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哪些讀起來大氣磅礴的君臣言論?

林文泉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

豈其取之易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山東扶蘇


君臣不相安,天下必亡。

這是北宋文學家、政治家蘇軾給世人的話,以此警示皇帝,如果自己和臣子相處得不好,天下就容易易主


文章是自己的好


說到君臣言論,本人推薦一篇唐太宗和許敬宗的《君臣對》。

【原文】

唐時, 太宗問許敬宗曰:“朕觀群臣之中,惟卿最賢,有言非者,何也?”敬宗對曰:“春雨如膏,農夫喜其潤澤,行人惡其泥濘;秋月如鏡,佳人喜其玩賞,盜賊恨其光輝。天地之大,人皆有嘆,何況臣乎!臣無肥羊美酒以調眾人之口;且是非不可聽,聽之不可說。君聽臣遭株,父聽子遭戳,夫妻聽之離,朋友聽之別,鄉鄰聽之疏,親戚聽之絕。人生七尺軀,謹防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帝曰:“卿言甚善,朕當識之。”(選自《貞觀政要》)

【譯文】

唐太宗問許敬宗說:“我看滿朝的文武百官中,你是最賢能的一個,但還是有人不斷地在我面前談論你的過失,這是為什麼呢?”許敬宗回答說:“春雨貴如油,農夫因為它滋潤了莊稼,而喜愛它,行路的人卻因為春雨使道路泥濘難行而嫌惡它;秋天的月亮像一輪明鏡輝映四方,才子佳人欣喜地對月欣賞,吟詩作賦,盜賊卻討厭它,怕照出了他們醜惡的行徑。無所不能的上天且不能令每個人滿意,何況我一個普通人呢?我沒有用肥羊美酒去調和眾口是非,況且,是非之言本不可聽信,聽到之後,也不可傳播。君王盲目聽信臣子的,可能要遭受殺戮;父親盲目聽信兒子的,可能要遭受誅殺;夫妻聽到讒言,可能會離棄;朋友聽信讒言,可能會斷交;親人聽到讒言,可能會疏遠;鄉鄰聽信讒言,可能會生分。人生有七尺高的身軀,要謹慎對待聽到的傳言,舌頭上有龍泉劍,殺人不見血。哪個人在人前沒有說過別人?哪個人背後不被別人評說?”唐太宗說:“你講得很好,我會記住的!”

【賞析】

這是《貞觀政要》中所記載的一個片段,這段對話被刻在陝西耀州藥王山廟旁的一塊石碑上。唐太宗認為許敬宗是百官中最賢良的一個。然而,在群臣中,仍有人說許敬宗的壞話,於是,君臣之間便有了這樣的一番對話。

面對君王的疑問,許敬宗的回答可謂妙極。許敬宗並沒有直接為自己辯解,而是用“春雨”和“秋月”的自然現象來比喻人生,從而使唐太宗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在今天,許敬宗的這番話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如果在受到誹謗時,能牢記許敬宗的這段話,那麼不快之感便自然會瓦解冰消。的確,一個人若想取悅於每個人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凡事依正道而行,無愧於心,別人說長道短,無須理會。人若了悟到這一點,自然就省卻了許多的煩惱。這是許敬宗聰明的地方,也應該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為人處世的借鑑和參照。只要自己路走得直,無愧於心,完全不必去理會他人的評說。許敬宗的這番言論的確是至理名言,難怪古人要將他的這番話銘之金石了。

這篇《君臣對》,算的上是相當不錯了。


心有明叔一點通


嘉靖說:

【古人稱長江為江,黃河為河。長江水清,黃河水濁,長江在流,黃河也在流。古諺雲:聖人出,黃河清。可黃河什麼時候清過?長江之水灌溉了兩岸數省之田地,黃河之水也灌溉了數省兩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濁而偏廢,自古皆然。這個海瑞不懂這個道理,在奏摺裡勸朕只用長江而廢黃河,朕其可乎?反之,黃河一旦氾濫,便需治理,這便是朕為什麼罷黜嚴嵩、殺嚴世蕃的道理。再反之,長江一旦氾濫,朕也要治理,這便是朕為什麼罷黜楊廷和、夏言,殺楊繼盛沈煉等人的道理。】


珂哥記事


  • 李鴻章《參翁同書片》
  • 海瑞《治安疏》;
  • 王安石《上本朝百年無事札子》
  • 李斯《諫逐客書》
  • 這些奏對都很經典。這裡摘錄下萬曆皇帝的《平倭詔》。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纘承洪緒,統理兆人,海澨山陬,皆我赤子,苟非元惡,普欲包荒。屬者東夷小丑平秀吉,猥以下隸,敢發難端,竊據商封,役屬諸島。遂興薦食之志,窺我內附之邦,伊歧對馬之間,鯨鯢四起,樂浪玄菟之境,鋒鏑交加,君臣逋亡,人民離散,馳章告急,請兵往援。朕念朝鮮,世稱恭順,適遭困厄,豈宜坐視,若使弱者不扶,誰其懷德,強者逃罰,誰其畏威。況東方為肩臂之藩,則此賊亦門庭之寇,遏沮定亂,在予一人。於是少命偏師,第加薄伐。平壤一戰,已褫驕魂,而賊負固,多端陽順陰逆,求本伺影,故作乞憐。冊使未還,兇威復扇。

朕洞知狡狀,獨斷於心。乃發郡國羽林之材,無吝金錢勇爵之賞,必盡弁服,用澄海波。仰賴天地鴻庥,宗社陰騭,神降之罰,賊殞其魁,而王師水陸並驅,正奇互用,爰分四路,並協一心,焚其芻糧,薄其巢穴。外援悉斷,內計無之。於是同惡就殲,群酋宵遁,舳艫付於烈火,海水沸騰,戈甲積於高山,氛浸淨掃,雖百年僑居之寇,舉一旦盪滌靡遺。鴻雁來歸,箕子之提封如故,熊羆振旅,漢家之德威播聞,除所獲首功,封為京觀,仍檻致平正秀等六十一人,棄屍稿街,傳首天下,永垂凶逆之鑑戒,大洩神人之憤心。於戲,我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茲用佈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識予不敢赦之意。毋越厥志而幹顯罰,各守分義以享太平。凡我文武內外大小臣工,尚宜潔自愛民,奉公體國,以消萌釁,以導禎祥。更念彤力殫財,為日已久,嘉與休息,正惟此時,諸因東征加派錢糧,一切盡令所司除豁,務為存撫,勿事煩苛,諮爾多方,宜悉朕意。”


勸學


水能載舟,也能復舟。一魏徵。


用戶46401212138824大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是西漢名將陳湯給漢元帝的上書中的一句話,我認為這是中國古代文人志士發出的最強音!!也是現今中國最缺少的文化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