才會有很多人探索未知,人只有在探索中,不斷強化自己,也只有探索,才能發現真理,也只有發現真理,才會有一大批追隨者,人才濟濟就會百花齊放!只有連鎖反應,國家就會越來越強大!任何一個安於現狀,墨守成規的國家都會被歷史的潮流,越衝越遠。





齊郎才盡話古今


一樣的。清朝最要命的地方是壓制科技發展,導致和世界的割裂,以及最終導致的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